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之夏日秋茶(创作谈)》
作者:深秋
第八章 非济
一、小说解读
1. 风格与视角的巨变: 本章不再是延续“我”和阿娴故事的线性叙事,而是跳脱出来,以作者(或一个高度融合了作者意识的叙述者)的身份,直接谈论小说创作本身、个人喜好、写作习惯和困境。这是一种元小说的手法。
2. 核心内容:
创作拖延的自嘲:开篇即点明小说的长期拖延状态,并自比王家卫(刘家卫的谐音梗),拉近与熟悉王家卫电影读者的距离,也奠定了一种略带自嘲、散漫的基调。
艺术偏好宣言:大篇幅列举(并戏仿)王家卫的电影片名,明确表达了对“边缘人的边缘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边缘人的情愫纠葛”这类主题的偏爱。这揭示了小说《在人间之夏日秋茶》本身可能追求的美学风格和关注对象。
小说与电影的对比: 明确表达了对小说的偏爱,认为文字比影像更能激发想象力和主动性(“幻影是直接向大脑灌输...文字更能令人想象,让人自主”)。这是对叙事媒介本身的思考。
创作场景与状态:转移到“夜市”这一具体创作环境。描写了身体状态(肚子闹腾到没胃口)、心理状态(毫无头绪、抓耳挠腮)以及最终通过观察环境(夜市百态)获得灵感、打破僵局的过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罢...思路瞬间打开”)。生动描绘了创作中的阻塞与顿悟。
写作工具与仪式感: 详细介绍了带到夜市的三件“宝”:黑色笔记本(手写稿的坚持)、夏木的《尽情跳舞》(灵感来源/精神慰藉)、乔恩斯的《人物塑造》(鸡肋教材/心理安慰)。这不仅是工具,更承载着作者的创作习惯、审美趣味和心理依赖。
对参考书的评价: 对《人物塑造》进行了辛辣的批评(“出版社的流水账文字”、“仰着畅销作家的噱头圈钱的书”),反映了对市面上肤浅写作教程的不满。
怀旧与媒介偏好:强烈表达了对纸质书写和阅读的偏爱(“钟情于阅读纸质书籍”、“和笔墨纸砚打的交道”),对电子文字缺乏感情(“只是为了用而用”)。自称为“冥古不化、固步陈封、思想及其念旧、及其怀旧”的人,强化了其传统、固执的创作者形象。
3. 人物塑造 (本章特殊):
本章的“人物”主要*叙述者/作者自身。塑造了一个拖延、有特定审美趣味(偏爱边缘、悲剧、王家卫风格)、创作过程充满挣扎与顿悟、重视仪式感(特定工具、环境)、极度怀旧(偏爱纸质媒介)、对流行写作教程持批判态度、有些自嘲和自我剖析的创作者形象。
4. 环境描写:
夜市: 被描绘成一个充满烟火气、杂乱(“乌烟瘴气”、“满地的污渍油腻”、“杯盘狼藉”)、鱼龙混杂但蕴藏丰富素材(“情与景、人与物、猪和猫、驴和狗、牛和马”)的场所。它既是物理创作空间,也是激发灵感的源泉(“世界之大...夜市之小,但不乏鱼龙混杂,也是个混杂的大世界”)。
夜空与街景:“乌漆漆一片”的夜空与“乌烟瘴气”的夜市形成呼应,烘托出创作前的迷茫和环境的混沌感。
5. 主题:
创作过程本身:拖延、寻找灵感、克服写作障碍、创作环境的影响、工具与仪式感的重要性。
艺术审美与偏好: 对边缘叙事、小人物悲剧、王家卫式美学的推崇;对小说文字力量的信念(对比电影)。
怀旧与媒介:对纸质书写时代的情结,对电子媒介的疏离感。
对流行文化的批判:对肤浅畅销写作指南的讽刺。
“非济”的解读:
字面/反讽: “非济”可理解为“无益”、“无助”。本章详细描写了作者认为“无济于事”的东西(拖延、无头绪、鸡肋教材),但最终又找到了“有济于事”的方法(观察环境、回归本心书写)和寄托(钟爱的小说、笔记本)。
创作状态:描述了一种看似“无济”(拖延、困顿)的状态,却恰恰是创作酝酿和寻找突破口的过程。
对工具的态度: 明知教材“非济”(无用),却仍携带作为心理安慰,反映创作者在困顿中的复杂心理。
边缘性的呼应: 与偏爱的“边缘”主题呼应,探讨在主流(畅销指南、电子化)之外,“非济”的传统方式(手写、观察生活)对创作者的独特价值。
6. 语言风格:
高度个人化与自省:充满个人观点、情绪和反思。
口语化与书面语结合: 有“拖成这夙愿了”、“臭味相投”、“肚子闹腾”、“抓耳挠腮”、“权当摆设”等口语表达;也有“边缘人的边缘事”、“情愫纠葛”、“杯盘狼藉”、“冥古不化”等书面或成语。形成一种既随性又略带文气的独特文风。
戏仿与引用: 戏仿王家卫电影片名是亮点。
生动比喻:“思想冻结”、“思路畅通”、“晕没了知觉”、“一张卫生纸都有自己的用处”。
存在语病与重复: “及其念旧、及其怀旧”重复;“仰着...噱头圈钱”搭配稍显生硬;“心理暗示,教材在手,写作不搓手”有拼凑感;“每晚必带到夜市的三件宝”与后文“三件宝”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