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尽管父亲从未荣获过 “劳模” 称号,然而,他无疑是当之无愧的 “无冕之王”。
父亲出生于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在日寇铁蹄肆意践踏的艰难环境下,幸运地躲过了重重劫难。
随后,父亲亲身经历了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历史阶段,全程见证了祖国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历经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直至发展到如今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且实现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
父亲的一生,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在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时代洪流之中,父亲始终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牢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顽强地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如坚韧的小草般努力生活着。
他虽平凡而普通,却无疑是千千万万勤劳、善良的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典型缩影。
自小在田地里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父亲,早早便熟练掌握了种植庄稼的各类技能,是众人皆赞的庄稼种植能手。
父亲对耕种的 “十八般武艺” 样样精通。他驾驭水牛的技巧堪称炉火纯青,哪怕是脾气暴躁、膘肥体壮的公牛,在他面前也得乖乖收敛脾气,服服帖帖地听从指挥。此时的他,宛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帆船掌舵者,操控着耕牛在广袤的土地上 “劈波斩浪”。
父亲对耕种时令的把握精准无比,与 “神算子” 相比毫不逊色。从翻土、播种,到施肥、除草,再到灌溉、杀虫、收割以及储藏,每一个环节的时间节点,他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仿佛连老天爷都得顺着他的节奏。
在播种插秧、施肥喷药、收割脱粒等各项农事技能的运用上,父亲更是得心应手。家中近十亩的耕地,在他与母亲的悉心照料下,打理得妥妥当当,丝毫不比别家差。
正是因为有父亲这位庄稼好手,我们三兄妹一直都能温饱无忧,并且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业之中。
农闲之时,父亲便拿起砖刀,摇身一变成为众人争抢的泥瓦匠。父亲砌墙技艺娴熟,手中的砖刀上下翻飞,仿佛在跳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圆舞曲,眨眼间,一堵笔直得如同尺子量过一般的墙便奇迹般地出现在眼前。此刻的他,恰似一位技艺精湛的积木拼砌大师,准确而迅速地将每一块砖头放置到最合适的位置。
父亲不仅砌墙又直又快,他打灶的功夫更是无人能及。在天然气尚未普及之前,柴火灶是每家每户不可或缺的标配。家家户户都渴望拥有一个既节省柴草,又火力旺盛,排烟性能还极佳的灶,这样便能免除煮饭烧水时烟熏火燎、灰头土脸的困扰。
因此,在聘请打灶匠时,大家都会根据十里八村的口碑进行精挑细选。而父亲凭借打出来的灶完全符合人们的这些需求,成为了远近闻名、备受争抢的 “香饽饽”。要是不提前几天预约,并且好酒好菜招待,还真请不动他呢!
父亲不仅擅长泥瓦活,还能烹饪出一手好菜。
或许是为了检验自己打灶的手艺,又或许是出于对妻子的尊重,也可能是源于对子女深深的疼爱,亦或是出于谋生的考虑,总之,父亲常常主动 “占据” 厨房。他所做的菜肴色香味俱全,即便是极为普通的食材,经他之手也能变得香滑可口,让我们每每都吃得狼吞虎咽。
如今,父亲虽已年逾八十,但依旧每天精心为我们烹制美食。父亲通过自学厨艺,尽管从未取得过厨师证书,却已然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 “大厨”。村子里的红白喜事,酒席大多由他一手操办。年轻时,甚至还有不少饭店开出不菲的工资,邀请他担任厨师。
父亲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困,连学费都时常难以凑齐。因此,他只能辗转于附近的各个小学,在这所小学读一年,又到那所小学读半个学期,兜兜转转,勉强才完成小学学业。
别看父亲仅有小学学历,他的文化知识水平却不容小觑。他不仅能够熟练读写,更擅长计算,尤其是打算盘,手法行云流水,算盘珠子碰撞的声音,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悦耳。
只见他手指在算盘珠子间快速跳动,待这 “音乐” 停歇,便能准确无误地得出计算结果。我曾用计算机与父亲进行算盘计算比赛,最终也只能甘拜下风。
由于父亲能读会算,且为人勤劳本分,在分田到户之后,他连续担任了近二十年的村长,直至年事已高才退位。即便如此,老一辈的村民们依旧时常怀念父亲担任村长的那段时光,纷纷赞扬他处事公道正派,为人清正廉洁、大公无私,且热心助人。
此外,父亲还十分精通看通胜、看黄历、选日子,因此,不少村民在操办喜事等大事时,常常会请他帮忙挑选日期,期望能够趋吉避凶。
如今,父亲已步入耄耋之年,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许多农活已力不从心,但他始终保持着热爱劳动的习惯,坚守在厨房这个 “阵地”。
每当我们工作下班回到家中,总能第一时间品尝到父亲煮的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饭菜。这种被父爱时刻眷顾着的幸福,着实令人羡慕不已。
我时常思索:倘若不是被时代所限,父亲必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家,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厨师,亦或是一位杰出的农业专家。但无论怎样,父亲永远是我心中无可替代的 “无冕之王”。
从父亲身上,我对《论语》中的这段话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父亲之所以如此勤劳且多才多艺,与他小时候艰难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同时,我也想借此向天下所有的父母呼吁:无论处于何种年代,都千万不要忽视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因为这是 “劳模” 父亲给予我的深刻 “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