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亲已年逾八旬,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老人家向来念旧,对亲人的牵挂更是与日俱增。父亲已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没见到同样年近八旬的妹妹了,于是我便自作主张,邀请姑妈和姑丈到附近的酒楼相聚用餐,满心期待着能让兄妹俩重逢畅谈一番。可没曾想,这一行为却引来了他们的一顿数落与抱怨。
当父亲得知我约了姑妈一家吃饭时,脸上并未流露出即将与亲人相见的喜悦,反而是像开了闸的洪水一般,一连串的牢骚脱口而出。
父亲皱着眉头,满脸愤懑地说道:“请他们吃饭干什么?他们家儿子简直就是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想当初,要不是咱们千方百计地帮衬他们,他们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你看看,他现在有钱了,可曾有过一点感恩之心?从来没见他请咱们吃顿饭,过年的时候也就每人给 50 块钱,就这么敷衍了事。你还老是请他们二老吃饭,时不时地给他们零花钱。咱们这么做,不是吃大亏了吗?”
母亲也在一旁应和着,像倒豆子一样列举着表弟种种不懂礼数的行为,来回应父亲的抱怨。
实际上,父母对表弟的不满由来已久,我都听得耳朵快起茧子了。在上世纪 80 年代,姑妈和姑丈家里孩子众多(四女一男),家中劳动力严重不足,仅靠着十来亩薄田维持生计,就像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随时可能被生活的巨浪掀翻。
那时候,表兄妹们年纪尚小,姑妈身体又不好,每到农忙季节,他们家稻田的收割进度总是最慢的。为了不耽误农时,父母亲在忙完自家的农活后,就像及时雨一样,牵着牛、扛着锄头、带着镰刀,急忙赶去 “支援”。
那时,表兄妹们一看到舅父、舅妈来了,就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欢呼雀跃着:“耶,舅父、舅妈来了!我们解放啦!”
曾经有一段时间,姑妈得了重病,其实就是胆结石,放在现在算不上什么疑难杂症。但当时医疗条件非常落后,本地的医疗技术有限,如果不去大城市治疗,就几乎等于被判了 “死刑”。而姑妈家当时穷得叮当响,生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低声下气地向别人借钱,可要么是别人没钱,要么是别人不愿意借。眼瞅着只能放弃治疗,在家中等待死亡的降临。父亲实在不忍心看着妹妹年纪轻轻就失去生命,也不想几个外甥幼年丧母,于是,父亲和母亲咬了咬牙,把家里准备用来翻新四处漏水旧屋的钱借给了姑妈,这才把姑妈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就像在黑暗中给了姑妈一丝希望的曙光。
几年后,表弟考上了大学,即将前往外省读书。可是家里实在凑不出学费、伙食费和交通费。在那个年代,考上大学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了凑齐这些费用,姑妈和姑丈愁得头发都白了。他们家的贫困状况大家都知道,即便向所有认识的人苦苦哀求,也没有人愿意借钱给他们。毕竟,每个人的钱都来之不易,大家都担心借出去的钱有去无回。眼看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姑丈和姑妈含着泪劝儿子放弃学业,表弟哭得肝肠寸断。
其实,姑妈不是没想过再向哥哥、嫂嫂借钱,只是实在难以启齿。因为之前治病借的钱还没还呢,旧债未清又添新债。况且哥哥、嫂嫂也只是靠耕种几亩薄田和打些零工维持生计,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她又怎么敢再次开口借钱呢?
父母知道他们家的困境后,实在不忍心外甥错过这个机会,深知这可能是他们家翻身的唯一希望。于是,他们再一次展现出亲情的无私与伟大。狠心低价卖掉家中的粮食,又翻箱倒柜,东拼西凑,总算凑齐了外甥读书所需的费用。当这笔学杂费意外地摆在姑妈、姑丈和表弟面前时,他们感动得泪如泉涌,泣不成声。他们不知道,为了凑齐这笔钱,舅父和舅妈吃了好几个月的稀饭。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凭借大学学历,表弟顺利进入政府部门,成为一名公务员,彻底改变了家庭贫穷落后的面貌。姑妈、姑丈也终于过上了富足、安逸的晚年生活。看着妹妹一家过上好日子,父母亲自然是高兴的。然而,随着表弟后来一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表现,父母亲越来越心寒,甚至有些后悔当初的付出。
虽说父母从来没想过让表弟一家如何报答,但总觉得表弟对他们太过冷漠。一年到头,连个电话问候都没有。过年的时候,也只是象征性地拎点礼品来探望一下,凳子都没坐热就走了,偶尔才掏出几十块钱给他们买点吃食。相反,我却经常打电话问候表弟的父母,还常常请他们出来相聚,大方地给他们零花钱。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时间一长,父母的心态渐渐失衡了。他们并不是稀罕外甥的钱财,毕竟他们自己也不缺钱,只是想要外甥的一点心意,一份感恩之情罢了。这也是人之常情,一点都不过分。
面对父母的不满与抱怨,我只能安慰道:“施恩莫望报,我们做好自己就行了!”
无独有偶,最近妻子也开始数落我的妹妹了。原来,妹妹之前在我妻子学校旁边开了一间书画室。当时妹妹连装修的钱都拿不出,于是,我妻子不仅借钱给她装修,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四处奔波帮她办妥各种手续,使得书画室顺利开张,生意十分红火。
起初,看到小姑赚钱,妻子和我都很高兴。但后来妹妹的一些冷漠举动,渐渐引起了妻子的不满和后悔。原来,最近妻子生了一场大病,可妹妹除了打过一次电话问候,其余时间就像消失了一样。
于是,妻子心寒地抱怨道:“真没想到你妹妹这么没良心。要不是当初我帮她操持,她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我现在病得这么重,她竟然连上门探望一次都做不到!” 我只能笑着安慰:“算了,就当她不懂事吧!”“哼,都快四十岁的人了,还不懂事?”
古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很多中国人眼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往往觉得只有付出和回报对等了,自己所做的一切才有价值。否则,就会认为自己遇到了白眼狼,好心被当成驴肝肺,从而追悔莫及。
其实,不管是亲情还是很多其他事情,付出和回报常常是难以对等的。就像有时候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心血去培养孩子,孩子却不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期望;有时候在工作中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却不一定能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重用;有时候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去创业,却不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
既然付出和回报难以划等号,那么,我们不妨以平常心坦然面对,凡事只求问心无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