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
当雷明提出,要围绕“社会事业发展中的民生痛点”开展一轮深度调研,为下一步政策制定提供靶向支撑时,陈默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养老服务与殡葬服务”这个最冷僻,也最沉重的课题。
这个选择,让老赵从厚厚的镜片后投来一瞥复杂难明的目光,也让孙哲悄悄吐了吐舌头。
“陈主任,这块…可不好啃啊。”老赵在陈默布置任务时,忍不住提醒了一句,“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指标’,数据难找,问题敏感,还容易戳到痛处。”
“正因为是痛点,才更需要摸清实情。”陈默的回答很平静。
调研的第一站,是绿水县殡仪馆。
车子驶离县城,沿着一条新修的公路开了约莫二十分钟,拐进一片相对僻静的区域。
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座新建的建筑群。主体建筑是灰白色调,顶端立着几个烫金的隶书大字:绿水县殡仪服务中心。
门口是一个不小的广场,停着几辆黑色的殡仪车和小轿车。
几个穿着黑色西装,佩戴工牌的工作人员,脸上带着职业化的恰到好处的肃穆与同情,轻声细语地接待着几拨神情悲戚的家属。
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甚至有些“温馨”。但陈默的目光,却迅速被大厅一侧一整面墙的“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公示栏”牢牢吸引。
那上面,用清晰的表格和图片,罗列着琳琅满目的服务项目,每一项后面都跟着一个令人心惊肉跳的数字。
“告别厅租赁:
普通厅(容纳50人):800元/小时。
标准厅(容纳100人):1500元/小时。
豪华厅(配备LED屏、高级音响):3000元/小时。
VIP贵宾厅(独立休息室、专属礼仪):5000元/小时起。”
“殡葬用品:
普通骨灰盒(松木、复合板):880元—1880元。
中档骨灰盒(黑檀、红木):3880元- 8880元。
高档骨灰盒(玉石、紫檀、金丝楠):12800元- 58800元。
寿衣(普通棉布):680元/套。
寿衣(真丝绣花):2880元/套起。
遗容整理(基础):600元。
遗容整理(精致修复):2000元起。”
“火化服务:
普通炉:1200元。
高档捡灰炉(可亲属观看捡灰):2800元。
遗体接送(县城内):300元。
遗体冷藏(普通柜):150元/天。
遗体冷藏(恒温单间):380元/天。”
王科长在一旁低声介绍:“陈主任,我们是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标准执行的,所有收费项目都公开透明。”
“现在提倡文明殡葬,我们也提供了多样化的、更人性化的服务选择,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陈默的目光,掠过那些刺眼的数字,最终定格在玻璃柜台里陈列的几排骨灰盒上。最便宜的松木盒子,做工粗糙,标价880元,像一件简陋的工业品。
旁边一个标价38800元的所谓“黑檀木”骨灰盒,被打磨得油光水亮,镶嵌着金色的花纹,在射灯下散发着冰冷而昂贵的光泽。
一个盒子,几乎抵得上白云乡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老妇人绝望的哭嚎:“哪还有钱办后事…死都死不起啊…”
“王科长,这些…‘人性化’的服务,老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消费得起吗?有没有针对低保户、五保户的减免政策?”
王科长脸上的职业笑容僵硬了一下,随即恢复:“有是有…但减免幅度有限,主要是一些基本火化费的减免。像骨灰盒、告别厅这些…主要还是市场行为,由家属自主选择…”
“自主选择?”陈默的眉头紧紧锁起。当最基本的尊严都被明码标价,当悲伤被裹挟进消费的洪流,所谓的“自主选择”,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何尝不是一种残忍的逼迫?
---
调研的第二站,是县城西郊的“南山福园”公墓。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视野逐渐开阔。山势平缓,大片大片的坡地被整齐地规划成梯田状的墓区。
新修的柏油路直通山顶管理处,路旁立着巨大的广告牌:“福泽南山,荫庇子孙——绿水县首席人文生态陵园”。
管理处的建筑同样气派,像一座小型会所。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迎上来,递上制作精美的墓型画册。
画册上,各种规格、风格的墓地效果图令人眼花缭乱:传统立碑式、草坪艺术葬、壁葬、树葬…价格更是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先生,您看这款‘福寿延年’区,坐北朝南,藏风聚气,现在搞活动,单穴只要68800元,双穴优惠价118000元!”
一位销售经理指着沙盘模型热情介绍,“旁边这款‘祥瑞天成’艺术墓,设计独特,寓意吉祥,是高端客户的首选,单穴168000元起…”
陈默的目光,投向窗外那片被整齐切割的山坡。一块块冰冷的石碑,如同密集的牙齿,啃噬着青翠的山体。
每一块石碑下,都是一个被标价出售的、不足方寸的永恒栖身之所。价格标签像冰冷的符咒,贴在生者对逝者的哀思之上。
“最便宜的…是什么样的?”陈默打断销售经理滔滔不绝的介绍。
“最便宜的?”销售经理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指了指沙盘边缘靠近山脚,一片相对逼仄的区域。
“那边是‘清和苑’,壁葬格位,一个格子9800元。或者…树葬区,不立碑,就在树下挂个牌子,象征性地收点管理费,3880元。”
陈默沉默着,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从这里望去,整个墓区尽收眼底。
靠近山顶、视野开阔、风水上佳的“福寿延年”、“祥瑞天成”区域,墓碑高大,间距宽敞,甚至有专人打理的花草点缀其间,如同高档社区。
而山脚那片“清和苑”壁葬区,则像一堵巨大的、灰白色的墙,密密麻麻排列着鸽子笼般的小格子,在阴影里显得格外压抑和拥挤。
生前的阶层分化,竟如此冷酷地延续到了死后的方寸之地。
“王科长,县里规划的公益性墓地呢?覆盖情况怎么样?价格如何?”
王科长面露难色:“公益性墓地…县里是规划了几处,但…位置都比较偏远,配套也跟不上。”
“主要是供给农村五保户和城市特困群体,象征性收费。但需求太大,杯水车薪…而且,很多老百姓观念上,还是觉得进公墓…更有面子…”
“面子?”陈默咀嚼着这个词,只觉得一股冰冷的讽刺直冲头顶。
当“死不起”成为现实,“面子”又是何其沉重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