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出租屋。
徐雪将台灯扭到最亮档,昏黄的光圈笼罩着摊开的碎纸片,笔记本常用的铜版纸残骸在桌面上铺成惨白的雪原。
她的手指轻轻捏起一片纸屑,指尖沾着陈旧的墨迹,镊子夹住边缘,小心翼翼地将碎片与另一片对齐。
[9月11日:镰刀菌孢子扩散模型初稿完成,目标孢子存活率提升至98%。]
这是张教授的手写字迹,笔迹的斜度、连笔的弧度、甚至标点符号的顿挫……完全一致,其内容包含了众多实验数据,徐雪屏住呼吸,继续拼接。
[9月14日:菌株孢子浓度提升至2.7×10⁶ CFU/ml。西郊草场实验站孢子释放测试成功,孢子扩散模型及破坏性符合预期,提取物配方稳定。]
[9月17日:罐头厂地下实验室设备调试完毕,计划于月底启动释放。]
纸片边缘的字迹逐渐连成完整的段落,徐雪的呼吸也变得急促——她对着紫外灯辨认荧光笔标注的字迹,笔记里的变种菌培植记录,与本草堂药田被破坏的时间戳精确匹配。
将最后一片纸屑拼进空白,一滴冷汗顺着徐雪的额角滑落,原来,从上月开始,张教授就在计划药田的毁灭。
挂钟报时的鸣叫惊得她碰翻水杯,水面倒影里,刚拼全的流程图正在诡异晃动。
张教授研发的变种镰刀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激活生物荧光蛋白表达系统。
这种荧光在黑暗环境中呈现蓝绿色微光,波长范围集中在450-480纳米——恰好与多数夜间活动昆虫的趋光性高度匹配。
菌株的孢子表面分泌出一种昆虫信息素类似物,能模拟植物花蜜的化学信号。当昆虫被荧光吸引靠近时,孢子会黏附在昆虫体表,随其迁徙扩散至药田各处。
初期阶段,孢子在昆虫体表处于潜伏状态,仅通过少量接触完成局部传播。因孢子浓度低、昆虫活动范围有限,感染区域呈点状分布,药田表面无明显病害特征。
中后期阶段,孢子在宿主组织内完成增殖,释放出大量新生孢子,每个孢子均可独立发光并吸引新一批昆虫,形成链式扩散效应,繁殖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这种自催化扩散机制完美解释了本草堂药田的坏灭特征:
初期,零星的植株损毁很容易被误认为虫害。
中后期孢子浓度达到临界点,大量菌丝穿透并侵蚀植物管束系统,长春花等药用植物因根系坏死,在24小时内呈现大面积枯萎症状。
最终,变种菌群的大规模爆发演变为整片药区的塌方式坏死。
笔记末端的公式明确指出,孢子释放的量级是由张教授精心核算的,破坏规模完全对应本草堂药田的占地面积,这样一来,远离该区域的诺和药田就不会受到影响。
手机屏幕的冷光在徐雪脸上割出深浅不定的阴影,她望着拼接完整的实验记录,仿佛凝视着某种精密而危险的生物兵器。
纸页上张教授的钢笔字迹仿佛正啃噬着纸张纤维——就像那些菌丝曾经啃噬过的药田根系。
“张教授……他的研究本可以拯救植物抗病系统,却变成了毁灭药田的武器。”
徐雪低头看着拼接完整的笔记,那些手写记录的字迹仿佛在跳动——生物荧光、昆虫信息素、孢子链式扩散……每一个术语都像一根钢针,刺入她的神经末梢。
窗外的夜色浓得化不开,连月光都被厚重的云层吞噬。她伸手摸了摸手机,金属外壳冰冷得刺骨。
该交给谁?
农业部?警方?还是……她的拇指在通讯录上滑动,停在“徐曼妮”的头像前,徐雪忽然听见自己喉头滚动的声音,在死寂的出租屋里清晰得骇人。
[姐姐,我找到直接证据了,明天农园见。]
发出这段简短讯息之后,徐雪望着窗外的夜色,一只夜蛾正被远处微弱的蓝光吸引,悄然飞向未知的深渊,她明白,此刻正沉睡的黑暗,即将迎来一场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