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符捏出一粒稻米,看向曹林,“大司农可知这稻米产量?”
“以大亩来算,应该是每亩不足两石,比之北方稻谷产量略低。”(就是水稻。)
“那能否增加每亩的产量呢?以大晋目前的耕地来说,如果每亩能增加哪怕是半石的产量也足以让整体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吧?”
刘义符的话让众人有些不知如何回答,自农业开始发展至今,经过无数代先民的经验累积,每亩的产量似乎已经达到了顶峰,没人能觉得产量会增加什么。
“这很难,除非是神农在世。”曹林摇了摇头。
“大司农此话言重了,神农也是人,他的出现是因为人们需要耕种,而眼下人们需要粮食增产,我觉得未必不会再次出现一个神农,不是吗?”
呃~刘义符的话居然让众人不知如何反驳。
单亩增产一事,刘义符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就曾想过,但是他毕竟不是专业的,仅凭自己的一些想法,根本搞不出像样的东西。
如今晋朝除了军队都被他管着,手下也不缺一些专业性的人才,这个搁置已久的想法再一次被刘义符提了出来。
“仆愚钝,还请殿下明示!”
在曹林看来,既然刘义符提出这个问题,肯定有他的想法,自己等人身为臣子,就算有方法,那也得刘义符提出来他们再去做才行。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句话我以为同样可以适用于粮食作物!”
“人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来壮大己身,植物同样可以,诸卿不妨从这一点入手!”
所有人不由得点了点头,培育良种,增加产量,的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看到众人若有所悟,刘义符继续说道:“眼下秋收在即,诸卿不妨到田地里去转一转,选择其中强壮,密集者,研究其原因然后进行针对培养,就如朕的御林营一样。”
曹林眼前一亮,“殿下真乃天人,仆苟活一世,却不及殿下一语通透。”
刘义符笑着摆了摆手:“说漂亮话没用,只有做出成绩,朕才会高兴。”
随后刘义符继续说道:“不管是谁,只要能做出成绩,我不仅会赐爵封官,还可以为其树碑立传,甚至是为他建庙立祠,流芳百世以供后人瞻仰供奉。”
“咝~”刘义符此话,不禁让在场的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
树碑立传,建庙立祠,这种事情,古之少有,那都是圣人才会享有的东西。
刘裕称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刘裕的儿子中才能没有比刘义符更出色的,刘义符又是长子,刘裕和刘义符之间一派和谐,刘义符继位是可以遇见的事,刘义符的话就是未来天子的话。
“臣等定会殚心竭虑,不负殿下期望。”
以曹林为首的官员们纷纷跪倒在地,神情激动,脸色涨红,与以上相比,此刻高官厚禄在他们眼里连粪土都不如。
刘义符满意的点了点头,虽然这件事情,任重道远,但刘义符相信,只要肯走下去,总有实现的一天。
种过地的都知道,粮食高产除了要有良种以外,土地的肥料也相当重要。
汉末时期并没有一整套增加土地肥力的知识,农民整日辛勤劳作,能做的的也仅仅只是不让土地减产。
而刘义符将医家寻来也是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
随后刘义符看向以章波为首的那些医者,“诸位对药材想必是相当熟悉,不知这同一种药材的药效可有不同之处?”
章波起身,说道:“回禀殿下,不同地方产出的药材,其植株大小和药力,却有不同之处。”
“那医师以为这是为何?”
章波愣了愣,刘义符这个问题,他还真没仔细考虑过。
不过一旁的医师似乎想到了什么,起身恭声道:“殿下,臣以为药材药性的不同,应该和地理位置,以及各自地区的生长环境有关,比如人迹罕至的深山地区,就要好上许多。”
刘义符笑了笑,“那你可知这是什么原因?”
“草民不知!”
医师金忠摇了摇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并未胡乱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以为,应该跟土地的肥力有一定的关联,深山之中,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以及树木落叶等等原因,使得那里土地不同于外面,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在座的众人仔细思考一番,觉得刘义符说的,好像的确有那么点道理。
其实刘义符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虽然药材和农作物不同,但是毕竟都是植物,应该有些互通的地方,这些人对药材深有研究,让他们研究一下农作物好像也没什么不妥。
章波出声问道:“殿下的意思是,影响药材和农作物生长的原因,在于土地的肥力?”
“不错,诸位常年与植物和药材打交道,了解得应该比我更多一些,有些田地百姓会使用粪肥,有些又会使用草木灰,或是其他腐烂的东西,这其中的区别是什么?又走什么关联?”
虽然药材和农作物的生长要求肯定不一样,但都离不开土地的肥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刘义符能做的也就是引导他们向这一方面研究,毕竟肥和肥是不一样的,充分发挥肥的效用才是。
没有好的化学家,只能靠这些医者当先驱者了。
众位医者也终于明白了刘义符召集他们的原因,虽然研究土地或许和医学关系不大,但是若能侧面提高药材的产量,对他们也有很大的帮助,况且能研究出增加粮食产量的方法,他们也同样可以青史留名。
将众人送走之后,刘义符同时下令尚书台再次颁布了一道诏书,言明,只要有人能够提升单亩粮食产量他将兑现之前对官员们说的话,为他们树碑立传,建庙立祠。
这道旨意虽然惹得天下哗然,但是在朝堂之上并未引起什么太大的波澜,毕竟失败了对他们没啥影响,成功了他们也会获利,朝堂的稳定在乎于利益的平衡,这一点刘义符看的很是清楚。
但是这个消息对于农家之人来说,无疑是一条利好的消息,自古以来,无论是帝王还是官员都重视农业,但却没人重视农人,这使得农家的地位非常尴尬,一时间许多散落在民间的农家人也开始纷纷赶赴建康。
总之就是,我离不开你,但我依旧看不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