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过,又一季的抢收时节,千梓农园被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
核心药田区进入决定药用价值的黄金采收窗口——大多数原药材的采收关键期仅持续到次日清晨露水消散前。
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甚至有些发苦的药香,混合着夜间湿气和精密设备运转散发的淡淡机油味。
巨大的LED补光灯阵列将划分整齐的药田照得亮如白昼,几台履带式智能采收平台在预设轨道上平稳移动。
平台的机械臂依赖高精度传感器识别定位花朵,由操作人员在驾驶舱内根据实时影像和数据,小心地遥控辅助臂进行采收动作。
每一朵被精准夹取、切断花茎、轻放入专用保鲜篮的流程,都需要人的专注与机器的配合。
监控指挥车停在田边高地,王晓霏是这里的神经中枢,她的脸被面前数块屏幕的冷光映得毫无血色,眼下的乌青触目惊心。
屏幕上是不同采收平台的实时影像、冷链仓储的温湿度读数、各区域的进度条、土壤pH值微波动图。
她的手指悬停在控制面板上,视线快速扫过数据流。
一条提示弹出:【C区3号平台采收有效率降至97%,疑似定位偏差。】
王晓霏立刻切到该平台影像,“C3,请注意东南角花丛定位偏移,人工干预校准,有效率务必保证98%以上。”
喝了一口浓得发黑的咖啡,她的目光又迅速挪到另一块屏幕上跳动的冷链温度曲线上。毫厘之差,百万药效,这是最后一道,也是最紧张的防线。
不远处,一辆安装了大型静音冷藏货柜的重卡发动机低声轰鸣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工人正在田头收购点紧张有序地过称、装篮、再一筐筐接力传上冷链车。
这是抢收的生命线,每一秒流逝都是金钱和药效的双重损失。
梓馨的身影出现在冷藏车厢旁,去年的药材冷链运输丑闻让人心有余悸,她一刻也不敢松懈,一阵夜风吹过,她裹紧身上的冲锋衣外套时,那细微的、几乎不可察的颤抖,泄露了身体承受的巨大负荷。
数据室,杨敏也没有闲着,除了农忙高峰,三号试验田的开放数据链也需要他实时监管和维护,一刻也难以松懈...
直到凌晨,农园里忙碌的白噪音才开始逐渐平息,然而,当智能采收机在晨光熹微中暂歇时,网络的另一端的舆论炸弹也将被引爆。
GRS大陆办事处,秘密剪辑室。
程莹盯着大屏上刚导出的一段视频:昏暗光影下,一个脸部打码的“工人”对着镜头哭诉:“千梓农园里面……机器不停,人就不能停……压力太大,王晓霏总监只看数据,根本不体谅人……感觉要疯了……”
粗糙的剪辑痕迹被刻意营造的阴暗光线和低沉的背景音乐掩盖。
“对,就是这种调子。”程莹满意地点点头,嘴角勾起一丝残忍的笑意:“把‘草包专家’‘冰冷数据’‘精神折磨’的关键词打满!再‘采访’几个演员,多加点‘监工’的暗示画面!”
她转向助理:“通知水军准备好,要让‘热点’来得更猛烈。”
次日,热搜榜再次被【#千梓】的关键词条占据。
【抖声热榜】:高科技农奴?我在千梓药田的‘非人’体验!
(画面阴暗晃动,一个自称“前员工”的演员面部打码,声音哽咽地控诉:“机器24小时不停,人就得24小时盯着!压力山大,数据掉一点就挨骂,精神都快崩溃了…”)
【某论坛置顶】:揭开‘科学农业’的画皮!千梓农园强迫劳动实锤!王晓霏冷血‘监工’实录!
(配图:王晓霏在冷色灯光下操控智能机械臂工作的场景,被解读为“冷酷无情”,配上“冰冷的剥削工具”文字)。
[自媒体爆文]:“数据至上,人命草芥!”——千梓农园高压管理致员工身心俱疲,多位‘前员工’泣血控诉!
(文中充斥着“精神折磨”、“无法喘息”、“如同监狱”等煽情字眼,并附上几段明显剪辑拼接的“采访录音”)。
GRS的核心文案再次精准投毒,#千梓药田强迫劳动#:草包专家为冰冷数据榨干人命!科技光环下的现代奴役!
日新传媒的唐晚晴第一时间捕捉到热点,她迅速将夜间直播标题改为【深度追踪!千梓农园再陷‘血汗工厂’风波,科技还是剥削?】
她并未深入调查,而是直接播放GRS提供的“素材”,引导着观众情绪:“家人们看看这些画面!听听这些声音!如果这是真的,那真是太可怕了!科技本该服务人类,而不是成为压迫的工具!我们呼吁有关部门严查!”
唐晚晴的语气充满“正义感”,眼底却闪烁着流量带来的兴奋光芒。
这些经过剪辑、情绪渲染的内容,混杂着一些来源不明、拍摄角度刁钻的所谓“内部”视频片段,在日新平台的“信息平衡”规则下,迅速获得了海量推送和互动。
愤怒、质疑、猎奇的浪潮再次席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