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裴家公子裴少棠
书名:扶“窑”直上 作者:苨妮 本章字数:3417字 发布时间:2025-06-28

苏沐瑶带着看热闹以及学习的心态进入清风茶社,她发现鉴瓷雅集正是在茶社的一楼举行,里面布置得典雅精致。


四周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描绘瓷器制作过程的精美画卷,展示着耀州窑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大厅中央,有几张古朴的长桌,上面摆满了来自耀州各家窑场的新瓷精品;这些瓷器造型各异,釉色温润,在柔和的光线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一位伙计见有人进来,迎上去:“客官,您是来品茶还是参加鉴瓷雅集?若是品茶,请上二楼,若是参加鉴瓷雅集,一楼还有位置,您赶快挑位置坐下,否则一会儿人就满了。”


苏沐瑶边观察边说:“自然是来参加鉴瓷雅集。”


伙计客气道:“那边还有位置,公子请。”


找位置坐下后,伙计跟过来,满脸堆笑:“公子,清风茶社有规矩,无论您是什么原因到来,茶还是上的,否则我只能请您出去。”


“哼!裴家还真会做生意,难道我白坐一会儿不成吗?”苏沐瑶想完,看向楚儿,她很担心楚儿出来没带够银子。直到楚儿肯定地点点头,才反问道,“怎么?怕本公子喝不起茶?本公子看着像没钱的人吗?”


伙计点头哈腰:“不是这个意思,公子想要什么茶尽管点,清风茶社应有尽有。”


“那就说说都有什么茶?”


“听公子口音也是耀州人,耀州地处北方,虽说不比南方茶叶种类繁多,却也汇聚了各地的好茶。先说耀州茶,滋味醇厚,叶片匀整,汤色黄绿明亮,入口鲜爽回甘,最适合北方人豪爽的性子;再说福建的龙凤团茶,可是贡茶,制作极为精细,茶饼上龙凤花纹栩栩如生,香气高雅,滋味同样醇厚;再就是蜀地的蒙顶茶,蒙顶甘露,芽叶鲜嫩,白毫显露,汤色碧清微黄,香气馥郁芬芳,口感鲜醇回甘,据说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苏沐瑶不想再听下去:“行了行了!我又不是为品茶而来,既然我乃耀州人,就来盏耀州茶。”


伙计并未着急走,继续问:“清风茶社有两种烹茶方式,点茶和煎茶,公子选哪种?”


苏沐瑶开始犹豫,她平日将心思全花在制瓷上,对时下流行的烹茶技艺甚少关注。


伙计提醒道:“若您想要点茶,会给您表演茶百戏,价格自然高些,不如给您煎茶?”


考虑到价格,苏沐瑶点头认可:“那就来盏煎的茶。”


“好勒!公子稍候,茶很快上来!”伙计这才离开。


苏沐瑶终于腾出时间仔细观察参加鉴瓷雅集之人。


来自耀州各家窑场的人齐聚一堂,有白发苍苍的老师傅,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制瓷师傅,他们或三五成群地交谈着,或专注地欣赏着桌上的瓷器。


二楼的栏杆边也围满客人,他们居高临下,饶有兴致地俯瞰一楼的热闹场景。有的客人手捧着茶盏,一边品茶,一边指指点点;有的则侧耳倾听一楼传来的讨论声,若有所思。


不一会儿,伙计用茶盘托着一个精致的铜制小火炉,里面早已放好炭火,他用湿布垫着手,将火炉放在桌上,迅速离开。


又过来一位伙计,给小火炉上放置一个煮茶的铫子,里面的水应是提前烧好的,刚放到火炉上,水已翻滚,那小二将选好的茶饼置入水中,煎茶的过程中用木勺搅拌几下。


苏沐瑶好奇地问:“为何要搅拌?”


伙计回道:“回公子,搅拌是为了茶叶均匀受热,充分释放出茶香。”


苏沐瑶不懂品茶,故而未再多言。


煮了不多会儿,伙计用木勺向盏中舀了两勺,将木勺放在桌上的瓷盘中叮嘱道:“公子,茶已好,您可以品了。”


苏沐瑶说:“多谢,不必再来打扰我,我身边带着小厮,她自会伺候。”


待伙计走后,苏沐瑶向楚儿使眼色,让她坐下。


楚儿坐下后,问道:“我坐这里合适吗?”


“不是说过?我们是一家人;再说你不坐下,一会儿别人没地方待,坐我对面,多尴尬?你还不赶紧把位置给占了。”


楚儿这才安心坐好。


苏沐瑶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还有人陆陆续续进来,放眼望去,全是清一色的男子,不由觉出女子经营窑场的确显得异类。


感觉茶汤的温度差不多时,她端起盏来,小品一口,余光发觉门口走进一人,忍不住朝那人瞧去。


只见走进一位身形修长的男子,一袭月白色长袍随风轻摆,腰间束着一条深蓝色丝带,衬得他身姿挺拔;仔细瞧那面容,剑眉星目,不失英俊。


楚儿小声判断:“他该不会是裴公子?”


苏沐瑶不是十分肯定:“应该是。”


约莫七八岁光景,苏沐瑶曾与裴少棠有过一面之缘,却未曾交谈,故而对他相貌记忆模糊,加之彼时他也只是个孩童。


长大后,她所到之处不过是家中和苏家窑场,出行也常常乘坐马车,除了黄家人和窑场的工人,她并未与耀州的其他外男接触过,更不知裴公子长什么样。


偶尔从父亲和哥哥的聊天中会听到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大名叫裴少棠,制瓷技术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连哥哥也对他赞不绝口。


旁边的一桌也坐着两人,他们议论的话语传到苏沐瑶的耳朵


“裴家公子年纪轻轻,却帮裴老爷将窑场经营得有声有色,对瓷器的见解更是独到,今日这场鉴瓷雅集,想必有不少精彩之处。”


“可不是嘛?裴少棠在瓷器方面的造诣,在耀州可是有口皆碑,仅冲着他,鉴瓷雅集也没白来。”


看来这位少年的确是裴家公子,他的外表与京城的公子哥相比不相上下,苏沐瑶不由对他多了几分好感。


只见裴少棠走到茶社中央,微笑着面向众人。


“鄙人裴家少东家裴少棠,今日邀请诸位前来,依然是鉴赏新瓷精品,为耀州的各大窑场提供一次展示的机会,也有利于各家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耀州的瓷器必然能发扬光大!”


茶社内传来热烈的掌声,楚儿也被感染拍着双手。


苏沐瑶笑道:“你怎么也跟着凑热闹?”


楚儿反问道:“姑……公子为何不鼓掌?”


苏沐瑶反问道:“心里赞同即可,何必用掌声示之?”


楚儿笑而不语。


待掌声消失后,有人大声应和:“我大宋地界,瓷器产地较多,若不懂得取长补短,互相交流,耀州窑必然被其他瓷器所取代,故而,裴公子举办鉴瓷雅集十分有意义。”


又有人说:“裴公子志存高远,难怪裴家的瓷器能打败苏家,成为贡瓷。”


听到“打败苏家”之说,苏沐瑶心中大为不快,心想:“要不是苏家出事,贡瓷也轮不到裴家!”


只听裴少棠说:“并不是裴家打败苏家,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苏家刻花的技法在裴家之上,要不是苏伯伯和苏兄一时疏忽,苏家也不至于有今日,裴家的瓷器也不可能成为贡瓷。裴家暂代苏家不过是延续耀州窑的辉煌,不至于让贡瓷的美称落入别处。若有一日苏伯伯和苏兄顺利归来,再将那苏家窑场开启,少棠愿说服父亲将贡瓷的机会拱手还给苏家。”


听了这话,在场认可的人无不点头。


裴少棠替苏家说话,苏沐瑶对他的好印象又加分不少。


“闲话少说,鉴瓷雅集正式开始!”


裴少棠说完,将中间的位置让出,坐到主位的茶桌前,早已有茶师在一旁为他表演茶百戏。


裴少棠并不在意茶师的表演,而是用目光扫视在座的各家窑场的代表,想看看哪一家的师傅会第一个出场。


陈家窑场的年轻制瓷师傅先站起身,走到中央,向在场诸位拱手致意。然后,小心翼翼地捧起一件刻花青瓷碗,脸上满是自豪之色。


“诸位!这是陈家窑场新烧制的刻花青瓷碗。”


他轻轻转动手中的瓷碗,展示着碗壁上精美的花纹:“这款瓷碗采用了独特的斜刀刻花技法,使得花纹层次分明,立体感十足。大家瞧这线条,流畅自然,犹如行云流水,再看这釉色,温润如玉,青翠欲滴,可谓是我们陈家窑场的得意之作。”


众人纷纷点头称赞,对陈家的刻花技艺表示认可。


接着,黄家窑场的师傅也不甘示弱,展示的是一件印花青瓷盘。


“大家请看,这是黄家的新品:印花青瓷盘,采用多层套印技法,将牡丹的花蕊、花瓣、叶片以不同深浅的釉色分层印制,经高温烧制后,釉色自然晕染,让每朵牡丹都呈现出层次感,仔细看去,如同用刀刻一般。而且,黄家窑场在釉料的调配上下了不少功夫,使得盘子的光泽更加柔和,质感也更加细腻。”


黄家的印花技法改良不少,大家都很好奇,很多人围上去,仔细观察盘子,接着赞赏不已。


李家窑场的师傅不愿落下,很快走到中央,他带来一件剔花缠枝莲纹罐,罐体高大,造型古朴。


“印花技法不过是用相同的模子印出而已,千篇一律,虽好又岂能与剔花相比?”


被人诟病,黄家窑场的师傅不得不辩解两句:“唐代已有印花,难道你连耀州窑的老祖宗都要诟病不成?”


裴少棠见状,打断争论:“两位师傅的制瓷技艺均令少棠敬佩,无论是印花还是剔花,皆是各家的独门绝技,不存在优劣之分。今日雅集,旨在交流切磋,而非争高下。李家师傅,请继续。”


两位师傅不再说什么。


李家窑场的师傅指着罐体上的花纹,讲解道:


“李家的这款瓷器剔花工艺可不简单,先在坯体上精心施上一层洁白如玉的护胎釉,随后在其上细腻绘制图案,继而巧妙地将图案以外的部分剔除,使深色的胎体若隐若现,两者相互映衬,形成了鲜明而雅致的对比。大家看这缠枝莲纹,线条婉转流畅,莲叶和莲花的形态栩栩如生,充分展示出李家窑场的剔花工艺十分精湛。”


众人听罢,赞不绝口,纷纷感叹李家窑场的剔花技艺难有人及。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扶“窑”直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