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整个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直接、最明显的表象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了。
记得从八十年代初上大学开始,每年过年回家探亲时,都会被家乡的城市建设以及市容市貌的变化而震撼到了,几乎每次回去都有找不到路的时候。而随着大批的老旧住宅区、街道的拆除,一幢幢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随之消失的不仅仅是那些破旧不堪的老旧房屋,还有它们所承载的童年的记忆。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不要说吃什么鸡鸭鱼肉了,即使是窝窝头、苞米面发糕和大碴子粥这些当时的主要食物,也仅仅是勉强够吃而已;然而那个时期,人们的精神却是十分乐观且充满希望的。
为了不让那些宝贵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我决定把那个时期自己亲身经历、以及所闻所见的一些事情写下来,以作为对那个时代的纪念。
2) 这些年的巨大变化不只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文化上的,甚至生活习俗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甚至改变,而爱情观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的人们,到了婚配年龄,大多是由熟人介绍,觉得差不多就结婚成家了,而且大多数人都是一生一人。现在的人们,各个方面都比以前更加自由,更加开放了。然而,人们往往是因为可以选择的对象多了,反而会心猿意马,无法专情。这不能简单地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不同的社会环境,会造就相应的爱情观吧。
3) 八十年代的中国,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整个国家正在从过去封闭、僵化、保守的体制中解放出来,向着开放、灵活、创新的方向迅速迈进。当时出现的打工潮、出国潮和下海潮席卷全国,全国到处都是一片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都很真诚、淳朴。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本书中的男女主角,张俊山和梅雪婉,就是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这样的政 治运动,他们的世界观和婚姻观还是相对传统的,但也开始受到改革开放后一些新思潮的影响,因此具有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是传统的随一而终,另一方面又参杂了反传统的婚前性行为,这也就代表了人们的观念正在从一种观念向另一种观念的转变。
4)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故事,都是当时真实发生过的,并且大部分的当事人还都健在。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书中的一些地名和学校名都做了相应的处理,希望读者们能够谅解。虽然如此,读者们应该能从故事中的一些描述,能猜测出来它们的真实名称的,尤其是那些有着鲜明特色的地名。
5) 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被拍成影视剧,也希望读了本书的各位读者,如果有这方面的资源和渠道的,请帮忙推荐一下,鄙人不胜感激。
6) 书中还有四首诗,虽然说是诗,其实更像是歌词,因此我也非常希望能被谱成歌曲。也希望各位读者,如果有这方面的资源和渠道的,还请帮忙推荐一下,鄙人不胜感激。
7) 最后,对于每一位读过本书的读者,感谢你们的追踪和支持,也希望你们能持续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