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伟的冷漠,像一层无形的薄冰,悄无声息地覆盖在艺韦的心湖上。她的情绪随之阴晴不定,时而如晴朗午后骤起的乌云,时而又似暴雨后短暂透出的缝隙阳光。理智的堤坝明明高筑,告诫着“不可能”,思念的潮水却一次次汹涌地试图漫过堤防。
她反反复复地思量,内心像在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沙盘推演,规划着如何靠近一步,又如何在对方可能的疏离前得体地退后。每一次见面,哪怕只是擦肩而过或公事上的短暂接触,对她而言都成了值得反复咀嚼的纪念品。有千言万语堵在喉头,却总在某个瞬间被冻结,最终化作嘴角一丝礼貌而疏离的笑意。
人生的轨迹在她脑海中盘旋。这份爱来得如此唐突,像一场不请自来的风暴,席卷了她原本平静的港湾。一方面,内心深处有个微弱而固执的声音在呐喊,渴望抓住这短暂而炽热的感受,哪怕只是瞬间的暖意;另一方面,成熟的理性则像一位严厉的法官,条分缕析着可能的后果——家庭的破碎,道德的谴责,孩子无辜的眼神,还有那可能最终落得一地鸡毛的狼狈。这两种力量在她体内激烈交战,让她疲惫不堪。
她迫切地想要扭转局面,把这段失控的关系重新拉回“普通朋友”的轨道。将那份不该滋生的爱意深埋心底,最好让它永不见天日。少女般悸动的心早已在岁月的磨砺下变得成熟,她太清楚一个幸福家庭的分量,容不得被自己这“始作俑者”的无妄之念无辜拆散。而祝伟,更像是她人生剧本里一个短暂出场的“过路人”,戏份不该太多。
这种认知,在祝伟持续的不主动中,变得更加清晰,也带着一丝难言的苦涩。他从未主动约过她一次。艺韦开始反思,是不是自己太过主动了?即使是打着“车搭子”这样互利互惠的旗号,她的心思是否也太过昭然若揭?那些精心计算的偶遇,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关心,在他眼中是否成了笨拙的表演?她提醒自己:冷静,克制,动机不能太露骨。
然而,心终究难以驯服。艺韦还是没忍住,指尖在微信对话框上悬停片刻,最终发送了那句酝酿许久的话:
“今天下班一起走?”
消息发出,石沉大海。等待的时间被无限拉长。祝伟回得很慢——是在思考如何措辞,还是干脆在回避?她紧盯着屏幕,心底期盼着一个期待的答案,一个她渴望的回应。每一秒都像在煎熬,脑海里预演过无数种结果,却都只是她自导自演的幻象。半个小时,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
终于,手机震动:
“不好意思,今天有约了,一会儿出去玩。”
心像被细针轻轻刺了一下。失望悄然弥漫,但这份直白的冷漠也让她瞬间清醒:难道从头到尾,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独角戏?
可理智立刻反驳:不是的。祝伟明明向她抛来过橄榄枝,那次真诚的夸赞,足以证明某种微妙的吸引曾真实存在。
艺韦深吸一口气,指尖在键盘上敲下看似轻松的回复:
“好哒~玩得开心!”
接下来的聊天,断断续续持续了一整天。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让艺韦更加困惑:明明感觉疏远了,为何又保持着这种藕断丝连的联系?远了,又仿佛那么近。
下午,当艺韦在打车软件上发出自己的行程后,一个意想不到的询问跳了出来——发信人是祝伟的一个同事:
“18:10出发,可以吗?”
艺韦愣了一下。这个时间点,这个联系人……她瞬间了然,这绝非巧合。她几乎可以肯定,这是祝伟的安排。他们不仅同单位,而且熟识。
一丝微弱的希望刚冒头,立刻被更深的疑虑取代:为什么? 为什么祝伟自己不接?为什么要让同事代劳?
深深的困惑和一丝被推开的受伤感,悄然埋进心底。她不愿深想,或许答案只是自己又一次多情了。那便这样吧,不过是又添了一笔自作多情的证据。艺韦压下心头那点暗涌的忧伤,劝慰自己:想想那注定无望的结果,这一切的热情终究会冷却,成为一段尘封的过往,一个没有终点的插曲。顺其自然,往前走就好。
她回复了“可以”。
车窗外,城市的暮色渐浓。手机屏幕亮起,日历提醒无声地跳出一行字:结婚第3808天。艺韦的目光掠过那串数字,心头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复杂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