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初中时期的学习生活
1
班主任刘老师的一句:“哈拉少”,揭开了我们初中时期学习生活的序幕。
我们的班主任刘老师是一位墩墩实实的男性老师,红红的四方脸,极其严肃,穿着朴素,教学工作认真负责。
延寿一中,开设的外语课是俄语,也是我们入学的第一节课,班主任刘老师即是我们的俄语老师。
他首先讲解学习俄语的重要意义:
学习俄语,可以跨文化交际,可以了解高而基,列夫.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等俄国文学,文艺巨匠,了解他们的经典之作,了解俄国国度……
然后,进入实质性教学阶段,我们的思维很快被带入学习状态之中。这是一个新科目,我感觉新鲜,颇感兴趣。
师:学习俄语,首先练习发颤音,这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俄语的特点,音,很多时候,是“颤动”,“抖动”着,溜达出来的,这个动作学不好,你就说不了俄语。所以,舌头必须先练习“软”了,……
我们把眼珠子瞪得“溜溜”圆,静静地听老师讲……
师示范:舌尖盯着上鄂,嘴微微张开,发“得—儿”的综合音,“得—儿……”
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示范发音,告诉我们颤音的发出过程,不厌其烦。
看着老师舌头在嘴里打着卷儿发颤音,我们觉得好笑,不敢笑,憋住不笑。
老师示范后,让学生练颤音,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子,练习发“得—儿”音,舌头硬,不会连续颤音,老师监视同学,“把舌头震动着发出来的音,才可以,”,练了一会儿,感觉难度大,舌头在嘴边“哩落哩落哩落”,师说:“不对,重来,”我们再重来,就这样,在老师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发“得—儿”音。
很不好学,忽然想起来,在家时,夜间,溪边的青蛙,叫起来的动静,就是俄语。青蛙鸣叫中,颤音丰富多变,高频连续,清脆悦耳,哎,知道是这样,早跟它学学就好了。
有的同学悟性高,很快掌握了发音技巧,俄语课代表吴阿敏,她爸爸是本校高中俄语老师,她就学得好。我属于舌头硬那一伙儿的,一直掌握不好,免不了笑,笑过再练“得—儿”,全班同学练发音,仿佛一池青蛙鸣叫。
“哈拉少”,“欧亲哈拉少”,“达瓦里希”,“袜子搁在鞋里”,“捣死你大娘”……
教室里经常发出“哈哈”的笑声。学习中的乐趣,增强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加强了记忆,好兴奋。
一次临近下课,有同学要求老师给我们唱几句《喀秋莎》,师说:“我就喜欢这支歌,可惜我五音不全,只要你愿意听”,同学们一阵掌声欢迎,此时,下课玲响起来,老师拿起来课本就跑了,教室里留下一片欢乐的笑声。
在学校,除了喜欢语文课,还喜欢地理课。地理课上可感知祖国大好河山,正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秦岭,中国重要山脉,西接昆仑山,东接华北平原,东西1600公里,横跨甘肃,陕西,湖北等省,海拔三千七百多米,幅度之大,令多少人想像不到,与淮河连接成祖国版图上,南北分界线,南雨,北雪,气候资源差异显著,可谓: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
如果,把黄河比做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则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秦岭,是中华大地上的主骨架,是中华龙脉所在。
从那时候起,就下决心,有机会,一定看祖国大好河山,我是中国人,我爱你—祖国!
体育课,更是同学们的最爱,没有哪一个人不爱玩的。打篮球,拔河,走步等活动我们都喜欢。
大操场上,在体育老师的口令下:一二一,一二一”,我们抬头挺胸,走出昂扬向上,阔步前行的样子,走出青少年的意气风发,把脚跺得“咔咔”响,走出黑土地矫健的步伐与气质,我们似乎在征服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
篮球场上,男篮队员,一个个生龙活虎,特有朝气,他们绕过防线,动作流畅,目光锁定篮筐,一个三步上篮,腾空而起“唰”,进了,哇,真得好帅气,同学们一阵热烈掌声。
女同学,77—78班比赛,一场篮球,30分钟,球员追着篮球跑来跑去,累得气喘吁吁,一个球也不进,快结束了,出现了一个罚球,由78班同学江秀琴投篮,男同学急得大喊:“江秀琴,端—尿—盆”,在男生的指挥下,她把球托在手心里,双手用力一端,“唰”的一声,进了,“78班赢了”,同学们欢呼雀跃,江秀琴捂着脸,不好意思地笑着,像一朵娇羞的花儿,红颜妩媚。
丁老师的数学课,讲代数,s+y=z,同学们也学得兴致勃勃,合并同类项,学得津津有味,学得非常投入。
下课了,老师刚刚走出教室,一个男生喊着:“把男女生合并同类项”,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那时候,同学们都是青春少年,思想单纯,课间打打闹闹,彼此玩耍,一个个活波无忌,像一个个小孩子。
每天,课间,我们都唱歌,78班文娱委员吴阿敏擅长文娱,在她的带动下,我们班的歌声最响亮,嘹亮的歌声飞出窗外,带着青春的气息。
78班的文艺爱好人颇多,拉二胡,唱评剧,打击乐,人才济济,个有多长,这是78班的特色。
2
过了几天,班主任刘老师对我说:“你的贫困证明信已交到学校,学校为你免费,你写一封感谢信,交给我。”
我不敢怠慢,赶紧写了一封感谢信 交给了老师。第二天间操,学校广播室突然传来声音:同学们,现在播送初一78班郭银珍同学写来的一封感谢信……
我心里一惊,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地听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首先,感谢党和国家对寒门子弟的优惠帮扶政策,感谢各级领导,各位老师的温暖关怀与帮助,有了您关怀,才有了我今天的学习生活……
第二天,去水房打水,水房里有先去的两位女生在打热水,看我去了,其中一个女生对另一个人说:“明天咱也写一封感谢信,送到广播室播一播,咱也出出风头”,我的心里又一惊。
我静静地看着她们,不认识,不是78的同学。她明明是在说我,这是出风头吗?很纳闷,开学才多长时间啊?她们怎么认识我?除非她们是侦探。
从此,在学校,我的身上贴了一个标签:贫困生。
在教室里,有时候会看到异样的眼光扫我,我不敢和任何同学说话,平时保持沉默寡言。好在,我的同桌杜延华,并不歧视我,对我像亲姐妹一样亲热,在学习上,生活上,经常帮助我,我的拼音差,是杜延华帮我补习的。
有一天课间,同学们陆陆续续往外走,我也随着同学们玩外走,不知道是哪个坏蛋,冷不防一伸腿,把我绊倒了,脑瓜磕在桌角边,鼓起一个小包儿,把我气得哭了,有男生却哈哈大笑,延华安慰我,“用不用去医务室包扎一下?去吧。”“不用”。从此 ,再也不走那个过道。
“银珍,给你一件棉袄,看你的棉袄薄。”
“银珍,送你一个手套,天冷了,你带着吧”
一些热心的同学,常常伸手友谊之手帮我,让我感动不已。
“郭银珍,送你的棉袄,怎么不穿?穿上吧,天冷了。”这是魏小玲同学说话。“小玲,你送的棉袄,没舍得穿,我不觉得冷,谢谢你!”
学校,宿舍,食堂,离得很近,每天,出了这屋,进那屋,学校的房屋,墙体厚保温好,一点不觉得冷,不像山里茅草房,四处漏风,山里风大,那冷,是刺骨的寒冷,经过真正寒冷的人,是抗得住冻的。
食堂饭菜香甜,宿舍宽敞,教室明亮,有那么多天真烂漫的同学,有那么多高水平的老师传授知识,我感觉很快乐,很温暖,所以,同学们送的东西,一直没用。时间久了,就没有人送我东西了,我倒是觉得更坦然。
3
“银珍来了,来得正好,刚刚蒸了一锅大馒头,快进屋吃饭吧。”这是杜妈妈看延华领我回家来 催我们吃饭。她揭开锅,一股热面味儿扑面而来。
“哎,杜妈妈,我好想您。”我们放下书包儿,一边洗手 拿碗筷,一边与杜妈说话。
“好香啊,”“香就多吃点。”“嗯,我知道了”看着那白花花的大馒头,真得食欲大增。
杜爸是生意人,四个孩子,一个大哥哥,二个姐姐,均成家另过,延华是老闺女,刚刚读初中。与父母一起生活。杜爸特宠爱延华,经常给她买好东西吃,延华吃得白白胖胖,很可爱。
吃饭时,杜妈妈说:“银珍要是没有地方住,你就把她领家来住,别让她一个人走黑路,大山路,一个女孩子,多危险。”“嗯,我知道,不能让她走黑路,放心吧。”这是延华的话。
每逢寒暑假 我们路远的人,离校返校,常常有不凑巧的时候,食堂没饭,宿舍关门,延华就把我领家去吃住,延华家是我的免费旅店,读书三年多,我与延华情同手足,杜家人,是阴雨天为我撑伞的人,是雪中送炭之人。
我一边吃饭,一边端详着杜妈妈;白白胖胖的圆脸上,慈眉善目,一双大耳朵,厚墩墩的耳垂,右耳垂上有一个福痣怎么看,都是活脱脱一尊菩萨相。
在杜家人面前,我没有陌生感感觉杜妈妈就像自己的亲娘一样亲切,杜爸喝着小酒,也不言语,只管听我们说笑,一家人和谐无比。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衷心地祝福杜家人一生平安,长命百岁!!
2025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