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初中生活继续
书名:自传体小说《郭银珍》 作者:银杏硕硕 本章字数:2640字 发布时间:2025-07-03

第十七章:初中生活继续


初一里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快乐有趣。我们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与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友谊。我深深地爱着这个学校,也爱着这个班级。


1966年8月,我们该升初二了,同学们满怀期待,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学习,可,学校居然停课了。


1966年8月,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 命,我们从初二到初三,两年期间,都是在文 革期间度过的。这期间,我们耳闻目睹了运动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给我的影响和心灵上的触动,都是终生难忘的。


文化大革 命,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空前规模的特殊政 治性运动。


初期,是全国各大、中学校的学生,率先造修正主义的反,在很短时间,由学生组成的“红 卫 兵”蜂拥而至。


延寿县文化大革 命,自然先从一中开始,从我的学校开始。


初期,由高中与初三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冲锋陷阵,因为他们有文化,有思想,头脑敏锐,政 治形势跟得紧,仿佛一夜之间,他们成了世界的主宰人。他们写出了一张张大字报,贴满了走廊,一层又一层,都是用毛笔写的,字特别大,纸张也很大,内容大概是:批判修正主义。


一段时间以后,组织开批斗大会,延寿一中的走资派,自然是刘校长,他是学校的权威。


一中操场,彩旗飘飘,气氛浓烈,农村人感觉稀奇,赶着马车来县里看热闹,县城里很好部门都停下手里的工作,来参加政 治活动,大操场挤满了人。


靠操场东边搭了一个大台子,人们围在操场周围,学生也在其中参加批斗大会,气氛紧张而严肃。


“打到走资派刘某某,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在一阵激烈的口号声中,刘校长被红 卫 兵揪上了台,头上戴着一个用纸糊的高帽,一米多高,头,被红 卫 兵摁着,身体弯成了一个“弓”字。刘校长很配合,批斗大会折腾了一阵,就结束了,刘校长被罢免了,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然后,是学校的红 卫 兵文艺演出节目时间,台子仍然气氛旺盛。


我们初一的学生,在学校属于小“嘎豆子”,思想单纯,文化知识薄弱,也不懂政 治,老师已经靠边站,学生放散羊,学校由原来的井然有序,变得乱糟糟。有时候我们三一伙,两一串的,随便在走廊看看大字报,也看不懂什么,走在教室里,呆的很无聊,城镇里的同学坐一会儿就回家了,我们住宿的同学,凑一伙儿去宿舍打一会儿扑克:霍华,唐芬,江秀琴,我们几人经常会玩一会儿。他们回家了,我就躲在一边看小说。我看的第一部小说是《青春之歌》,后来看初三姐姐床边有唐诗宋词,就借阅,翻读。


一次,在闲聊中,我说:“也不上课,成天这样无所事事,还不如回家种地……”,

一位初三姐好言相劝说:“回家种地,不发你毕业证,还是在学校呆着吧。”

另一个同学说:“要毕业证有什么用?也没有学到知识,有没有都一样”。

初三姐说:“毕业证能没有用吗?以后,你就知道了,不信,走着瞧。”


看初三姐说得那么坚定,初次对毕业证有了概念。听初三姐的话,就留在了学校。


有一天,我们坐在教室里发呆,几个淘气的男生,把椅子摞起来很高,堵在教室门口,班主任老师很久没来教室了,就那一天,老师来了,他一推门,一摞椅子稀里哗啦掉下来,正好砸在老师身上,还好,砸得不重,老师气得一甩袖子,就走了,同学们哈哈大笑,嘴里喊着:“大角瓜走了。”


昔日,班主任老师,是我们毕恭毕敬的人,如今,竟如此耍笑老师,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再后来,在班级干部的组织下,我们开始学习毛主 席著作,学毛主 席的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学习毛主 席语录,毛主 席诗词,我们学着学着,就会背诵了,背着背着,就会唱了,文娱委员吴阿敏,教会我们那么多红歌,我们唱红歌顶呱呱。


我住在大山里那么多年,喜欢大山的围拢,也喜欢平原的开阔。

被大山围拢着,感觉就有依靠,总想去山里探寻秘密,山里真得有各种诱惑,那高不可攀的松果,找不到的人参……时时吸引着我。


平原的一望无际,展现的是大地的广袤无垠,展现的是人的农耕,大片庄稼的肥厚,交通的四通八达。


延寿县历史悠久,境内辽金时代和抗联,剿匪遗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是松江省委省作府驻地,北满根据地的政 治中心,冯仲云,李兆麟,赵尚志等英雄人物都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这里的山区与平原,适合英雄与敌人周旋。


初二初三时期,我们成了支农大军,有幸游走赵尚志曾经战斗过的六团,加信,太安等地,一览这里的大好河山。


在班级干部的组织下,我们的支农现场,不管是分配什么农活劳动,薅亚麻,割黄豆,掰苞米 ,从春种,夏初,到秋收,大家都积极配合,听从安排,偶尔听到同学中有人喊:“戒严了,”大家四处望望,风平浪静,原来是胡闹。


六团镇是平原,在整个延寿县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富裕的乡镇,我们来到这里支农,也去追寻英雄足迹,到烈士陵园参拜,献花。


这里朝鲜人居多,他们习惯吃大米,六团公社大面积种植水稻这里也称之为“鱼米之乡”。


我们站在田埂上,看到金黄的稻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大地上的金色织锦,灌满浆的稻穗,谦虚的低着头,弯着腰,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宛若波澜起伏的海浪,向人们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拿着镰刀,排着队,听带队人为我们讲割稻子的方法:抓稻子时,一定要抓得整齐,然后,镰刀在根部,“咔嚓”一下,割断……”


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动作娴熟老练,割过的地方干净利落,然后捆得整整齐齐,此时,我们看到了一位农民秋收时的风范。


我们学着农民的样子,先一把一把抓整齐,如果没有抓好,我们再捋一捋,让它整整齐齐,割下来,再捆成捆,带队人一再强调:“别割着手,慢点割……”


我们在哪里劳动,哪里供我们吃饭。自己省了饭票,很高兴。


朝鲜人的饭锅 别具一格,做出来的大米饭,白花花,晶莹剔透,筷子一碰碗边 米饭粒颤微微,香气扑鼻,口水流成瀑布了,就连菜汤都好喝,每个同学吃光盘,每顿饭都抢着吃,女生抢不过男生,一个男生故意气女生,说:“吃撑了,蹦蹦,蹲一蹲,再吃点,真香啊。”女生瞪他一眼说:“太贪,猪的一样。”大家笑一笑。


去旱田劳动,农民热情好客,他们为我们粗粮细作,蒸粘豆包,烙黏饼子,招待我们。锅底儿那个黏饼子,油汪汪的,好香,此黏饼子肯定是被手疾眼快的人抢走 。

女生碗面,有块豆腐,还没来得及吃,“嗖”的一下,被叼走了,然后,就是一顿嬉笑。


其实,同学们一起,不管干多少,吃多少,都是一种集体乐趣,是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


78班,是一个有战斗力的班级,是一个团结友爱的群体。


我们这一代,初中生活 经历了文 革,在需要读书的时光里,没有读到多少书,是我们最大的遗憾。


那个时代,我们被称之为“老初一”,在高中经历文 革时期的同学,叫“老高中”。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印记。


2025年7月3日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