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时光流转,来到了三月十五日,这是备受瞩目的殿试当日。
清晨,三百三十位学子身着整齐服饰,齐聚皇宫,在奉天殿外郑重行礼,隆庆帝则在众人的簇拥下,御驾亲临奉天殿。
内阁的三位大学士、翰林院的诸位学士,以及主考官高仪和一众考官,依次上前,向皇帝恭请策问题目。
隆庆帝早有准备,挥笔写下早已拟定好的题目。
主考官高仪恭敬地接过考题,捧至殿外,展示给诸位翘首以盼的考生。,至此,殿试的大幕正式拉开。
三月十五日这天一早,李铭便早早起身,精心整理着装,确保整齐得体,随后,他带领着一众新科贡士,迈着沉稳的步伐进了宫。
此次会试,考生人数多达四千有余,而最终录取的仅有三百三十人,要知道,这三百三十人中,至少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参加过两次甚至更多次的会试,他们从童生试开始,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历经无数艰辛才走到这里,其间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
即便成功通过会试,来到殿试的现场,众人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毕竟,殿试虽是一场排位赛,不淘汰人员,但排名却至关重要。
殿试之后,考生们将被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仅有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将获赐“进士及第”的殊荣。
在科举考试的殿试排名体系中,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其中一甲人数较少,通常为前几名,这批佼佼者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范围在几十名到一百多名不等,被赐“进士出身”;而三甲则是剩余的人员,一般会比二甲人数多,他们所获得的是“同进士出身”。
别看三甲只是多了一个字“同”,但与进士之间的地位差异却十分显著。
首先在就业机会上,二者就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甲以及二甲中排名靠前的部分进士,在殿试结束后,往往能够直接进入翰林院,留在京城任职,一旦成为翰林,身份格外清贵,不仅俸禄优厚,而且事务相对轻松,升迁速度也快。
而二甲中排名稍靠后的进士,大多会在殿试结束后被外派到地方担任官职,并且一去就得在地方待上九年时间,不过,期满之后,基本都会得到升官或者调回京城的机会。
三甲那些同进士出身的人,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他们只能按照甲第排名的顺序排队等待授官,运气好的或许很快就能被选上,运气差的则可能需要长时间等待。
而且即便最终做了官,其仕途的天花板也不高,最多只能升到五品左右,想要再进一步晋升往往十分困难。
当然,也存在极个别同进士出身的人,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做到了位极人臣,但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
那同进士出身的名头,就似一道难以抹去的阴影,会如影随形地伴他们一生,每每念及,便觉满心羞愧。
就李铭所知,有个同进士出身的高官,一辈子都摆脱不了“同进士出身,如夫人洗脚”这一典故带来的嘲讽,被人笑话了一生。
故而,这群此前稍显放纵的考生们,在殿试这至关重要的一天,皆抖擞精神,严阵以待。
走到这一步,谁又不想奋力一搏,再争个高低呢?
行礼完毕,一群贡士神色庄重地在奉天殿外的考场依次坐下。
抬眼望去,奉天殿内殿门大开,虽看不清里面具体情形,但那森严的氛围已扑面而来,让人顿生敬畏之感。
不多时,高仪捧着试题,从奉天殿中稳步走出,他一现身,便吸引了所有考生的目光,一时间,众人的视线纷纷聚焦在他身上。
高仪面色平静如水,仿若未觉,只是淡定从容地捧着试题走到台阶下,展示给众考生抄写。
此次殿试题目仅一道,隆庆帝近来心情颇佳,所出题目并不复杂,无需考生费心揣测其心思。
李铭迅速将题目工工整整地抄在纸上,而后凝神静思,开始细细琢磨起来。
朕在位已三十二载,遵循祖宗成法,聆听贤达教诲,任用贤能官吏,时刻心系民生,竭尽心力,怎奈天灾频仍,百姓背井离乡,边疆战事不断,致使国家赋税吃紧,几近难以为继。
难道是朝廷选拔人才无方?为何官员、将领不能替君主分忧解难?
此次策问,朕想问诸卿,理财之道关键在于生财有术,诸位需各抒己见,详尽陈述,切勿隐晦避讳,朕将亲自审阅。
简单来说,皇帝勤勉于政,心系万民,然大明天灾人祸不断,国库空虚,难以支撑,今询问考生,有何良策可充实国库,且鼓励众人畅所欲言,无需顾忌,皇帝会亲览答卷,若见解独到,或将采纳,只是能否一一详阅,恐难做到。
毕竟皇帝都说自己如此忙碌,自然不可能逐一审阅每个考生的试卷。
通常情况下,阅卷团队会先对试卷进行排序,然后挑选出排在前列的部分试卷,呈递给皇帝来确定最终排名。
李铭看完题目后,便陷入了沉思,思考着如何作答。
殿试与会试之前的考试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殿试的考试时长为一天,考生需要从打草稿开始,逐步完成文章的创作,最后再将答案工整地誊写在正式答卷上。
与之前考试不同的是,殿试结束后,试卷不再经过学官们重新誊抄这一环节,也就是说,呈现在阅卷官和皇帝眼前的,就是考生原始的字迹与卷面状况。
正因如此,卷面分在殿试中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卷面不佳,即便内容写得再精彩绝伦,恐怕也鲜有人会愿意花心思去仔细阅读。
所以,考生必须要保证卷面整洁干净,字迹比平时书写时还要端正规范,而且要尽可能避免出现错别字,如此一来,考生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那是相当大的。
会试之前的考试,虽然题目数量不少,需要撰写的文章篇目也较多。
但那些文章大多为短文,每篇大概三四百字即可,殿试的策问要求就高多了,一篇最少要达到三千字。
这就导致不少考生在习惯了撰写短篇文章之后,面对殿试的长文写作要求时,会感到极不适应。
部分人在看到题目后,就紧皱眉头,陷入沉思,绞尽脑汁想着如何把文章拉长。
李铭却感觉尚可。
三千字而已,算得了什么?谁写论文时,不是一万字打底?况且这殿试的策论,难度可比论文低多了。
多灌些水,再使劲夸几句,真正关键的实质内容,其实没多少。
所以,即便还没构思好后续内容,这也丝毫不妨碍李铭提笔,先行撰写前面的草稿。
高仪坐在上方,目睹题目公布后,多数考生都在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地思索如何下笔时,坐在正中间的李铭居然已经文思泉涌,开始奋笔疾书了。
他眉头微微一挑,心中暗忖:这小子想得如此迅速?
仿佛不加思索就落笔,真的能写出有价值的内容?
陛下出这样的题目,考查的不仅仅是时政和朝廷政令,明显还期望考生能给出一些朝廷暂未涉及的内容。
也不知道李铭这家伙,能不能写出点与众不同的东西?
隆庆帝端坐在奉天殿内。
外面的考生看不到他,可他所处位置能远远瞧见这群考生,前面考生的样貌,他隐隐能看出几分。
中间最前的考生便是此次会试会元,隆庆帝见他看完题就早早下笔,心里直痒痒。
前不久,派去南直隶的使者归来,带回消息,说去年底东南闹瘟疫,后来在解元李铭协助下,瘟疫很快被解决,竟是提供了快速治瘟疫的药物,轻症患者一两天好转,重症存活率达七八成!就算是医术高超的太医,治瘟疫也难这么快。
此乃社稷之功,封侯都不为过,这样的人才,隆庆帝无论如何都要保住,等会儿不管他文章写得怎样,隆庆帝都定要高高取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