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得逃
书名:豫章世子会搞钱 作者:车兵君 本章字数:2781字 发布时间:2025-06-27



  在朦胧的夜色中,一道道火光如幽灵般从府门前摇曳而过,待脚步声和甲击声渐行渐远后,一只手悄然出现在布满斑驳的院墙上。
  
  “噗。”
  
  轻微的声响传来,那是脚尖触地的声音。
  
  酥麻的酸痛感从脚下袭来,人影弓着身,粗略扫视四周后,轻揉着脚心,往灰暗的屋中走去。
  
  片刻之后,木门“吱呀”一声推开,躺靠在榻上的姚洸翻了下身,没有发现有人靠近,直到带有汗渍的掌心触及他的肩颈,姚洸如应激般陡然睁眼。
  
  “谁?!”他警觉地问道。
  
  “是侄儿。”一个嘶压着的嗓音低声答道。
  
  姚洸愣了一下,呼出一口气,说道:“你午夜来此,所为何事?”
  
  他看到姚禹身着黑衣,半张脸都被布所蒙着,宛如一副盗贼的模样。
  
  姚洸被吓得不轻,自从赵玄归洛后,他常常会在夜中惊醒,才好了没几日,如今姚禹这一遭,又要使他夜不能寐。
  
  “侄儿冒险来见叔父,是为了活命!您若一直待在洛阳,保不准哪一日便会为奸人所害啊!”姚禹低语激愤地说道。
  
  “何出此言?”姚洸心中疑惑,眉头紧锁。
  
  在归降之后,尽管刘义符的身旁有蹇鉴虎视眈眈,但他并没有杀害降者的意图,因此两人之间相安无事地度过了半年。然而,如今刘裕率领大军进入洛阳,为何又要对他下手呢?
  
  “叔父难道没有看到蹇鉴是如何看待您和侄儿的吗?他之所以现在不采取行动,是因为潼关和长安尚未被攻克,如果等到京畿沦陷,陛下被擒的时候,您和侄儿会面临怎样的下场?”姚禹焦急地说道。
  
  听到这些话,姚洸打了个寒颤,支吾着问:“那你打算怎么做?”
  
  “自然是逃离洛阳,如果不逃走,只有死路一条。”
  
  “怎么逃?府外的士卒越来越多,刘裕还未进入洛阳之前守备空虚,那时你为什么不提?”
  
  每当面临紧急关头,姚洸总是惊慌失措,犹豫不决,容易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
  
  “那时……侄儿本以为他会给予您一定的封赏,可他却坚持要等到攻克长安后再行赏赐,我们姓姚,如果真的到了清算的时刻,又该如何逃脱?”
  
  “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姚洸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是自己听信了姚禹等人的谗言所致,但他实在想不出任何对策。
  
  “潼关依旧巍然屹立,刘裕率领军队西进之后,巡逻的兵士会变得稀疏,侄儿已与王尚书取得联系,广莫门有守将接应,出城后,藏身乡野之中,待时局稳定后,再与叔父过河投魏。”姚禹沉稳地说道。
  
  原本对姚禹未抱多少期望的姚洸,见他所言条理清晰,既有门将作为内应,又有缓兵良策,甚至未来的安身之所也已考虑周全,当下便点头答应。
  
  “此计周详,可行。”姚洸舒展开眉头说道。
  
  “贤侄,回去时务必小心……”
  
  “侄儿明白。” 姚禹郑重地回应了一声,随后小心翼翼地出了屋子,他再次来到墙边,猛地一蹬。
  
  “砰!” 漆黑中,姚禹之前抽筋的脚掌传来一阵剧痛,令他忍不住低声呻吟,幸好这声轻响并未引起府门前值守武士的注意。
  
  姚禹沿着墙壁,脚步轻盈地悄然离去。
  
  潼关,这座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的关隘,此刻显得格外静谧,王镇恶亲自来到粮仓前,细致地清点着运来的粮食,他随手抓起一把麦粒,目光中透露出一丝疑惑,转头朝毛德祖问道:“五月还未到,怎么就已经有收成了?”
  
  毛德祖作为前秦人士,在秦地生活了十多年,对这里的一切都比王镇恶这位被称为“伪秦人”的人要熟悉得多,他仔细端详着手中的麦粒,说道:“这些麦粒比往年的要粗大一些,这一车车满载的麦子,究竟是从哪里运来的呢?”
  
  刚被任命为龙骧参军的王康听到这话,不禁笑了起来,说道:“兄长竟然不知道冬麦吗?”
  
  王镇恶对于王康的调侃并不在意,缓缓说道:“我早年在荆州为官,荆州的民众大多不种麦子,他们耕种的土地,大部分是水田,种植的是水稻,除此之外,就是粟和桑。”
  
  王镇恶毕竟做过多年的父母官,虽然平日里专注于研读兵法,但他深知粮草对于军事行动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将领,必须对此有所了解。
  
  事实上,许多未曾领兵作战且不屑于投身军旅的士人,整天沉浸在玄经之中,片面地认为一名将领只需懂得行军布阵、勇猛无畏就足够了,他们简单地以“战,勇气也”来概括战争的本质。
  
  只有那些从普通士兵一步步奋斗到高位的人,才真正明白做将领的艰难,君主往往不愿意精心培养武将,原因在于担心难以对其加以控制。
  
  庙堂之中的权谋争斗,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天下大势,但其影响程度远不及战乱对国家实力造成的严重损耗,倘若每一位将领都兼具卓越的文韬武略,那么身处高位者恐怕便难以安稳地高枕无忧了。
  
  胡藩等勇猛的将领在参与北伐之前未曾独自统领军队,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于众多军事事务所知有限。
  
  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要合理地进行粮草征调,就必须对农业和桑蚕养殖有大致的了解,除此之外,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同样不可或缺。
  
  天气状况和地形地势,绝非简单地用几个字就能概括描述清楚的。
  
  崔浩精通占卜之术,他能通过推算来预测天灾人祸,此乃涉及天文领域的学问。
  
  夏季的酷暑炎热以及冬季的冷冽严寒,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作为将领需要了解的内容,则是要考虑敌我双方将士在不同天文条件下的差异,比如,胡人耐寒却不耐燥热,南方人则耐燥热而不耐寒冷,便是依据这样的道理。
  
  而地理因素,是决定战争胜负至关重要的环节,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往往都是借助有利的地势而取得胜利,大自然所造就的山川地貌,其威力远胜过千军万马,所谓“草木皆兵”,便足以形象地说明地理环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世子与我所言,这冬麦在秋末之际播种,蛰伏于寒冬,至春季发种,春末割获,长达近六月,养分足,故而要比春季播种,两三月割获的常麦大上些许,所获更丰。”王康徐徐解释道。

  王镇恶问道:“若土力足够,可否大肆播种?”
  
  “土力是否贫瘠,应看肥力是否充足,耕牧同源同理,相辅相成,弟唯愿兄长攻伐时,少屠宰些牲畜,有了畜肥,不单是洛阳外可播种,司隶、关中亦可,征士族之粮,终究不是长久之策。”
  
  毛德祖认得冬麦,可他对此却无王康这般深悉。
  
  “镇恶呐,康对农桑颇有见解,留在军中,却是有些可惜了,若往敬之府中做事,方尽其才。”
  
  王镇恶沉默不作声,他粗略阅览一番麦粮,确认无误后,便与毛修之并行返回大帐。
  
  “康好农桑不假,可他初逢官场,到了他那去,未必能受重,如今让他在军中历练些时日,往后再做安排也不迟。”
  
  王康虽只比他小三四岁,但在投奔他之前,向来对世务不闻不问,隐居于平凡生活中。
  
  毛德祖轻轻叹息一声,说道:“你手下的兄弟已超过一二十人,且大多担任军中要职。主公一时的允诺,若一直这样下去,并非好的征兆。灭秦之后,你应该尽早做好打算,不要等到事情无法挽回的时候……”
  
  其他将领,例如沈家兄弟,各自分开领军;还有朱家兄弟,一个负责对外征战,一个主管内部安定。
  
  像王镇恶七个兄弟都在军中担任幕僚的情况,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加上平时劫掠财物时,王镇恶对部下毫不吝啬,赏赐丰厚,其威望更是难以比拟。
  
  刘裕对王镇恶因贪财而延误军事感到气愤不假,但对于他收买人心的行为却比前者更为严重。
  
  吃着朝廷的粮食,拿着朝廷的俸禄,经过多次分发赏赐后,他的手下士卒却对王镇恶感激涕零,使得将士们上下一心,将其部队称为私军也并不为过。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豫章世子会搞钱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