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苏黎世回国落地的唐晚晴,行李箱还在公司派来接机的车上,手机便震动起来。屏幕显示:林长卿。
她立刻接通,将疲惫掩藏得滴水不漏,声音清脆饱满:“林董!”
“小唐,我想了下,光凭程莹的访谈,分量还不够。”电话那头的声音一如既往的低沉平稳,听不出情绪,却带着不容忽视的份量:“纯粹的学术争论容易流于空中楼阁,民众的‘危机感’和‘代入感’才是真正的燃料。”
唐晚晴嘴角忍不住微颤,但语气依旧沉稳专业:“林董,您的意思是...?”
林长卿的声音稍作停顿,电话里传来细微的鼠标点击声,“GRS那边已经行动了,他们协调了一批环保人士和动物保护志愿者,正组织一系列针对药源项目的‘守护行动’。去把他们的‘声音’、‘行动’和‘真实的忧虑’带回来,这比任何解释都能引发最广泛的共鸣。”
唐晚晴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如同猎鹰锁定了目标。她根本不需要问具体内容,林长卿的意图和GRS的操作方式她早已了然于胸。
“明白,林董!我立刻协调摄影和文字组,保证在72小时内,带回最有冲击力的‘现场脉搏’!”
电话挂断。
唐晚晴没有任何迟疑,迅速拨出几个内部号码,语气简洁有力,风尘仆仆的归途,瞬间切换为再次出击的命令。
短短两天,唐晚晴的团队便高效率地从“前线”传回了核心素材。
画面经过精心选取和初步粗剪,每一帧都充满了强烈的情感煽动力:
数十名穿着统一印有濒危物种图案的志愿者,高举色彩刺眼的巨大横幅和标语牌,在农园外围特定区域形成一道“人墙”。
标语直击人心:【药源扩张=金斑鳅灭绝倒计时!】、【拒绝生态殖民地!】,他们经过训练的节奏感和肢体语言极具感染力。
种种素材被迅速剪辑包装成GRS宣传短片:“民众呼声与程博士共鸣!如何守护绿水青山?”
强烈的情绪化表达在日新全平台推送,效果立竿见影。
很快,网络的浪潮彻底沸腾。
程莹的“警世箴言”、唐晚晴的“客观呈现”、GRS炮制的“科普惨剧”、环保志愿者的“深情呼喊”……各种力量汇聚成一场巨大的舆论海啸,冲向千梓农园的每个角落。
王晓霏的个人社交账号成了重灾区:
【用户匿名123】:“支持程博士!王晓霏学历背景是板上钉钉的硬伤!”
【地球之泪】:“看看那些被破坏的雨林照片!程博士的模型就是未来的千梓农园!“
【正义路人甲】:“#野鸟飞上高枝##谁是王晓霏?# 扒出来了,非全硕士起步,跳进国家队核心?!背后多少猫腻!强烈要求彻查!”
【金斑鳅守护者】:”金斑鳅要死光了!她良心不痛吗?”
【业内闲人】:“啧啧,基层农技站出身,摇身一变国药核心,这火箭速度没贵人推我是不信的。
这些尖锐、刻薄、充满“正义”的质疑和攻击,如潮水般淹没了王晓霏过往所有脚踏实地积累起来的成果和声誉。
千梓农园的傍晚,天幕低垂,似有铅云压顶。
科研中心的灯比往日稀疏冷清。
王晓霏的办公室里,只有一盏台灯倔强地亮着惨白的光晕。
墙壁屏幕上,无声地播放着一小段唐晚晴采访当地“环保志愿者”的画面——一个年轻人对着镜头激动地挥舞着“守护”的牌子。
笔记本电脑屏幕右下角,社交软件的消息图标上,红色的数字99+像凝固的血珠,涌入的信息大多是那个刺眼的标签和污言秽语。
王晓霏用力吸了一口气,那气息在胸腔里打颤,带得肩膀都微微耸动。
她拿起一支红笔,翻开桌上那份打印出来的程莹论文关键模型数据部分,笔尖重重地、几乎要戳破纸面地落在几个关键参数和引用公式旁边。
冰冷刻板的公式和文字符号,最后定格在一行醒目的结论上: “…必然导致当地特有物种在短期内功能性灭绝…”
一滴滚烫的水珠毫无征兆地落在那刺目的“灭绝”二字中央,迅速晕开一小片模糊的墨迹。
她笔尖一顿,指关节瞬间捏得死白。
风声更大,犹如狂潮。
王晓霏感觉的视线有些模糊,目光最终落在窗外一片萧条的试验田上。
那里的苗还没完全长成,就要面临一场人为制造的寒冬。
她攥着铅笔的手松开了一点,笔尖下,那密密麻麻的公式草稿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扭曲的刻痕。
风暴,来自万里之外的苏黎世,经由精心操控的学术攻击终于穿透了农园的天际。
王晓霏不再是纪录片里那个象征希望的符号,她成了风暴眼中承受最猛烈冲击的实体,而这片田野上的淬火,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