每年新学期分配教师任教班级时,常见这样的场景:当老师被分配到大家眼中的 “好班”,会不自觉地长舒一口气,脸上满是幸福笑容;而若不幸接手众人称作的 “魔鬼班”,老师则会瞬间眉头紧锁,一脸愁云惨淡。
确实,大众眼中的 “魔鬼班”,学风不佳,纪律更是差。这类班级总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如 “刺头”“熊孩子”“牛魔王” 般,让老师 “师不聊生”,疲于应对。他们学习糟糕,还事事与老师作对。老师教导要讲卫生,他们偏乱扔垃圾;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他们偏喋喋不休;倡导文明礼貌,他们却脏话连篇;鼓励团结友爱,他们又是 “打架大王”。对于 “垃圾虫”“话唠”“出口成脏” 的行为,老师或许还能忍受,但面对频繁打架的 “打架大王”,老师往往忍无可忍又无能为力。因为这些孩子仿佛铁石心肠,无论老师是苦口婆心劝导,还是严厉批评,甚至请家长,他们都不长记性,当面认错,转头照旧。老师常被这些层出不穷的打架事件搞得焦头烂额、筋疲力尽。大家都对 “魔鬼班” 避之不及,觉得它像烫手山芋,而接手的老师则唉声叹气、忧心忡忡,感觉压力如山,有的甚至失眠落泪,更有临聘老师直接辞职走人。
然而,因接手 “魔鬼班” 就失眠、焦虑、辞职,实无必要。毕竟这些孩子才十岁左右,虽外表高大,心灵却幼稚纯洁,可塑性强。童年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蕾,需雨露浇灌、阳光照耀、精心呵护,终会绽放。
教育对象是人,非工厂流水线的产品。产品千篇一律,人却各有不同。不能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每个孩子因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与在校表现也千差万别。孩子难免犯错,老师应允许,且不能轻易给孩子贴标签,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因材施教。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许多 “老教师” 都有体会,多年后,热情与老师打招呼的常是当年的 “熊孩子”,而 “好孩子” 却可能对老师视而不见。而且,当年的 “熊孩子” 长大后大多也能遵纪守法、安居乐业。
所以,接手 “魔鬼班” 不妨换个角度:把它当作提升班级管理能力的挑战,相信老师能引导学生。具有挑战性的生活才精彩,好教师的生活也会因 “熊孩子” 而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