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处难以看清状况,隆庆帝思索一番后,缓缓走下龙椅,迈出殿门,来到高台之上居高临下地往下望去。
众多考生们或全神贯注地奋笔疾书,或眉头紧锁冥思苦想。
此时,竟没有一人察觉到皇帝已离他们如此之近。
隆庆帝目光扫视一圈,对这届考生的整体精神面貌颇为满意。
其中,会元李铭尤为引人注目。
这个年轻人,不仅文章写得出色,办事能力也很强,而且长相格外俊朗。
隆庆帝在位多年,回想朝廷中那些大臣年轻时的模样,竟觉得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此人。
“不错……”隆庆帝越看越是满心欢喜,笑眯眯地轻抚着自己的胡子。
科举考试的意义,可不止是选拔有文采之人,对于考生的精神样貌也有一定考量。
毕竟,长得好的人,日后穿着官服在身旁禀告事务时,看着也会让人心情愉悦。
殿试时间颇长,足足要考一天,身为皇帝的他自然不会一直守在这里。
隆庆帝在高台上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转身离开。
到了中午时分,会有饭食供应给考生们。
不少考生沉浸在考试之中,连吃饭这件事都抛诸脑后了。
李铭一开始就全神贯注地书写,速度远超众人,连吃饭这事都抛诸脑后,他文思如泉涌,灵感不断,手中的笔几乎没停过,一直在润色完善内容,忙得浑然不觉时间流逝,等意识到时,肚子已饿得咕咕作响,错过了饭点。
不过对年轻人来说,一顿不吃也无妨,他喝了点水,又继续专注地誊抄,完成后仔细检查几遍,觉得可以交卷了。
殿试最晚可在点完三支蜡烛后交卷,但次日中午前就得初定排名,阅卷官任务繁重,交卷早的,能在阅卷官精力充沛时得到更多关注,越往后,可能就越被敷衍对待。
尽管李铭动笔早,但停笔时已有几人交卷,见此情形,他也不再犹豫,起身交卷,待文章登记并糊上姓名后,才与其他提前交卷的贡生一同离开。
一路上,他们几人都沉默着,无人开口交谈。
待行至宫门外,这才开始低声讨论起方才的殿试来。
“早知道策问会涉及时政,只是没想到陛下竟考的是财政理财之法。”一人率先说道。
“户部之事,皆关乎天下大局,想来大家对这类题目应该都有不少见解吧?”另一人接话道。
“确实有些想法,恰好就写进答卷里了,只是不知阅卷官和陛下能否看得上。”又有人附和。
几人说着,便把目光投向一旁的李铭,问道:“李会元文章写得极好,不知你此次答了些什么内容?”
此时李铭正饿着肚子,不过还是强打精神笑了笑,回道:“不过是些直言忠谏的话,还给朝廷提了个小小的建议,只是不知道陛下会不会采纳。”
“建议?”几人一听,还想再仔细问问。
李铭见状,赶忙转移话题道:“不知这位兄台有何想法?不如先说来听听。”
对方面对反问,并未多言,对方转而兴致勃勃地分享起答卷中的想法。
这些想法,确实颇具新意。
李铭聆听之下,发现此人竟是想助力隆庆帝优化“钞关”的布局。
一路行来,直至各自车马待候之处,这人仍滔滔不绝。
李铭自然无暇插话,待与对方告辞,登上马车后,他才悄然松了一口气。
“本以为自己的构思已属上乘,没想到那人的建议更为直接明了。”李铭心中暗自思量。
“钞关自去年中秋后方始筹建,年末便生变故,此事确实大有可为。”
“若能真正完善,必能为陛下的内库增添丰厚收入,看来能走到这一步的,皆是不凡之辈,个个都颇有见识。”
李铭感叹一番后,并未过多纠结。
与此同时,高仪那边却是忙得不可开交。
作为此次考试的主考官,他与其他阅卷官一同在奉天殿的偏殿中,通宵达旦地批阅试卷。
两位主考官年事已高,皇帝特赐床榻,让他们在旁稍作休息。
待到清晨,其他阅卷官筛选出佳作后,这两位主考官再起身,将起初排好的卷子逐一审阅,最终敲定前五名的卷子,呈递给皇帝。
阅卷过程中,卷面不佳的直接被淘汰,文章开头杂乱无章、缺乏条理的,也难逃落选命运,这些无疑只能列为同进士。
能送到高仪面前的,皆是卷面整洁、文章上乘的佳作,然而,一路看下来,高仪却眉头紧锁。
这届考生,怎么如此不识趣?陛下在题目中提及臣子不善,他们便顺势而为,纷纷点评起朝中臣子,这样的人若入朝为官,只怕连上司都不放过,日日弹劾。
不行,这般不懂变通之人,统统归入同进士之列,让他们排队等候授官便是。
前五名的卷子确定后,众人各自拿着选中的卷子,前去面见皇帝,即将决出此次殿试一甲的最终三人。
午后,隆庆帝步入殿内。
主考官高仪与三位阁老一同前来,呈上此次遴选出的一等文章,供皇帝亲自审阅。
依照惯例,会选出五篇佼佼者的文章,一甲三名与二甲头两名便从这五篇中产生。
其余排名,则由主考官和三位阁老共同商议确定。
此次殿试的题目,出自隆庆帝之手。
近年来,国库日益亏空,这一难题如巨石压在他心头。
不仅国库拮据,连他的内帑府也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朝堂之上,众多官员却对此束手无策。
于是,隆庆帝决定以此难题作为殿试题目,希望能在这群年轻考生中找到解决之道。
这五篇一等文章,代表了此次殿试中的最高水平。
隆庆帝满怀期待地接过文章,开始仔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