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韦的身影仓皇地消失在王府井璀璨却冰冷的人流中,像一滴水融入沸腾的油锅,瞬间无迹可寻。餐厅里,张靖宇焦灼地试图解释,冰冷的诘问如同无形的锁链将他困在原地,周遭食客探究的目光更是让他如芒在背。
而这一切,隔着餐厅那扇巨大的、擦得锃亮的落地玻璃窗,被一双冷静到近乎漠然的眼睛尽收眼底。
胡樾就坐在马路对面那家安静的咖啡馆里,一个靠窗的角落。她面前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黑咖啡,没有加糖也没有加奶。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温润的杯壁,目光却穿透玻璃和街道的车水马龙,精准地落在意式餐厅那场无声的闹剧上。
她看到了艺韦像受惊的小鹿般冲出来,看到了张靖宇脸上那熟悉的、混合着狼狈与急于辩解的慌乱,也看到了那个后来闯入的、气势汹汹的年轻女子——宋佳。即使隔着距离,胡樾也能感受到宋佳身上那股不容置疑的、正牌女友的愤怒气场。
一丝极淡的、近乎嘲讽的弧度,在胡樾精致的唇角一闪而逝,快得让人以为是错觉。她端起凉掉的咖啡,抿了一口,苦涩在舌尖弥漫开来,却奇异地让她感到一种清醒的、隔岸观火的平静。
胡樾和张靖宇,确实“有过一段”。
那是在宋佳之前,甚至可能在艺韦认识张靖宇之前。那段关系维持的时间不长,像夏夜短暂的烟火,绚烂过一瞬便归于沉寂。彼时的张靖宇,也如现在对待艺韦这般,展现过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令人心安的倾听。他像一张温柔的网,轻易地网住了宋佳短暂的脆弱和孤独。
然而,宋佳终究不是艺韦。她骨子里那份近乎冷酷的清醒,让她在激情褪去后,迅速看清了张靖宇温柔表象下的某种特质——那是一种对“被需要感”的过度渴求,一种近乎本能的、在情感关系中扮演“救赎者”角色的欲望。他享受被依赖、被倾诉、被视作唯一依靠的感觉,这让他获得巨大的满足。但这种满足感,似乎并不专属于某一个人。当宋佳开始重新独立,不再需要他事无巨细的“拯救”时,张靖宇的热情便如潮水般迅速退去,寻找下一个需要“被安慰”的目标。
他们的分手平静得近乎诡异,没有争吵,没有眼泪,甚至没有明确的告别词。胡樾只是清晰地划清了界限,张靖宇也默契地不再打扰。他很快有了新的“听众”,新的“需要他安慰的人”——宋佳,然后是艺韦。
胡樾冷眼看着,像一个置身事外的观察者,洞悉着这重复上演的剧本。
此刻,看着艺韦仓皇逃离的背影,看着张靖宇在宋佳面前的手足无措,胡樾心中没有幸灾乐祸,只有一种尘埃落定的了然。
“果然……还是老样子。”她在心底无声地自语。
现在的她清醒知道,艺韦正一步步踏入张靖宇精心编织的、名为“温柔”的陷阱。她本想提醒艺韦,但转念一想,有些路,有些痛,旁人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自己亲自摔一跤来得刻骨铭心。况且,她和艺韦的关系,陌生人,只是在这个匆忙的瞬间偶然遇见。
胡樾的目光扫过宋佳那张因愤怒而显得有些扭曲的漂亮脸蛋。宋佳显然也是这出戏里受伤的一方。胡樾对她没有敌意,甚至有些同病相怜的意味——她们都曾是张靖宇“救赎”剧本里的女主角,只是登场的顺序不同罢了。
咖啡馆里轻柔的音乐流淌着,与窗外餐厅无声的激烈对峙形成鲜明对比。胡樾放下空了的咖啡杯,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滑动了一下,最终没有拨出任何电话,也没有发出任何信息。
艺韦需要时间舔舐伤口,张靖宇需要面对他种下的因果,宋佳需要宣泄她的愤怒。而她胡樾,只是一个早已退场的看客。
她拿起账单,起身离开。经过咖啡馆巨大的玻璃幕墙时,她的身影清晰地映在上面,冷静、自持,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她没有再看对面餐厅一眼,径直推门走入王府井喧闹的夜色中。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清脆而笃定,仿佛在宣告,属于她的那场名为“张靖宇”的风暴,早已平息。她不会回头,更不会再踏入那片泥沼。
只是,在她办公室抽屉的最深处,或许还压着一张泛黄的、无人知晓的合影,记录着那段早已被理智冰封的、关于张靖宇的过往。那是她青春里一道微不足道的划痕,提醒着她温柔表象下可能隐藏的漩涡。而艺韦今天的遭遇,不过是给这道旧痕,又添了一笔新的注脚。未来如何?胡樾不知道,也不关心。她只知道,自己的路,要清醒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