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在千梓农园的玻璃温室顶棚割出细密银纹,废弃的药田在风中沙沙作响,夜巡无人机掠过时,惊起三两点困在枯萎花苞里的萤火虫。
指挥室内,空气凝滞得仿佛能听见金属设备的嗡鸣。
林雨墨将打印出的相片推到众人面前,纸张边缘的折痕像一道裂痕,撕开了平静的表象。
“药检中心的采购记录,”他的声音低沉却清晰,“近两个月内,他们订购了两台非常规设备——脉冲电场细胞破碎仪、低温真空冷冻干燥机,还有CRISPR试剂盒X-7菌专用版。”
“青维药检的业务范围是化学成分检测,根本不需要这套设备。”王晓霏皱眉翻看文件,指尖在[CRISPR试剂盒]的包装备注上顿住:“...只有真菌制备需要用到这些...”
“更奇怪的是,这批设备的收货地址是——”杨敏从屏幕后探出头,屏幕上跳动着物流追踪数据,“...绿色生物科技公司,这算是利用合作公司打掩护?”
徐曼妮靠在椅背上,目光扫过众人。她的手机在掌心震动,屏幕上跳出一条来自妹妹徐雪的消息:[已确认,该批次设备从未进入青维药检中心。]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林雨墨指了指信息栏里的小字:“万源科学基金赞助了这批设备的购买费用。”
杨敏快速敲击键盘,屏幕上的企业信息如瀑布般滚动:
绿色生物科技公司:成立仅两年,注册资本5000万,股东名单中赫然出现诺和制药的LOGO。
万源科学基金:最大投资人是DSF财团,赞助全球13个生物实验室,其中多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正是真菌改良。
“DSF财团?又是他们...”徐曼妮忿忿道,“难怪刘潇敢这么嚣张——他背后站着的,是能用资金操控全球生物技术的庞然大物。”
说到这里,一直卷缩在沙发上的梓馨终于开口,“也就是说,DSF支持的万源基金出资,绿色生物科技接收设备并制成改良版镰刀菌,最后,张教授借封闭检查的名义将这些真菌散布在本草堂药田,是这个思路?”
“既然如此...”徐曼妮的眼底深处闪过白炽灯冷光,“有必要去绿色生物科技公司走一趟了。”
没有过多冗余的间奏,次日上午,林雨墨已站在绿色生物科技公司的玻璃幕墙前。
这座三层高的建筑外墙覆盖着深灰色金属板,非常符合科技研发中心的印象。
接待员是一位身穿藏青色制服的年轻男子,胸前工牌写着“李明”,字迹工整得近乎刻板。他接过林雨墨的名片,目光在“记者”二字上停留半秒,随即点头:“林先生,请进。”
林雨墨调整单反相机参数时,他注意到走廊两侧每隔五米就有一台高清摄像头,镜头的角度能精准捕捉到访客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经过一番洽谈,采访逐渐进入正题。
林雨墨的录音笔亮起开启状态的绿色指示灯,“请问,贵公司近期是否收置过一批真菌研究的设备。”
“林先生,我们公司不对外披露设备安置细节。”绿色生物负责人的声音平稳得近乎机械,他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叩击,像是在计算某种节奏,“至于您提到的‘真菌研究’——”他嘴角浮起一丝若有似无的弧度,“关于这个,我们可以向您展示公司半年内的研究明细。”
林雨墨的指尖按在桌面上,目光扫过电脑屏幕上弹出的数据。
负责人的声音仍旧清晰,“最近半年,本司项目清单中并没有微生物或真菌研究的记录,我们主要研发有机肥料增效剂,相关成果都已发表在官方平台。”
详尽的信息备注让林雨墨无言以对,许久,他才缓缓开口,“青维药检中心的张教授与贵司有很多合作,最近,他有到访过绿色生物科技吗?”
“并没有。”负责人换上职业化的微笑,“我们与青维药检的交接记录也是完全公开可查的。”他顿了顿,语气陡然加重,“林记者,如果您的调查对象是真菌研究项目……恐怕得另寻他人。”
来到监控室,林雨墨面对着十六个画面同时播放的屏幕,完善的监控信息显示,青维药检中心与绿色生物科技公司之间的所有往来记录,都标注着“无人员接触”。
经过进一步走访,绿色生物科技的门禁系统同样没有张教授到访的记录,各个实验室内也没有发现与镰刀菌相关的研究和任何样本。
返回千梓农园的长途车上,车厢内的空气凝滞得近乎粘稠。
林雨墨对着窗外的暮色发呆,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脑海中不断回放着绿色生物科技公司的三层式金属建筑,那座拒绝给出回答的堡垒。
订购的设备去了哪里?张教授又是怎么获取改良镰刀菌的?
他低声自语的声音却被车内的隔音玻璃隔绝,像一句无人听见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