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不少人发出感慨,如今的文凭仿佛严重贬值。众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竟是送外卖、开网约车之类的工作。于是乎,他们不禁心生疑问:既然结果如此,当初又何必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以及精力去读大学呢?
许多历经时代变迁的过来人,常常会将过去与当下进行对比。回溯七、八十年代,中专毕业便足以觅得一份颇为理想的工作。毕业生们或是踏入政府机关,或是进入国企、事业单位,稳稳捧起 “铁饭碗”,就此开启体面的生活篇章。
然而,时过境迁,当下即便毕业于 985、211 等知名高校的大学生,也未必能够顺利寻得理想的工作岗位。这般情形之下,上大学的意义究竟体现在何处呢?
在大学生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激增的现实大环境中,这已然成为每一位家长与学子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遥想过去,大学生被视作天之骄子,考上大学就如同在封建社会金榜题名,意味着光明璀璨的前程。不仅自身荣耀万分,还能为家族增添光彩。
但如今,高等教育已逐渐走向普及,从过去选拔精英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为惠及大众的平民教育。如此一来,上大学不再如往昔那般光芒四射,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发展态势。
现今,大学的门槛持续降低,然而学费却日益攀升,不少家庭为了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几乎倾其所有。
可令人遗憾的是,孩子毕业后的发展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是否还有必要让孩子接受这种看似 “收效甚微” 的教育呢?
倘若一定要刨根问底,探寻问题的根源,那就必须明晰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必然有着不同的见解。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古人读书求学秉持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的理念。
在封建社会,底层民众若想改变命运,唯一的途径便是历经十年寒窗苦读,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但这条道路恰似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能够金榜题名者少之又少,“范进中举” 之类的悲剧屡屡上演,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今社会,伴随着工业化与商业化的深度推进,科技与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达程度。社会整体氛围变得愈发功利,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人们将财富、权力与地位等同于成功的标志,这种观念的盛行程度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由于考上大学一直被视为众多学子出人头地、获取晋升机会的重要通道,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心中,孩子唯有考上优质大学,才能拥有好工作、好前途,过上令人羡慕的体面生活,成为人中龙凤。否则,孩子的人生似乎就会陷入暗淡无光的境地,永无出头之日。
正因如此,当下社会教育内卷的风气愈发严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许多家长为了助力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不惜倾家荡产,想尽各种办法将孩子送进名校,毫不吝惜地投入重金让孩子参加形形色色的补习班。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为孩子能够考上大学,从而在未来拥有良好的工作与生活。
学校教育在家长、社会以及教育部门的多重压力之下,也无一例外地变得更加功利化。所有的教学工作完全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运转,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仿佛成为了为考试和分数而生的机器。
学生们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宛如一个个装载知识的容器。历经十年寒窗,最终收获的或许只是几个冰冷的分数以及一张毕业证书,除此之外,似乎难以感受到教育所带来的其他价值。
社会上那些薪资丰厚、福利优渥的工作岗位数量毕竟有限,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学子日益增加。
如此一来,优质工作岗位自然变得供不应求,成为众人竞相争抢的 “香饽饽”,大学毕业后找工作仿佛又成为了另一场 “高考”。
俗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无论学历高低、才能如何,在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下,都有可能遭遇挫折,铩羽而归。迫于生存的压力,一些人无奈选择退而求其次,先从事能够解决温饱问题的职业,秉持着 “骑驴找马” 的心态,这也不失为一种现实的明智之举。
因此,在诸如外卖、网约车、小商贩等对学历要求不高的行业中,频繁出现大学生的身影,也就不足为怪了。这种与传统认知相悖的现象,自然而然地催生出 “大学生贬值”“读书无用” 等言论。
实际上,在教育发展至 21 世纪的当下,我们着实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索教育的真正意义。倘若依旧将孩子的成功过度寄望于考上名牌大学,那么我们极有可能陷入无尽的失落与迷茫之中。
那么,教育的初心、起点以及本源究竟是什么呢?被马克思誉为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的英国政治家、哲学家、语言大师弗兰西斯・培根,在《论求知》一文中给出了清晰明确的答案。
他在文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而言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层面的各种缺陷,皆可通过求知来加以改善,这就如同身体上的缺陷能够通过运动得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对腰肾有益,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有助于消化,骑术能使人反应敏捷,等等。
同样地,思维不够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容不得丝毫马虎;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可以钻研经院哲学,因其极为注重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学习法律学。诸如此类头脑方面的缺陷,皆能够通过求知来得到改善。
由此可见,教育的首要功能在于 “塑造品格”。我们都深知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的道理,功利性的教育将会培养出怎样的人,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
倘若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仅仅懂得追名逐利,将金钱至上奉为圭臬,那么人类社会将失去应有的温情,这与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又有何区别呢?着实令人深思。
让教育回归其本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