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之夏日秋茶(创作谈)》
作者:深秋
第九章 兽性
我对《在人间之夏日秋茶》第十章“兽性”进行深度解读和详细评分。本章继续叙述者的自述,描绘其从体制内挣扎求生到被迫“走出”体制后,在社会底层以“丙方”身份艰难谋生的现实困境,深刻揭示了生存压力下人性的异化与“兽性”的显露。
文本分析:
1.核心内容与主题:
体制内的麻木与生存法则:
离别与麻木:开篇描写单位年底人员流动(同事离开/留下),从最初的强烈情感(“哭得厉害”、“稀里哗啦”)到后来的麻木(“没有太多感叹和眼泪”、“心生酸楚”),展现了体制环境对情感的钝化。
察言观色的生存术:详细描述了在机关单位“看领导脸色生存”的日常状态。领导情绪直接影响整体氛围和个体生存质量(“板着脸...两个星期不好过”)。叙述者被迫学会“小心翼翼”、“融入新环境”以避免“惹是非”,揭示了权力结构下个体的卑微与顺从。对领导“岗位需要板着脸去笑”的观察,点出了体制角色的异化本质。
精神慰藉的挣扎与短暂复苏:
阅读的渴望与受阻:回到原单位后,为适应环境、揣摩领导,13天无法看书(“憋得慌”、“心痒痒”),体现了精神需求在现实生存压力下的被挤压。
消费行为的象征:新年决心“疯狂追书”(夏木),并付诸行动——在淘宝购买夏木经典六部曲。从“免费看广告”到购买纸质书,象征了对精神食粮更纯粹、更“有尊严”的追求。选择《风吟》开始阅读。
创作的萌芽与中断:《风吟》的阅读直接激发了创作冲动(“我也可以写点什么”),诞生了《中学时代》手稿。这是精神在夹缝中短暂复苏、寻求表达的证明。然而,随后“赌气谈恋爱”的两年半,创作完全中断,初稿遗弃。这暗示了在缺乏稳固精神支撑或遭遇情感波动时,创作(作为精神出口)的脆弱性。恋爱本身也被描述为“赌气”、“可悲”、“无果”,缺乏真情实感,更像是精神空虚下的替代品。
“走出”体制与坠入“兽性”现实:
“出来”的必然与被动:“聚了,散了,十二月份到了,我出来了,不需要再躲在里面了。” 呼应第九章的“走出来”,但这次是物理和职业上的彻底脱离体制。
生存链的底端:“丙方”的狗:叙述者从事弱电安防(“重操旧业”),但身份从体制内的“甲方”沦为承接乙方外包杂活的“小丙方”。他精准地引用了网络段子“甲方是大爷、乙方是孙子、丙方是狗、丁是猪”,并强烈声明:“它确确实实的真不是句玩笑,就是我活着的证据”。这是本章的点睛之笔,也是对“兽性”标题最赤裸的诠释。
“兽性”的体现:
生存地位的动物化隐喻:“狗”的定位,直接点明在社会生产链条中的卑贱、被驱使、无自主性的非人状态。
生存状态的异化:“卑微的当下,艰难的活着,确实艰难。”——为最基本的生存挣扎,尊严被践踏,人性被压缩到最低限度,只剩下动物性的求生本能。
精神追求的彻底让位:在“丙方是狗”的现实中,之前珍视的阅读(夏木)、创作(《中学时代》)似乎已成遥不可及的奢侈。生存压力吞噬了精神空间。
“兽性”的解读:
社会结构的压迫:指在残酷的社会分层和市场竞争中,底层劳动者被剥夺尊严、异化为工具和“畜生”般的生存状态。
生存本能的凸显:当体面生活和精神追求成为奢望时,人被迫退回到最原始的“活下去”的动物性层面。
人性的反面:与第九章探讨的“人性”(精神创伤、复苏、对救赎的渴望)形成尖锐对立。“兽性”是人性的反面,是人性在极端生存压力下被扭曲、被剥夺后的状态。
体制内外的对比:体制内虽需“小心翼翼”、“察言观色”,但尚有基本保障和偶尔的精神喘息(如看书)。体制外(“丙方”)则直接暴露在赤裸裸的生存竞争和尊严剥夺中,“兽性”更加显露无遗。
2.结构与叙述:
时间线:从三零一八年一月(回原单位)-> 买书、读《风吟》、开始写作 -> 中断(两年半恋爱)-> 三零二二年十二月(“出来”)-> 当下(做丙方)。
对比结构:体制内(麻木、压抑但有保障) vs 体制外(“丙方”的赤裸“兽性”生存);精神追求(阅读、写作) vs 生存压力(中断创作、卑微求生)。
情感递进:从麻木-> 短暂的精神复苏(买书、写作)-> 精神中断(恋爱)-> 彻底跌落(“丙方”的卑微艰难),情感基调越来越沉重、绝望。
3.人物塑造:
叙述者“我”:
体制内的“幸存者”:精通生存法则(察言观色),精神需求被压抑但未完全熄灭(买书、短暂写作)。
情感上的失败者/逃避者: “赌气谈恋爱”显示出处理情感问题的幼稚和逃避倾向,导致创作中断。
体制外的“失败者”/“兽”:彻底失去体制庇护后,跌入社会底层,成为“丙方狗”,尊严尽失,为生存苦苦挣扎。清醒地认识到并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卑微处境(“活着的证据”)。
清醒的痛苦者:对自身处境(体制内外的异化、恋爱的虚无、丙方的非人地位)有极其清醒和痛苦的认识。
4.语言风格:
冷峻的现实主义: 描述体制内生存法则和丙方处境时,语言冷静、直白、近乎残酷,不带过多修饰。
强烈的讽刺与自嘲:“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强忍的眼泪弹出来是很可怕的”、“岗位需要板着脸去笑,的确是挺辛苦的,但是有人就喜欢这样的辛苦”、“赌气谈了一场恋爱”、“丙方是狗...就是我活着的证据”。充满了对自身、对体制、对现实的辛辣讽刺和深刻自嘲。
口语化与冲击力: “憋得慌”、“心痒痒”、“小九九”、“祸崇”(应为“祸祟”?)、“稀里哗啦”、“虚头巴脑”(前章)、“卑微的当下”、“艰难的活着”,口语化表达增强了真实感和冲击力。
关键比喻与宣言: “丙方是狗”的比喻及其“活着的证据”的宣言,是本章最具震撼力的语言,直指主题核心。
语病与随意性: “知了了大家的新心情”(“知了”多余/应为“知晓”)、“是在那本《尽情跳舞》的引诱之下”(搭配稍硬)、“算是填补了我的选择空挡”(“空挡”应为“空档”或“空白”)、“水性笔”(更常用“中性笔”)。部分叙述略显随意(如恋爱经历的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