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夜里,宜山赵家济济一堂。
酒席之后,再与赵清风说了几句之后,方明月回到自己的寝室。梳洗过后,方明月的心头,又是长风破浪、惊涛拍岸起来了:原来,今天,还是一个难以言说的日子啊!此前,我只是大致上知晓,崖山一役,南宋残存的一支军事力量,全军覆没。至此,偏安一隅达一百五十多年的南宋小朝廷,至此落幕。其战况之惨烈,不堪回首。
不过,我一直都没有注意到,当年,崖山一役具体的日期;直到今天夜里,赵清风赵姑娘,亲口跟我说起!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真实的历史传承如何,她确实不愧为赵宋王朝的嫡传后裔。
因为,相对于大多数健忘的人,相比于绝大多数“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相较于大多数散漫随意之人,他们赵家,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出了难得的人间清醒,堪称一股清流啊!
一般人读历史书,看到文天祥文丞相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之后,多半就会感觉到,这样的一段历史,确实是不堪卒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其实,赵宋王朝的最后一幕,和文天祥诗句中的“惶恐”“零丁”相比,还要苦涩、惨烈得多!祥兴二年二月初六癸未,原本的宋将,那一刻早已降元的张弘范,即将要发起猛攻。
人说“毕其功于一役”,然而,这位张弘范张将军,他的剑尖与炮口,却指向了自己曾经的父老与君父……
唉,怎么说呢?这些降将,久居南方,对于南宋的军力和特点,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一旦他们调转炮口和刀尖,其危害之大,远甚于来自北方草原的铁骑啊!
一番激战之后,南宋水师大势已去。陆秀夫眼见无法突围,就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宋军余部也相继投海,壮烈殉国!至此,一个王朝悲壮谢幕!
其后,另一名将张世杰,也曾经希望杨太后能够再找一个赵宋王室的后人,以图后举。然而,杨太后听闻小皇帝殉国之事,亦是赴海自尽。不久之后,张世杰在大风雨之中不幸溺卒。南宋复国的最后一丝希望,也随之破灭了。
三年之后,被关押于北京的文天祥,拒绝了元室的招降,慷慨就义!
作为赵宋王朝后裔的赵清风,回首往事之时,重重的沉痛、愤懑、不甘、苦涩纷至沓来,可谓是义愤填膺!
一百多年以后的这一天,我为情所困,跑到了龙江边。这样一来,原本悲切于当年亡国之恨的赵姑娘,得知此事之后,心急如焚,就带着几个家丁,一路找过来了。如此让她担心分神,确实惭愧不已啊!
然而,赵姑娘找到河边,却是一副淡定自若的样子,甚至,连一点责备的语气,都没有。这一切,固然是源于她一直以来那从容自若的气质,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她心里很清楚,个人情感上的那些小事情,倒是不妨先搁置一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未必就是一句套话吧?或者说,一个人若是沉溺于眼前的蝇头小利、个人得失,未必就能够走得太稳太远吧?
这个夜晚,赵家所摆下的酒宴,其实更像是陆游笔下的“家祭”。
只不过,由于他们是赵宋王朝的后人,这样的“家祭”,也就带有纪念故国的意味了。
祭拜完列祖列宗之后,由赵叔父主持的这次酒席,看起来,和平时的家宴,也差不多的。至于那些参与者,也都是多年以来的亲友故交。在这样的酒席上,赵叔父自然不会说起和小儿女之情相关的事情。我呢,也很清楚,个人情感上的那些遭际,无论如何,都是不能摆在台面上说的了。
如此一来,包括那位穆天南穆少将军,以及文师弟,所谈及的,也都是一些风云变化,而决不会是风花雪月。
此时此刻,赵清风赵姑娘又在想些什么呢?
她的先祖赵匡胤,以一带武将的身份立国,如果在天有灵,看着后面的那些传人,一代不如一代,又会作何感想呢?
最初,土地和金钱,确实换来了一时的干戈止息。
只是,一旦尚武之风荡然无存,面对外侮,就只能是有心无力,直至俯首称臣了。
先是“靖康之耻”,标志着江北领土的沦亡殆尽。
然而,即便是这样,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依然过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小日子。把“杭州”当作“汴州”,如此的苟且偷安、不思进取,换来的又是什么呢?
一百多年之前,来自北方的铁骑,再次兵临城下。这一次,除了金钱,甚至还要搭上宗庙社稷了!在这种时候,岳武穆又在哪里呢?
文丞相无力回天,而谢太后还想着向元室称侄甚至是称孙,然而,这一次,人家再也不买账了,只能俯首称臣了。
陆秀夫、张世杰先后拥立赵罡、赵昺,留存着王室的最后的一丝希望。
于是,当最后的一刻到来之际,陆秀夫不想再遭受屈辱了,毕竟,临安城之辱,三年前,就已经出现过一次了!
他背着小皇帝投海,留下了一个王朝最后的尊严。
是啊,正如文丞相所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了这种时候,在外侮面前,宁折不弯、以身殉国,何尝不是一种名垂青史的壮举呢?
这一次,被外侮追到了天涯海角。然而,一个族类,无论如何,都不能低下自己的头颅,弯下自己的脊梁。
数十年之后,元室暴政,那些揭竿而起的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当年的崖山之役。毕竟,总会有一些人,他们会想起文丞相的诗句:
……唯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
文丞相当时已经被俘,在元军的大船上,只能眼睁睁地,目睹了这个王朝的最后一幕。
然而,数十年之后,曾经的蒙元铁骑,也早已不复当年之勇。现如今,我们回望这段历史,至少也能够意识到,或许,那些兴亡盛衰、是非成败、祸福荣辱,都是暂时的,而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气节精神,却是不容欺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