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重贵满心期待地继续翻看另一卷书简,上面详细阐述着大晋的复兴与统一之策:
第一、稳定内部:解决大晋自身的结构性矛盾
1.巩固皇权,抑制藩镇割据:藩镇权力过度膨胀,已然成为大晋分裂的核心根源。石皇必须巧妙运用军事威慑与政治分化的手段,比如对实力强大的藩镇进行分割,将其势力范围化整为零;
调任自己的心腹亲信前往藩镇任职,加强对地方的掌控;
同时削弱藩镇的地方财权,截断其反叛的经济基础,以此来削弱藩镇势力,有效避免内部叛乱的发生。
并且,大力提拔那些对中央政权忠心耿耿的将领,着手建立一支直属中央的精锐禁军,从根本上改变“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种混乱的政治局面。
2.恢复经济,争取民生支持:大晋长期以来饱受契丹的勒索之苦,高祖时期割让燕云十六州并向契丹称“儿皇帝”,使得民生陷入极度凋敝的境地。
若石皇决心放弃对契丹的屈辱称臣,那么首要任务便是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同时积极鼓励农桑发展,大力积蓄粮草与财力。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经济的崩溃而引发大规模的民变,稳固大晋的统治根基。
第二、外交策略:重新定义与契丹的关系
1.改变对契丹的屈辱政策,但避免盲目开战:石皇继位后,仅仅因为“称孙不称臣”这一举动,便激怒了契丹,最终导致亡国之祸。
若想在复杂的局势中立足,就必须在维护国家尊严与自身实力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
倘若自身实力尚不足与契丹抗衡,那么不妨暂时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坚决拒绝称臣,但也要避免主动去挑衅契丹,而是暗中韬光养晦,积极积蓄力量。
若决定选择与契丹对抗,那就必须联合其他同样对契丹心存忌惮的势力,构建起一个稳固的战略同盟,以此来避免大晋单独面对契丹铁骑的强大压力。
2.利用周边政权矛盾,远交近攻:在中原之外,南唐、吴越等诸多政权林立,而契丹也不得不兼顾北方各部族的局势。
石皇完全可以巧妙运用外交手段,精心挑拨契丹与其他政权之间的关系。
同时,对盘踞在中原地区的一些弱小藩镇势力,采取逐步蚕食的策略,不断扩大大晋的版图。
第三、军事战略:打造精锐武装,把握战争时机
1.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对抗契丹优势:契丹以其强大的骑兵力量称霸北方,大晋若想在中原战场上取得胜利,就必须高度重视骑兵建设。
2.等待契丹内乱,抓住战略机遇:契丹内部并非坚如磐石,铁板一块。
石皇若能保持隐忍,耐心等待时机,在契丹内部出现分裂或者忙于处理北方事务之时,果断集中优势兵力,收复河北、河东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从而逐步压缩契丹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第四、历史局限性:为何这一假设难以实现?
1.大晋自身实力的脆弱性:自从高祖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后,中原地区便失去了北方的重要屏障,契丹骑兵可以毫无阻碍地随时南下。
而且大晋政权本身就是建立在契丹的支持之上,内部统治根基极为薄弱。
石帝继位,已然面临着藩镇势力飞扬跋扈、经济破败不堪的艰难局面,想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扭转这种颓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分裂的历史惯性:自朱温灭唐以来,中原地区政权更迭如同走马灯一般频繁,大梁、大唐、大晋王朝相继登场。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和外部威胁这两大难题。
石皇自身的能力与手段也存在诸多不足,这些因素都导致他难以统一天下。”
石重贵看完这份统一人族的策论,心中感慨万千。按照张凡的分析,大晋统一中原的核心障碍在于“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强邻环伺”,而他自己之前所采取的统治策略,
比如对契丹贸然对抗,却忽视了内部的稳定,这些错误的决策无疑加速了大晋的灭亡。
若想改变这一悲惨的结局,就必须同时解决“强中央、弱藩镇、抗外侮”这三大难题。
然而,在当时的乱世之中,这一目标几乎超出了大晋自身的能力范畴。
实现统一需要经过长期的实力积累,并且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绝非仅仅凭借单一君主的主观意愿就能够达成。”
石重贵对着景延广和安彦威等人,不自觉地喃喃自语起来。
“陛下,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向五行帮求援。”景延广赶忙提议。
“没错,陛下,如今张凡已是龙州之王,想必他一定会答应的。而且五行帮如今已能和陶山宗平起平坐,实力不容小觑。”安彦威也急忙附和。
“报!魔宗偷袭龙都府。”就在此时,一名侍卫匆忙来报。
“什么?魔宗竟然偷袭?”景延广、安彦威等人听闻,顿时慌乱起来。他们深知魔宗这帮人吃人不吐骨头,就连恒山派面对魔宗都感到极为头痛。
“朕要亲自前往龙州一趟。”石重贵斩钉截铁地说。
“皇上,万万不可啊。”安彦威急忙劝阻。
“是啊,皇上,前往龙州实在是太过危险了。”景延广等人也纷纷劝。
“这是大晋与五行帮交好的绝佳机会,也是我们驱赶契丹的一线希望。”石重贵语气坚定,心意已决。
七天后,石重贵一行人来到了龙都府。
此时,张凡正在滔滔不绝地向众人讲解大晋的忠臣文臣武将:
“桑维翰,乃大晋开国功臣,始终坚定不移地力挺大晋政权。高祖称帝之时,他力主向契丹求援,虽然这一举措饱受争议,但他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大晋的建立。
后来辅佐石皇期间,他坚决主张抗击契丹,反对割地求和。最终却遭叛将张彦泽陷害而惨遭杀害,即便在临死之前,他仍痛斥叛臣,尽显忠诚与气节。
景延广,大晋将领,在石皇在位期间,他坚决反对向契丹称臣,力主抗辽,曾豪言‘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翁若要战则早来’,尽显英雄气概。
大晋灭亡之后,他被契丹俘虏,但拒不投降,最终选择自缢而死,以死明志。
李守贞,大晋将领,曾多次率军抵御契丹入侵。
石皇在位时,李守贞担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在阳城之战中,他与其他将领紧密配合,成功击退契丹大军,为大晋暂时稳定了北方边境。
高行周,大晋名将,历经多个朝代,始终坚守自己的节操。早年在大唐任职,后来归附大晋。
高祖时期,他积极参与平定多地叛乱;石皇时期,面对契丹的大规模南侵,高行周率军坚守澶州(今龙州),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力保城池不失,充分展现出他对大晋的军事忠诚。
王清,大晋底层将领,虽官职不高,却以战死沙场的壮烈之举彰显了自己的忠勇。契丹围攻邺都之时,王清率部渡河前往救援,与契丹军展开了激烈的拼杀,直至力竭而亡。
在作战时高呼‘今进死,退亦死,吾将进死,庶有万一之功’,以自己的牺牲践行了对大晋的无限忠诚。”
“ 今进死,退亦死”吾将进死,庶有万一之功’”石重贵龙颜大悦,心中记下了王清这位小将。
“灵界天机紊乱,这张凡居然能够预测未来。”同是石重贵心中震惊地看着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