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下”这是《岳阳楼记》这个千古名篇中震撼人心的一句话。它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关键在于他的勤奋好学。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但十分喜爱读书。
他读书时的专注与勤奋,是他学有所成长的主要原因。现在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他专注学习的佳话:
公元1014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
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可是,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
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哪,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到宫廷朝见皇帝,并参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学奕》这个故事大家应该耳熟能详。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
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子曰:“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对专注学习最高境界的描绘。
宋濂(明)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介绍自己早年求学的经历:他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
他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他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古人用他们的言行有力地阐述了专注学习的境界,可除了在古人身上作文章外,还需要立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体验。
一是专注学习才能入脑入心。
凡专注学习的孩子,由于他对所学的知识经过大脑反复的切磋琢磨,用心去理解、记忆,思维处于高速的运转当中,因此,他对所学的知识必然能很好地进行消化,而不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如果不专注的孩子,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由于他没有经过大脑的把关和审核,直接从另外一只耳朵出来。
因此,他们对于所学的知识只有极为肤浅的认识,或是似懂非懂的,甚至是如堕云里雾里。那么,他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专注学习才能学有所得。
人的大脑就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拥有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记忆等多种思维功能。
同时。机器要经常用才会保持正常的运转,否则很容易因受潮、生锈、积尘等导致短路、损坏等故障。脑袋同样和机器一样,越用越聪明,不用就会越来越迟钝。
专注学习的孩子就如同一台调整运转的机器,知识经过大脑不断地加工洗礼,他就会形成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记忆,因此,肯定会收获满满。
不专注学习的孩子,他们只是机械式地跟着教师的指挥棒动,完全是接受式的学习,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他就像一只瓶子,被动地往里面装水。那些精神分散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你说了什么,你要求他做什么,他问他什么。那么,他们又何来收获呢?
三是专注学习才能学懂记牢。
专注学习的孩子会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他们的所有感官都集中在学习内容上,如同篮球运动员眼中只有篮筐,射击运动员眼中只有靶子,画家眼中只有画笔画卷,音乐家眼中只有乐器歌谱一样。
因此,就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很好的感悟 和透彻的理解,就会悟深记牢。
不专注学习的孩子,我们会感觉到他的理解力、记忆力根本就像一张白纸,对所学的知识就像风刮过脸部,水流过地面,一旦风停水干,一切都恢复原状。因此,成绩肯定会很差。
经过以上的循循善诱,专注学习的种子已经在孩子心里有了生存的土壤了,接下来便要如何引导孩子养成专注学习的习惯,让它在孩子的心田里生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
一是教师的做法。
严抓课堂纪律,提出明确的听课要求,如坐姿、身体、四肢、眼睛、耳朵等;
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包括专注读书 、专注思考 、专注笔记、专注听讲、专注回答、专注讨论、专注提问等;
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如书写、速度、质量、独立性与创新等。
二是家长的做法。
营造安静的家庭学习环境;陪伴孩子阅读课外书;
陪伴孩子完成作业;
开展适度的注意力游戏训练,如下棋、看电影、猜谜语、拼积木、数学思维游戏等。
三是孩子自己的做法。
明确学习目标和责任,由要我学,变我要学,产生内驱力;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听好每一节课,认真阅读、思考、听讲解、做笔记、不懂就问;
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做到书写工整、答案正确、独立完成,按时上交;养成每天看课外书的习惯,阅读可以帮助你做到静心与专注;
养成定期写作的习惯,写作是多种能力和感官的综合,对于注意力的培养很好的作用。
学习最忌的就是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须做到用心专一,持之以恒才会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荀子在《劝学》篇中写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一定要从心开始,而用心贵在专注。
随着目标、静心、专注、勤奋四大工程的整体策划,科学实施,稳步推进,原本像一潭死水的学校像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水质越来越清澈,水面越来越宽阔,水量越来越充足。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孩子们就像喝足了甘霖的小树,迅速地茁壮成长起来;像充足了电量的汽车,迅速地提高了动力;像喝饱了草料的骏马,迅速地扬蹄疾进。
全校师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精气神,迸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课堂有生气了,学习有劲头了,作业有质量了,成绩有提高了,信心有保证了。
原本一潭死水的校园,呈现出你追我赶,你争我夺的良好竞争势头。
孩子们就像吸足了养分的花卉,争相竞发出绚丽的花朵。学校人才层出不穷,学习成绩节节攀升。
改革第一年便摆脱了全镇垫底多年的困境,第二年进入中间,第三年跃升全镇前列,第四年跨进前三,第五年昂首夺冠。
辉煌的成绩一下子轰动了全镇、全区乃至全市整个教育界。
我再次站在了“舆论界”的风口浪尖之上了。
可这一次不是以“丑闻”而进入人们的眼球,而是以“明星”般的光环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除了街头巷议疯传外,我还正式进入了“官方”的视野。县、市级电视台、电台、网站和报刊不断采访报道我的办学事迹。
镇、区、市教育部门除了纷纷邀请我到各学校举办讲座,分享成功管理经验,还不断派出不同的学校来我校参观学习,借鉴取经。
为了接待各种采访和参观学习,以及各类讲座,我每天忙得像高速旋转的引擎,一刻也不能停。
可这一次,我没有在鲜花与掌声中迷失了方向。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低调而又不失风度地从容应对着种种事项和言论。
我把所有的成绩都归功于教师们、家长们和孩子们,反复声明自己在其中只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我把最响亮的掌声、最美丽的鲜花和最瞩目的镜头全都让给了师生和家长们,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有了出彩的机会。
因此,各种媒体上出现的更多是教师们、孩子们和家长们的身影。
我这种低调朴实,不居功自傲的做法不但获得了外界的高度赞扬,更是赢得了全校师生及家长们的全力支持和充分认可、信任。
他们和我一起把学校办得更好的信心和热情更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我没有被辉煌的成绩冲昏了头脑,在家人和朋友面前,我再也没有摆出过一副踌躇满志、功成名就的样子。
在家里,我一如既往地尊重父母,一如既往地与妻子相敬如宾,一如既往地对儿子慈爱有加;
在外面,我从不居功自傲,绝口不提自己能耐有多么了得。
面对着外界的种种赞誉,我只是淡然地说自己仅做了分内之事而已。
因此,虽然我每天都出现在聚光灯下,但生活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如水。
经历过一系列风风雨雨后,我终于上升到人生的另一层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