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符看着墨山通过王召转交给自己的信笺。
看完之后,刘义符将信收好,看向身旁的王召:“王师,这个墨山你可认识?”
王召点了点头,“仆年轻时曾与他交手,未分胜负!”
“是吗?”
王召的本事刘义符可以说非常了解,能做禁军教官的绝对不是省油的灯,能与王召不分高下的墨山,顿时引起了他的兴趣。
“此人如何?”
王召想了想,说:“此人与一般游侠不同,虽然武艺高强,却未曾听说他杀过一人,而且也没什么野心!”
听了王召的话,刘义符点了点头,正如墨山信中所说,只要刘义符愿意接纳,他愿意率领秦墨一脉投效刘义符,并供刘家驱使。
只是希望刘义符能够对他们像对医家那样,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正大光明的出现在世人面前。
“你对秦墨一脉了解多少?”
王召想了想然后说道:“秦墨乃是当年投效于前朝秦皇嬴政,并帮他统一了东方六国,他们主张务实从不空谈,精通机关器械一道。”
墨山等人的观念与刘义符并不相冲,而且他们的技术也的确是刘义符确切需要的,而且一个沉寂了几百年组织,他不觉得这群人能对大晋造成什么威胁!
刘义符细细思量片刻之后说:“王师,你去找一趟李阳,让他将这个墨山带来,我要见见他。”
没多久,李阳便领着墨山来到殿内,而王召则紧紧的守护在刘义符身旁。
“庶人墨山,拜见殿下!”
“免礼!”
“谢殿下!”
刘义符上下打量了墨山两眼,而墨山也低着头不敢与之对视。
“你们墨家既然沉寂了这么久,为何现在又想出世了?”
听到刘义符问话,墨山不疾不徐的说:“我等之前避世是因历代先帝只重儒家,我等不愿搅入那些党争之中,如今殿下贤明一视同仁重视医家,所以我等也愿意为殿下尽一份力!”
刘义符笑了笑:“医者治病活人性命,这是人们有目共睹的,不知你们能做什么?要知道,我可不缺官员和人才!”
“我等....”
听到刘义符问话,墨山张了张嘴,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机关还是器械?似乎他们眼下的东西对天子来说的确没什么用。
看着愣在那里的墨山,刘义符不由得摇了摇头,帮人藏了了这么久是不是藏傻了?几百年都没弄出有用的东西。
随即刘义符拿出几份农具的和水车的图纸。
“这些事朕从一本古籍上面看到的,你们可以拿去研究一下,若能制造出来,或者加以改善,朕倒也不介意接纳尔等!”
“谢殿下,我等一定尽心研造!”
关于秦墨投效一事,除王召、李阳和戏志才等几个少数人知道以外,刘义符并没有告诉任何人。
因为墨家一旦被自己轻易抬出来,那么其他学说残留也会纷纷浮出水面,那样一来势必会对现在的政治格局产生巨大的冲击。
在古代的学术之争其破坏力丝毫不亚于结党营私。
百家争鸣是好事,可以让这些学说在竞争和对抗当中获得进步,并促进国家的发展,但对眼下对于刘义符来说大的动荡意味着不稳定,意味着统一称帝可能会受到阻碍。
而刘义符想要得吸纳百家学说的精华,用以促进晋朝文化和生产力的提高,至于主流思想,刘义符还是决定以儒家为主。
毕竟此时的儒学并未经过阉割删改,儒门学子也不是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腐儒。
此时的学子对于儒学以外的技术和知识并不排斥,从最近许多医者进入建康以后,也有不少对医学感兴趣的太学生和学子上门拜访和了解。
所以刘义符才会吸纳墨家,他看重的只是他们的机关器械一道。
几天后李阳向刘义符汇报了关于安置墨山等人的工作。
“殿下,他们一共有七十多人,已经按照殿下的吩咐,安置到了皇庄,只是不知殿下准备将他们挂名进哪个府衙呢?”
“唔~”刘义符想了想说:“他们都是精通研究之人,那就新成立一个“研造司”放到我豫章公府名下。”
紧接着刘义符又吩咐道:“哦,还有!他们的吃穿用度要精细,个人行动也不要限制,只要不跑出大晋,他们爱去哪就去哪!”
“诺!”
李阳也明白了天子对那群人的看重,离开后就单独派了自己的一名亲信亲自去那里负责一应事务。
把人放到豫章公府名下,无论是新增还是裁撤都由刘义符自己说了算,而且这些人要是真能研究发明出什么好东西,对于刘裕刘义符个人名声还是有很大助益的,所以当然要抓在自己手里。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具的改进,墨家既然精通器械一道,制造农具的手段定然强过一般得工匠,而且自己也可以趁机吸纳学说,可谓是一举两得。
一个月后刘义符又找来了一些收到征召来到医学院的医者和以曹林为首的一些精通农事的官员来到了德阳殿。
待到众人见礼之后,刘义符说道:“国欲富,必先富其民,可是该如何富民呢?不知诸位有何见解?”
曹林站起身来说:“自然是粮食增产,家有结余,节俭度日,如此积累方可!”
“那该如何增加粮食产量?”刘义符再次抛出一个问题。
一众农事官员也各自起身提出自己的意见,例如精耕细作,种植交叉作物,开发荒地,等等这些。
医者章波也起身道:“百姓身体强健才会有更多精力去耕耘土地。”
刘义符点点头,这些人的意见都很好,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单亩的产量。
“李阳,把东西拿上来。”
听到吩咐的张让赶忙从一旁取出一袋准备好的稻米,交给了刘义符。
“诸位先看看这些东西!”
刘义符将稻米交给了曹林。
“这是稻米?”
曹林接过袋子打开来看,稻米他还是认识的,只是袋内的稻米却是颗颗饱满,个头也比他见过的大上许多,与以往的似乎有些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