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篇、蜕变之旅
书名:生活拾贝 作者:止立言 本章字数:2705字 发布时间:2025-06-29

时光匆匆,岁月更迭。2024年即将落幕,2025年的钟声已然渐近。

四季轮回,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这新旧交替之时,回首过往,展望未来,心中感慨万千。

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唯有不断读书学习,方能让头脑中的知识如清泉般澄澈,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读书学习已然成为我工作之余最亲密的伙伴,融入我的骨髓,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读什么书,是个值得慎重思考的问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典籍浩如烟海。身为炎黄子孙,怎能对这瑰宝般的传统文化无动于衷?

研读诸子百家,接受儒释道等多元文化的洗礼,能领悟为人处世、修身立德之道,探寻天人合一的奥秘。

这一年,我着重研读了《论语》《道德经》《古文观止》以及唐诗宋词。虽未达韦编三绝的程度,但也反复诵读,不少经典篇章早已烂熟于心。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历史长河中,朝代兴衰更迭,各类事件、人物层出不穷。

阅读历史典籍,仿佛乘坐时光穿梭机,置身于历朝历代,亲眼目睹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与历史人物隔空对话。

这一年,我涉猎了诸多历史名人传记,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从刘邦项羽到康熙乾隆,还有唐宋八大家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相关书籍。

世界瞬息万变,时代不断进步,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大步向前。读书亦需紧跟时代步伐,与世界接轨。

这一年,我阅读了管党治党、治国理政方面的书籍,如重温《党章》《宪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读刑侦反诈类书籍,像《侯天利刑侦笔记》《反骗案中案》;品读官场反腐类小说,如《省委书记》《组织部长》《荣辱》;还欣赏了外国文学作品,如《静静的顿河》《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

国学经典、历史典籍与现代作品固然能涵养品性、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但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它们如同 “加餐”,而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才是成为行业专家的 “正餐”。

作为教师,若想摆脱 “教书匠” 的标签,就必须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类专业书籍,借助他人经验更新观念,提升职业素养,并将所学付诸实践,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迈进。

 

这一年,借着省级课题研究的契机,我重点研读了家校共育类书籍,如《家校共育,与爱同行》《家校共育指导手册》《班主任家校共育经典工作法》,为课题研究的推进助力不少。

这便是我 2024年的主要阅读清单。或许有人会质疑,身为副校长,既要管理学校教学业务,又要承担语文教学工作,即便有三头六臂,恐怕也分身乏术,哪来如此多时间读书学习?

很多人觉得教师工作轻松,不过是上上课、改改作业、和学生聊聊天、做做游戏,再加上假期充裕,自然有大把时间读书。

实则不然,教师踏入校园的那一刻,便如陀螺般高速运转。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学校事务,样样都需亲力亲为,全力以赴。

那晚上总该有时间了吧?忙碌一天下来,早已精疲力竭,哪还有精力读书学习?况且为了准备次日的新授课、公开课、作文讲评课等,不少老师还得在晚上加班备课、写教案、批改作业。

周末、寒暑假呢?这确实是教师行业的优势所在。然而,节假日里教师也并非无所事事。各种培训任务纷至沓来,学生的事情也不能不管,必要时还得家访,处理突发事件。

难道教师真的抽不出时间读书学习?其实不然。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尽管教师工作繁杂,但周六日、节假日和寒暑假相对固定,相比其他行业突击任务多、休息时间不定,还是有可利用之处。只要善于见缝插针,定能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实现自我提升。

不可否认,部分教师抱怨没时间读书,与自身对读书学习不够重视、未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密切相关。

曾经,我也犯过类似的毛病,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应酬、娱乐与追剧上。

直至近十年,我才真正意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

每天清晨六点到七点,当多数人还在梦乡,我已在院子里开启属于自己的 “狂欢”—— 运动与诵读,这是我每日锻炼身体与头脑的必修课。

万事开头难,最初几天,按时起床确实不易。但只要坚持下来,就能感受到读书学习带来的改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最初那几日,最难的便是按时起床。为此,我特意调好闹钟。

在闹钟一遍又一遍的催促下,我才恋恋不舍地从温暖的被窝中起身。

运动半小时后,便是我的诵读时光。我会拿出手机或者书本,一边高声朗读,一边反复背诵。《论语》、唐诗宋词乃是我每日的必修课。

起初诵读时,着实觉得枯燥乏味,内容也深奥难懂。然而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坚持下来后,我渐渐发觉这些国学经典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着如音乐般的美妙韵律,而且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实在是妙不可言。

坚持,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所在。凡事只要持之以恒,习惯自会形成。而习惯一旦养成,便如同四季更迭,恒久不息。

每晚 8:00 至 10:30,是我阅读的黄金时段。每到此时,我总会一边品着香茗,一边沉浸于阅读之中。我钟情于纸质书,喜爱那浓郁的书香气息。因而,网上购书成了我每月雷打不动的事项。

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便有了写作的冲动。一旦动笔,便难以停下,这便是习惯所蕴含的强大内生力量。

算起来,我的写作经历并不算漫长。自 2004 年电脑逐渐普及,我便借助电脑开启写作之路。其实,起初也算不上真正意义的写作,不过是用博客记录生活里的琐碎之事,主要写些随笔、散文与杂文。直至 2016 年,我才正式尝试小说创作。

如今,每个周六、周日的白天,皆是我写作的高峰期。我会摆上一杯清茶,坐在电脑前,一边品茶,一边写作。我写作偏爱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只要稍有灵感,便会洋洋洒洒地记录下来。此时,我总能感觉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

其实,起初我对阅读和写作也心怀畏惧。刚开始阅读时,拿起厚厚的一本书,便觉头痛欲裂、眼花缭乱、心浮气躁。但咬牙坚持一段时间后,便渐渐摸索到门道,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同样,刚开始写作时,拿起笔却不知从何下笔,总感觉有话难以表达,如同挤牙膏般,怎么也写不出几行字。然而,放任自己天马行空地乱写一通后,渐渐发觉写作并非苦不堪言之事,原来写作的门槛并非高不可攀。久而久之,下笔千言、一气呵成便成了常态。

2024 年,在写作方面我也算略有收获。在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支持下,出版了一套三至六年级的写作教程 ——《小作家思维训练营》;在小说创作上,完成了《正道》《生如夏花》两部各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长篇小说《长风破浪》也已完成近 9 万字的创作;散文集《生活拾贝》已有 10 万字的书稿;散文《韩愈文化氤氲下的阳山》荣获阳山诗文创作大赛优秀奖,《千里共婵娟》获得清城区作协征文三等奖;指导学生的作文《蜜蜂颂》发表于《清远日报》。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如今,我沉醉在阅读与写作的百花园中,流连忘返。

阅读与写作宛如春天的使者,让我的人生之路阳光灿烂,充满鸟语花香。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生活拾贝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