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接到徐垄邀请的世家豪强与商人汇聚于刺史府,原本属于王弘的刺史府主位空无一人,在新任刺史任命前,无人敢轻易坐上。
世家、豪强及商界代表各自站位,等待徐垄的到来。
不久,徐垄带着两名随从进入大厅,众人纷纷上前行礼。
“见过徐侍郎!”徐垄客气回应,随后直言:“今日召集诸位,实为有事相商。”
李丹,江南李氏的代表,面带微笑地拱手:“田侍郎请吩咐,我等必全力相助。”
徐垄身为尚书台的侍郎,虽官职不算高却手握不小的权力,并且还是刘义符身边的近臣。正因如此,李丹打起了通过徐垄来博得刘义符好感的主意。
“是啊!我等定会全力相助。”李丹开了口,其他人见状也纷纷附和,表明了各自的态度。
“好!在此先谢过诸位!”徐垄朝着众人微微颔首以表感谢,对于李丹的示好,他也回了个点头,两人对视一眼,心照不宣。
接着,徐垄开口说道:“想必各位都已知晓,江州前刺史王弘因贪墨府库钱粮,已被暂时拘押。”
众人此前就听闻此事,如今从徐垄这里得到证实,便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之前王刺史压低售价,给诸位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殿下下诏,你们手中剩余的曲辕犁,官府将以每张两百七十钱的价格进行回购。”
“殿下圣明!”厅内众人听闻刘义符下诏让官府回购他们手中的曲辕犁,顿时兴奋不已。
此前,他们曾联合起来与王弘展开价格战,结果损失巨大,一些小型作坊因承受不住损失,纷纷倒闭。
若按刘义符诏书的要求,以两百七十钱的价格把制造的曲辕犁卖给官府和朝廷,不仅能补回此前的损失,说不定还能有所盈利。
正当众人在心里盘算着是否要回去加大生产时,季家的代表突然站出来,向徐垄躬身行礼道:
“殿下仁慈,不忍我等蒙受损失,我们季家铭记殿下恩德,无以为报,我家主说了,只要朝廷有需要,我们季家愿将库存的三万张曲辕犁全部无偿捐献给朝廷,尽绵薄之力,为殿下分忧!”
季家人言辞恳切,实际上,此次季家不仅没赚到钱,反而赔进去了上千万钱,但在他们看来,能够赢得刘义符的好感是值得的。
周明也不甘落后,朗声道:“不错,我等受殿下庇护,才有今日之家财,能为殿下分忧,行此为国为民之事,乃是我等的荣幸!”
听得两人此话,厅中众人顿时眉头一皱,心中很是不满,你们大公无私,偷偷捐不就行了,何必当众说出来?
搞得所有人是骑虎难下。
“他们说的不错,我们李家也愿意将剩余的五千张曲辕犁,无偿捐给朝廷!”
随后李丹也第一时间站出身来,表明了李家的态度。
“我等,也愿意无偿捐献!”
众人眼见三方势力的代表全部表态,也不再犹豫。
“诸位深明大义,吾在此向诸位致以谢意。”徐垄满意地说道。
随后徐垄说道:“诸位想必也听说过“子贡赎人”的典故,子贡救人拒绝国家的补偿金,明明是大公无私的好事,可是夫子为何要批评他呢?”
李丹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田侍郎此话有理,我等今日无偿捐献,看似是帮助殿下推行国策,实则是给殿下造成了阻碍。”
徐垄面带笑容,点了点头,“不错,大晋境内,似诸位这等身家的不在千秋,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如同诸位这般深明大义,今日若是接受了诸位的捐赠,其他人捐是不捐?”
周明接言:“田侍郎所言极是,那些自私者虽不足取,但对殿下推行国策或有助益。”
闻此隐晦之言,初时犹疑者心中微有不悦,却也只能陪笑附和,内心郁闷难言。
徐垄赞许地望了周明一眼,复又点头:“推行国策,需众人齐心协力,毕竟出力者有所得,方能激励大家积极参与,诸位以为然否?”
“再者,刘义符诏令已明,地方官府必须出资回购,诸位总不愿吾等违逆殿下之令吧?”此言一出,众人连忙应诺:“不敢,不敢!”心情也随之畅快起来。
徐垄在完成曲辕犁收购后,召集众人说道:“还有一事需各位协助。”、
李丹立即回应道:“徐大人请吩咐!”
徐垄继续道:“我奉旨来此安置流民,并迁往关中和关西,但府库粮食短缺,希望以朝廷名义暂借一批粮食。”
尽管徐垄的目的是为了尽快补充官仓储量,但此事必须保密,因此他不得不借用流民问题与府库不足作为借口。
俗话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在任何时候,粮食储备都是关键,而官仓储粮不足的情况绝不能外泄,以免引起恐慌。
李丹笑道:“今年丰收,粮食充足,徐大人需要多少尽管开口。”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毕竟之前已经通过回购曲辕犁建立了信任,他们认为徐垄不会赖账。
数日后,在徐垄主持下,江州官府成功回购了所有世家豪强的曲辕犁,并筹集到了大量粮食。
“呼~”看着最后一车粮食搬进官仓,徐垄终于松了口气。
很快,其他州郡的地方官府也完成了回购任务,并且按照之前刘义符定下的三百钱的价格,开始对外售卖。
虽然如颜延之所言,此时的购买者寥寥无几,但这却让那些世家豪强和中小地主看到了希望,毕竟官府的售卖价格都是三百钱了,那他们自然也可以按此价格出售。
如今没有了王弘的恶意竞价,随着日后耕地的逐步增加,曲辕犁的市场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得到消息后的刘义符并未多言,只是将几个出力重大的人调到中央任职,或者让他们推荐合适的人选到中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