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烟怎么就不见踪影呢?”
“没烟,这也太奇怪了吧?!”
“而且啊,一点儿都不呛人!”
瞧着众人那副惊得呆住的模样,李铭心里暗自思忖,这种配方制成的蜂窝煤,在四百年后的农村那可是大面积使用啊,想要让你们震惊一下,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哎呀,你瞧,连煤灰都没有呢……”李承恩好奇地伸手在桌面上轻轻一抹,再定睛一看,手指干干净净,光洁如初,不禁惊喜地叫出声来。
“观察得还挺仔细嘛。”李铭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之色。
而此时,众人的目光又齐刷刷地聚焦到李铭身上,纷纷开口,七嘴八舌地追问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李铭笑着问道:“怎么样,这煤藕用起来还不错吧?”
“何止是不错,简直太棒了!”李承恩竖起大拇指,满脸赞叹地说道:“这东西啊,连无烟煤都得甘拜下风,跟木炭相比都差不了多少啦。”
“不过啊,还是比不上品质好的木炭。”李铭轻轻一笑,缓缓说道:“就拿我来说吧,我就特别喜欢银丝炭燃烧时的那股味道和发出的声响。”
“嗯,确实喜欢,不过嘛,有时候会溅出些火星子。”白闵说道。
“哈哈,没错。”李铭爽朗地大笑起来。
李承恩见状,也来了兴致,搓着手,跃跃欲试地问道:“那您打算,这一个煤藕打算卖多少钱呀?”
“引火煤藕价格高些,普通的煤藕呢,就参照同重量无烟煤的价钱来定。”李铭早就把市场情况摸得透透的,调研、论证一样不落,说起这些,那叫一个清晰流畅,“一百斤上好的无烟煤能卖到一百七八十文……咱们再便宜点,就定一百六十文一百斤吧。”
“那这一个煤藕是多少钱呢?”
“一个煤藕大概两斤半重。”李铭笑着解答。
“那就是四文钱一个煤藕!”李承恩脑子转得飞快,一下子就算出来了,“这么便宜?”
小爵爷顿时没了兴致,区区几文钱一个的东西,哪能入他的眼。
“您这话可就不对了。”李铭说道,“咱们要做的是让灾民有活干,可不是冲着赚钱去的。”
鲁晨也应和道:“没错,赚不赚钱无所谓,能让流民有生计,那就是积了大德。”
小爵爷还只是个学徒,哪轮得到他做主,只能闷闷不乐地应了下来。
当天夜里,姬司正带着林银匠,把铸好的模具送了过来。
那林银匠嘴上虽嘟囔着不情愿,可长公主吩咐的事,他哪敢拖沓,接到这活儿就开始忙活起来,昨晚又熬了个通宵,一直到下午才把活儿完成。
李铭凝视着那块经过精心打磨与抛光、表面熠熠生辉且镌刻着云纹的铸铁模具,不禁由衷赞叹:“常闻皇家工艺超凡脱俗,今日亲眼目睹,果真是盛名之下无虚士。
”他强压下即刻试铸煤球的冲动,轻轻推拉模具数次,感受其灵活自如,显然毫无瑕疵,随即嘴角上扬,朗声道:“赏!”
陈山闻言,迅速端来百两纹银作为赏赐。
“这太多了,实在受之有愧。”林银匠连忙摆手,面露难色。
李铭却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这点赏赐算是对你的补偿,接下来,还需你加班加点,多制些模具,此番不必过于追求精致,能用即可。”
林银匠听罢,不再推辞,胸膛拍得震天响:“公子请放心,明日定送来百枚模具!”
李铭闻此喜讯,眼中闪烁着惊喜:“一日之内便能制成这么多?”
林银匠解释道:“纯铸造其实简便得很,模具已备好,只需浇入铁水即可成形,真正耗时的是后续的打磨、抛光工作,还有这云纹雕刻,乃是宫廷绝技……”
李铭和姬司正看着林银匠离去的背影,脸上的神情越发显得怪异,那模样,仿佛藏着一肚子的笑意,却又强忍着没当场发作。
等林银匠彻底告退之后,这两人再也憋不住了。
“啧,你瞧他那副模样,还真沉得住气,居然忍住没问这玩意儿到底是派什么用场的。”李铭嘴角已经压不住了。
“是啊,要真问了,怕是心都得碎成八瓣儿了,你瞧瞧,公子拿来当煤饼子使的东西,他倒好,卖力气地打磨得光滑无比,还精心雕上云纹,这心思可算是白费了。”姬司正止不住地摇头,“就算他雕成朵花,这玩意儿也就那么一个用处,没啥改变的。”
随后李铭拉着姬司正到外头,现场动手打了几个煤藕试试,一番操作下来,一切顺利,没出任何问题。
李铭心里有了底,便转身吩咐齐二郎等人,继续用这个模具墩煤藕,得好好统计下一天到底能产出多少。
安排完这件事,李铭又朝着姬司正说道:“姬大人,还得劳烦您帮忙联系各家铁匠铺,加急定制个三到五千件这样的模具出来。”
“没问题,公子您就放一百个心吧,最多三天,保管给您办得妥妥当当!”姬司正拍着胸脯保证道。
出门之际,他主动朝着李铭露出笑容,说道:“这两天我在咱们家里各处都仔细转了转,给公子寻摸到一块特别适合做煤场的地方,公子您明天去看看,瞧瞧是不是合心意?”
李铭笑着回应道:“大人的眼光那肯定是没得说,绝对值得信赖。”
说着,还点了点头。
等把满脸欢喜的老姬送走之后,李铭吩咐下人们抄写了足足两百份简单的招工启事,接着,他又请齐二郎第二天去粥厂的时候,找人帮忙把这些招工启事张贴出去。
在家里能做的准备工作,大致也就这些了。
明朝末期小冰河期发威,天灾不断,加上土地兼并,导致大量流民出现,为了安置流民隆庆帝不得不花大量的钱财用来赈灾。
从年前开始,白云观外那一大片空旷的广场,就变成了一个规模颇大的粥厂。
经过最初几天的不断完善和调整,隆庆帝与长公主府派过来的管事们,把粥厂按照男女分成了两处,另外又专门给老弱病残设置了一处区域,每一处都用木栅栏围了起来。
在这粥厂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三十六口大锅,每天天还没亮,大约五更天的时候,这些大锅就升火开始煮粥了。等到天亮,就会有人敲响梆子,随后打开栅门,放一批流民进入到粥厂里面来吃粥。
虽说每天进出这个粥厂的流民数量超过了十万人,但是整个场面却有条不紊,几乎看不到有争抢或者推搡的情况发生。这让那些整天都提心吊胆、生怕会出乱子的宛平县官员们,一个个都惊叹不已,忍不住连连称奇。
其奥秘在于,李铭安排人用竹木片制作了十多万个叶子牌大小的木牌,随后用毛笔在木牌上点上数量不同的点,再将这些木牌分发给前来吃粥的流民。
隔天,粥厂便改为每半个时辰开一次门,按照木牌上的点数放行流民。
卯时过后,手持一点木牌的人进入粥厂吃粥;辰时中,手持两点木牌的人入场;午时初,三点的入场;午时中,四点的入场,以此类推,直至天黑熄火。
如此一来,每次入场的人数控制在一万人以内,且分散在三个粥厂中,管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最初几天的适应后,流民们很快明白自己该在哪个时段来吃粥,只需提前一顿饭的时间到达即可,无需再排半天队,在这寒冷的天气里,流民们衣衫褴褛,若像以前那样在寒风中站上大半天,恐怕不知要冻死多少人。
李铭安排人在粥厂内搭建了大芦篷,给前来吃粥的流民遮挡雪风,还为妇女专门建了厕棚,并且给患病的人提供药物。流民们情绪平稳,又受到妥善对待,自然不会再给粥厂捣乱,反而会主动制止那些想捣乱的人。
就这样,粥厂开了二十多天,每天都有十多万人进出,却没有一人死在厂里。
这在宛平县和顺天府官员眼中,简直就是赈灾奇迹,他们纷纷称赞李铭能干,都说他要是入朝为官,准是个极为出色的能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