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完成合并的乐和镇中心小学,恰似开启的潘多拉魔盒,瞬间阴风怒号,浊浪汹涌,各种乱象纷至沓来,犹如陷入了一场楚汉争霸般的混乱战局。
面对这般复杂且严峻的局面,那些未曾经历过类似情形的行政人员与教师们,个个战战兢兢,仿佛如临一场迫在眉睫的大敌。
家长们、社会各界乃至上级部门,都对这所犹如航空母舰般的学校能否成功启航,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 他们担忧作为 “船长” 的我,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与魅力,引领这艘巨轮在教育的浩瀚海洋中乘风破浪,稳步前行。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历经岁月长河的洗礼以及生活之石的砥砺打磨,我已然练就了泰山崩于前而神色镇定自若、麋鹿兴于左而目光坚定不移的豁达胸襟与沉稳气度。
我冷静地审时度势,以高瞻远瞩的眼光,从容自信地横刀立马,有条不紊地引领着学校朝着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迈进。
(一)旗帜引领
“沉疴必下猛药,治乱当用重典。” 这是古往今来社会从大乱走向大治的不二法门。学校,本质上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教育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
管理学校,同样需要具备铁腕手段,而其中至关重要的,便是建立一套严格且完善的规章制度。
刚合并的中心小学,师生们的综合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精神面貌更是相差甚远,行为习惯也大相径庭。
在这样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一把精准且有力的标尺,来规范和约束师生们的一言一行,引导他们逐步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
因此,迅速制定一套贴合学校实际、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成为了摆在眼前的首要任务。
现成的学校管理制度可谓琳琅满目,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绝不能不加思索地生搬硬套。
必须依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像量体裁衣般精心打造,如同对症下药般精准施策,方能起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良好效果。
所以,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充分集思广益,经过反复的权衡与取舍,从而形成一套符合广大师生利益的优质方案。
正所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前我积累了管理规模差异极大的两所学校的成功经验,这两所学校犹如云泥之别,却为我提供了无比宝贵的财富。
孔子曾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过犹不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因此,我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时,决定秉持 “中庸之道”,力求体现严宽结合的核心宗旨。
既要避免实施如猛虎般严苛的政策,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但又绝不能为了和谐而和谐,丧失了基本的礼节与原则,沦为是非不分的 “好好先生”。
学校管理制度涵盖多个方面,纲目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各学校管理制度的纲目大致相似,然而其具体内容却变化万千,差异显著。
它主要的纲目包含规范师生行为习惯的制度,例如师生考勤制度、教师工作制度、学生学习制度以及师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规范师生思想纪律的制度,像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学生文明礼仪制度、师生奖惩制度等;
规范学校安全卫生的制度,比如学校设备设施安全检查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等;
规范学校财经方面的制度,诸如经费预决算制度、物资采购审批制度、财经公示制度等;
规范人事方面的制度,例如职务(职称)晋升管理制度、教师聘任聘用制度、绩效工资管理制度等。
在制定学校管理制度这件事上,我可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我将制定规章制度视为建造一座宏伟的现代化摩天大楼,而我自己则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从项目的设计规划、具体施工建设,到最后的竣工落成以及严格验收,全过程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参与和把控。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突如其来的意外状况和困难阻碍,但我始终能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游刃有余地见招拆招,最终确保了这项 “工程” 能够顺利如期完成,并成为大众一致认可的优质成果。
虽然我作为整个制度建设的总设计师,但我深知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强大力量。
只有做到众人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取长补短,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使制度更加完善。基于此,我着重对两个关键团队进行了优化建设,一个是学校管理团队,另一个则是教代会团队。
学校管理团队是学校管理制度能够切实落地实施的核心力量,他们就如同校长的左膀右臂、双手双足,以及眼耳口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倘若管理团队缺乏足够的执行力,那么校长就如同身体瘫痪之人,不仅行动不便,还会陷入眼瞎耳聋的困境,只能成为一个空想而无法付诸行动的孤家寡人。
乐和镇中心小学规模庞大,其犹如巨人般庞大的躯体、修长的 “四肢” 以及复杂的 “神经系统”,决定了它必须构建一个庞大且高效的指挥中心,并搭建一条畅通无阻的漫长信息通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首先确立了学校实行层级管理的工作思路,依据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原则,精心组建了党支部 —— 校长 —— 副校长 —— 主任 —— 驻级领导 —— 级长(科组长)—— 骨干教师的层级管理架构。
我身兼支部书记及校长两职,作为整个指挥系统的核心中枢,全力确保整个管理团队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转。
理想往往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充满了挑战。由于此次是多校合并,为了确保人心稳定,上级给我下达了一项硬性指令:对于合并前各间学校的领导,如果其本人愿意继续担任行政工作,在非特殊原因的情况下,必须优先留任。
这就意味着,无论这些领导是否完全契合新学校的任职要求,只要他们本人有意愿担任中心小学的行政职务,校长都不能拒绝。
当合并前所有学校行政人员的名单呈现在我面前时,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由于城乡差异、校际差异、管理差异以及人员素质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即将成立的新中心小学领导班子,在思想觉悟、行为习惯、工作作风以及能力水平等方面,可能会存在天壤之别。
如何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独特特点,将其合理地安排到相应的管理岗位上,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无疑是对校长智慧和眼光的巨大考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那就是这些行政人员原来的职务和分工各不相同。
在合并前,他们有的担任正、副校长,有的是正、副主任,有的负责德育工作,有的主管教学,还有的负责全面事务……
尤其是正、副校长的人数比实际需求多出了一半,这就意味着部分校长的职务要下降为主任,而这显然与 “只升不降” 的 “官场” 潜规则背道而驰。
另外,还有不少领导的职责分工需要进行调整,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要在全新的岗位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那么,如何说服那些面临降职或调整到新岗位的领导,让他们能够愉快地接受任务,从而维持学校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呢?这无疑又考验着校长的魄力和能力。
我首先将目光聚焦在副校长的人选问题上。我仔细地审阅了合并前各间学校正、副校长的年龄、学历、资历以及管理业绩等相关材料,发现这些正、副校长中,年龄普遍偏大。
除了两三位相对年富力强之外,其余几位再过五六年便要面临退休,从长远发展来看,他们并不适合在新的中心小学继续担任副校长一职。
经过慎重考虑,我认为只能从原来的主任中进行挑选。紧接着,我又对所有主任的履历进行了反复研读和深入分析,经过深思熟虑,初步确定了提拔到副校长岗位的人选。
接下来,我还要继续确定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等各个部门的副校长和主任的合适人选。
通过对现有人员履历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分析与权衡,我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规划。
然而,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安抚好落选的正、副校长,同时鼓励那些被分配到新岗位的领导,让他们能够乐于接受分工,积极迎接新的挑战。
正所谓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决定与每一位领导进行开诚布公的单独谈心谈话,用我的真心和诚意去触动他们的心灵,从而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误会与成见。
我亲自把每一位行政人员都邀请到校长室,为他们沏上一杯香气四溢的香茶,先与他们亲切地嘘寒问暖,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后,才缓缓转入正题。
在谈话过程中,我会耐心且诚恳地鼓励每位行政人员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如果有些领导的意见和诉求正好与我的安排不谋而合,我便会顺势而上,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让他们充满信心地好好干。
而如果有些领导的意见和诉求与我事先的想法相差甚远,我就会针对每个领导的个人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细致入微的说服工作。
其中,有几位在合并前已经担任校长多年的老领导,当听到我把他们安排到主任的位置时,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了一丝忧虑与不满。
他们主要的忧虑在于,自己从一把手的校长职位变成了主任,一方面觉得脸上无光,担心会被别人瞧不起;
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在新的岗位上无法适应,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
他们不满的是,自己兢兢业业当了这么多年校长,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如今却被降为主任,感觉就像是被卸磨杀驴一般,心里实在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