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光有目标与勤奋还不行,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快速见效,事半功倍。
只有让孩子们迅速找到提高成绩的办法,才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勤奋学习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持之以恒,永不停歇。
我继续顺理成章地推出剩下的两张核心学习力的“王牌”——静心与专注。
这两个核心学习力不凭空推出的,都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孩子身上的“病征”进行对症下的药。
这里的孩子受家庭及课堂环境的影响,思想杂念较多,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
主要表现在:在家里,一边看电视或玩游戏或看家长打牌或聊天,一边做功课;
在课堂上,交头接耳、东张西望、东倒西歪,搞小动作,搞恶作剧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作业上,丢三落四、偷工减料、马虎应付,千方百计拖延拒交,谎话连篇。
孩子们的心思都花在了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学习成绩差是必然的。
孩子们只有把放飞到银河的心回归到书本上和学习上来,学业的质量才会有保障。那什么是静心学习?为什么要静心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养成静心学习的习惯?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对静心学习进行了概念上的全面明晰。所谓静心学习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心情要保持平和、安静的状态,不急不躁,不傲不恼,不气不馁。
自始至终做到心平气和,心无旁骛,如一叶芦苇漂浮在水平如镜的湖面,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自始至终做到任凭平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自始至终做到保持着气定神闲,心无杂念,如同进入真空状态,不染纤尘,又如同进入了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完全沉醉在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我接着深入剖析为什么要静心学习?我再次搬出古人来现身说法。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它的意思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曾子在《大学》中也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它的意思是说: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其实,正心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静心。
为什么要静心学习?光有古人出来站台还不够,必须立足于现实的思考。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了几条最重要的理由。
一是静心才能学得进。作为语、数、英教师在上课时,最怕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激烈的体育运动后,教师最怕上文化课,因为学生听不进;
兴奋的娱乐或游戏活动后,教师最怕上文化课,因为学生听不进;
课室内外突然出现环境变化或突发情况,教师最怕上文化课,因为学生听不进;
学生因矛盾纠纷、吵架、打架等事件导致情绪激动或低落时,老师最怕上文化课,学生听不进。
二是静心才能学得深。静心才能做到专心致志,静心才能做到思维活跃,静心才能做到迎难而上。
不少学生面对一些只是换一换数字,或是换一换问法的题时就变得束手无策,这主要就是学习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弄不懂它的真正内涵。
三是静心才能学得牢。静心才能用心记忆,尤其是通过理解及反复记忆,把所学知识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才能做到过目不忘;静心才能做到读写结合,俗话说:书读百遍,不如手写一遍。边读边写,就能够加深记忆。
可不少同学刚学会的字词、刚背过的课文、刚做过的题型,没过几天就忘记得一干二净。
这除了没有做到及时温习返生外,更重要的还是只让知识停留在浅表记忆层面,没有做到静心消化与吸收知识。
四是静心才能学得透。静心才能做到心无杂念,思维活跃,专心致志,达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
只有达到静心的境界,才会对所学的内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会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冥思苦想等思维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感悟,才能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透彻、深刻地理解与掌握。
既然静心学习有那么大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养成静心学习的习惯呢?我分别对教师、家长和学生都作了具体的工作布置,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一是教师的做法。实行课前或课中五分钟静坐训练——闭目养神、吐纳呼吸、自由冥想、坐姿端正等。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营造安静的课堂环境——要求学生管好口、管好手脚、管好身体及头部等,保持一段时间内的安静。
另外,还要根据年级及年龄的特点,由低到高,逐渐延长安静学习的时间。
同时开展静心阅读与独立完成作业,训练孩子保持安静的习惯。
二是家长的做法。营造安静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在学习期间,家里尽量不要高朋满座,尽量不要聚众打牌,尽量不要发出嘈杂声。
多陪伴孩子阅读课外书,亲子之间多交流阅读的体会,既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又可以增进亲子感情。
多陪伴和指导孩子完成作业,陪伴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即使自己对孩子的学习帮不上忙,但你的陪伴也会给孩子更大的信心。
三是孩子自己的做法。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多进行自我鼓励,告诉自己我能行;
认真发现每个学科的兴趣点,用兴趣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使自己获得成功感;
加强课外阅读训练,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健康书籍进行阅读,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养成静心阅读的习惯。
由于专注与静心息息相关,如同双胞胎一样密不可分。因此必须做到齐头并进,同时发力,不能单兵疾进。
如何让孩子在静心学习的同时做到专心致志呢?同样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什么是专注学习?为什么要专注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养成专注学习的习惯?
首先同样必须明晰概念,认识它的庐山真面目。所谓专注学习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专心致志,气定神闲,心无杂念,把全部的精力、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
身心保持安静,眼睛盯着书本,耳朵不闻外界声,思维的机器像陀螺似的围绕所学习的内容或研究解决的问题转动,同时做到口诵手写心记。其实就是概括起来的就是四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
只有认识到专注的重要性,才能产生知行合一的动力。那么,为什么要专注学习?便成了迫在眉睫的大问题。我同样还是要让学生们从古人身上汲取正能量。
《古人谈读书》: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意思是: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