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5782字 发布时间:2025-07-11

第五天:潮州·卤水里的时光

潮州古城的清晨笼罩在薄雾中。韩江上的雾气还未散去,牌坊街的青石板路湿漉漉的,反射着初升的阳光。周艳景站在酒店窗前,望着远处古老的广济桥轮廓,笔尖在笔记本上轻轻敲打。

“潮州菜最讲究‘食不厌精’,”她写下这句话,又划掉,改为“潮州人把对生活的精致追求,都融入了饮食之中”。

敲门声响起,来津泽精神奕奕地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三杯豆浆:“周姐,早!楼下买的豆浆,据说是用古法石磨磨的。”

周艳景接过还冒着热气的豆浆,浓郁的豆香立刻唤醒了她有些困倦的感官。豆浆入口绵密浓稠,带着微微的焦香,与城市里喝到的截然不同。

“施永报呢?”她问。

“已经在楼下拍街景了,”来津泽笑道,“他说清晨的光线最适合拍古城的雾气。”

果然,两人下楼时,施永报正站在街角,相机对准远处朦胧的牌坊。他换上了长焦镜头,专注地调整着参数,完全没注意到他们的到来。

周艳景没有打扰他,而是观察着这座刚刚苏醒的古城。街边的小店陆续开张,蒸笼冒出白气;老人坐在门坎上喝着功夫茶;自行车铃声偶尔划过宁静的街道...一切都慢得不像21世纪的节奏。

“潮州人的生活,”她轻声说,“仿佛还停留在老时光里。”

施永报突然转身,差点撞上两人。他微微一惊,随即指着不远处:“那边有家老字号,正在做卤味。”

顺着他的指引,三人来到一家名为“老魏卤味”的小店。门口的大锅里,深褐色的卤水翻滚着,散发出复杂浓郁的香气。一位老师傅正用长筷子翻动着锅中的鸭脖、鸭翅和豆干。

“这卤水...”周艳景深吸一口气,试图分辨其中的香料——八角、桂皮、草果、丁香...还有更多她叫不出名字的药材。

老师傅抬头看了他们一眼,用潮州话说了句什么。来津泽立刻上前,用当地方言交流起来。不一会儿,他带着胜利的表情回来:“魏师傅同意让我们拍摄制作过程,但他说话时不能打扰。”

周艳景感激地点头,轻手轻脚地靠近卤锅。魏师傅看起来七十多岁,瘦削的脸上刻满皱纹,但那双翻动卤味的手却异常稳健。他时不时舀起一勺卤水,仔细观察色泽,再小心地添入某种香料或酱油。

“这锅卤水养了三十多年,”来津泽翻译着老师傅的话,“每天都要煮开,每周都要添料,就像养一缸金鱼一样精心。”

施永报从各个角度拍摄着卤锅和老师傅的动作,特别关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与卤水中翻滚的食材形成的对比。周艳景则记录着卤味的种类和卤水的保养秘诀。

魏师傅突然夹起一根鸭舌,递到周艳景面前,说了几句潮州话。

“他让你尝尝,”来津泽解释道,“这是今天第一锅,火候正好。”

周艳景看着眼前这根形状生动的鸭舌,喉咙不自觉地紧了紧。她吃过卤鸭舌,但面对刚出锅的、还滴着卤汁的原型,还是需要克服一点心理障碍。

“谢谢魏师傅,”她深吸一口气,接过鸭舌,在两位队友的注视下咬了一口。

卤汁的咸香首先占据味蕾,然后是鸭舌特有的弹性口感,咬到软骨时的脆爽,最后是回味悠长的甘甜。复杂的滋味让她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太好吃了!”她由衷赞叹,“这卤水的层次...我尝出了至少十种香料的味道。”

魏师傅露出满意的笑容,又夹了两根鸭舌给施永报和来津泽。施永报犹豫了一下,但在周艳景鼓励的目光下接了过来。他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眉头渐渐舒展。

“比想象中好,”他承认道,“口感很...特别。”

来津泽则吃得津津有味:“我在厦门也常吃卤味,但潮州的更醇厚,回甘更明显。”

魏师傅听到夸奖,话匣子打开了。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潮州卤味的精髓——如何调配香料比例,如何掌握火候,甚至如何根据天气调整卤制时间。

“夏天要多加陈皮解腻,冬天要补点老姜驱寒,”来津泽翻译着,“他说卤水就像人一样,要顺应天时。”

周艳景认真记录着这些经验之谈,意识到这不仅是烹饪技巧,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施永报则被墙上发黄的老照片吸引——年轻的魏师傅站在同样的位置,背后是黑白的潮州街景。

“能拍这些照片吗?”他难得地主动询问。

魏师傅点头同意,甚至从柜台下拿出几本老相册。里面记录着这家小店几十年的变迁,从简陋的街边摊到如今的老字号,不变的只有那口卤锅和坚守的人。

正当施永报专注拍摄时,他突然要求魏师傅换个角度翻动卤味,以便获得更好的光线效果。老师傅皱起眉头,明显不悦地说了几句。

“他说卤味翻动有讲究,不能为了拍照乱来,”来津泽小声解释,“这是对食物的不尊重。”

气氛一时有些尴尬。周艳景灵机一动,从包里拿出在厦门买的茶叶:“魏师傅,我们带了点上好的铁观音,能请您品鉴一下吗?”

潮州人爱茶如命,这个提议立刻缓和了气氛。魏师傅脸色转晴,拿出全套茶具,熟练地烫杯、洗茶、冲泡。三人围坐在小店门口的小桌旁,在茶香中继续交流。

“潮州人谈事情要先喝茶,”魏师傅通过来津泽解释,“茶喝好了,话才好说。”

一杯功夫茶下肚,刚才的小摩擦烟消云散。魏师傅甚至主动演示了卤味切盘的技巧,薄如纸片的卤鹅在盘中摆出精美的图案。施永报这次耐心等待最佳时机,拍下了完美的画面。

离开卤味店时已近中午,三人在牌坊街继续探索。潮州的文化底蕴在每一块石碑、每一处门楣上显露无遗。周艳景特别关注那些与饮食有关的典故和习俗,记录着美食背后的文化密码。

“那边有家牛肉丸店,”来津泽指着前方排长队的小摊,“据说用的是古法捶打工艺。”

摊主是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挥舞着两根铁棒,有节奏地捶打着一大块牛肉。肌肉的震动传递到案板上,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周围围满了游客和本地人,都在等待现做的牛肉丸。

“阿公做了五十年牛肉丸,”排队的当地人告诉他们,“全潮州就数他家的最弹牙。”

老人捶打的动作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和精准度。牛肉在反复捶打下逐渐变成细腻的肉泥,老人时不时撒些冰水和盐,但绝不添加淀粉或其他辅料。

“三捶九揉,”老人停下休息时解释道,“捶打要用力均匀,揉捏要顺着肌理,这样做出来的丸子才会‘跳牙’。”

周艳景好奇地问:“什么叫‘跳牙’?”

老人笑了笑,抓起一团肉泥,从掌心挤出一个丸子,丢进旁边的水碗里。令人惊讶的是,丸子竟然浮在水面上,还微微弹跳了几下。

“看到没?”老人自豪地说,“够弹才会跳,这才是好牛肉丸。”

施永报近距离拍摄着老人布满老茧和伤痕的手,这双手见证了半个世纪的坚守。周艳景则记录着古法牛肉丸的制作要点——选牛腿肉最嫩的部位,剔除所有筋膜,捶打时保持低温...

终于排到他们,三人各要了一碗牛肉丸汤。清亮的牛骨汤中浮着几颗硕大的牛肉丸,撒上少许芹菜末和蒜头油,简单却诱人。

周艳景咬了一口,牛肉丸惊人的弹性让她差点咬不住,随后是纯粹的牛肉鲜香在口中爆发,汁水丰盈,越嚼越有味。

“这口感...”她惊讶地说,“真的像在牙齿上跳舞!”

来津泽边吃边解释:“潮州话叫‘弹牙’,是评价牛肉丸的最高标准。”

施永报默默吃完自己那碗,破天荒地又要了一碗。这个举动比任何赞美都更有说服力。

下午,三人参观了潮州陶瓷博物馆。周艳景原以为这只是文化行程,却意外发现了饮食与陶瓷的紧密联系。

“看这些古时候的餐具,”她指着展柜里的宋代瓷器,“形状和花纹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食物设计的。”

施永报对一套青白瓷的茶具特别感兴趣,从各个角度拍摄着其优雅的曲线和冰裂纹理。

“潮州人连喝茶都这么讲究,”周艳景记下笔记,“难怪能发展出如此精致的饮食文化。”

傍晚时分,三人来到韩江边,等待广济桥的灯光亮起。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桥,白天由船连接,晚上拆开通航,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之一。

“潮州给我的感觉,”周艳景望着江面沉思,“就像他们的卤水一样,历经岁月沉淀,越发醇厚。”

施永报架好三脚架,等待着蓝调时刻的灯光秀。来津泽买来几块潮州特产的老药桔,三人一边吃一边欣赏着江景。

“明天去长沙,”周艳景翻看着资料,“从精致的潮州菜到火辣的湘菜,这个转变有点大。”

来津泽笑道:“从‘食不厌精’到‘无辣不欢’,我们的味蕾要接受挑战了。”

施永报突然开口:“我想拍辣椒。”这句简单的话引得两人都笑了起来。

灯光亮起,古老的广济桥在夜色中璀璨夺目。周艳景看着专注拍摄的施永报和正在查看高铁票的来津泽,心中涌起一丝成就感。五天前还生疏的三人,现在已经能像这古桥一样,虽有各自的独立部分,却能完美地连接在一起。

第六天:长沙·辣味的狂欢

长沙南站的人潮中,周艳景立刻感受到了与潮州截然不同的城市脉搏——更快、更喧闹、更有活力。空气中飘荡着一种特殊的香气,辛辣中带着烟熏味,刺激着鼻腔。

“是臭豆腐的味道,”来津泽深吸一口气,“长沙的标志性气味。”

施永报皱起鼻子,这个细微的表情被周艳景捕捉到了。她暗自记下:团队中可能有人对刺激性气味敏感。

出租车驶过湘江,周艳景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和街头巷尾的食肆,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味蕾的冒险。与潮州内敛精致的饮食文化相比,长沙美食张扬奔放,就像湖南人直爽的性格。

“先去酒店放行李,”她检查着行程表,“然后直奔太平街,那里是长沙小吃的聚集地。”

酒店位于五一广场附近,放下行李后,三人步行前往太平街。这条古老的商业街如今是美食天堂,几乎每家店铺门口都排着长队,各种香辣气息交织在一起,令人食欲大开。

“从哪家开始?”来津泽跃跃欲试地问。

周艳景指向一家排队最长的臭豆腐摊:“既然来了长沙,当然要从‘长沙三绝’之一的臭豆腐开始。”

摊主是位中年妇女,动作麻利地将黑色方块豆腐放入油锅,炸至外皮酥脆后捞出,在每块豆腐上戳个洞,灌入特制辣椒酱和汤汁,最后撒上香菜和萝卜干。

“闻着臭,吃着香,”来津泽端着刚出锅的臭豆腐解释,“这是长沙人的骄傲。”

周艳景接过竹签,小心地戳起一块。黑亮的豆腐外皮酥脆,咬开后里面却异常嫩滑,辣椒酱的鲜香和特制汤汁的浓郁瞬间充满口腔,臭味神奇地转化为难以形容的鲜美。

“太神奇了!”她惊讶地说,“这臭味...在嘴里变成了某种深度的鲜味。”

施永报犹豫地看着眼前的黑色方块,迟迟不敢下口。周艳景鼓励道:“作为美食摄影师,你得知道拍的是什么味道,对吧?”

这个职业角度的劝说起了作用。施永报深吸一口气,咬了一小口,表情从紧张逐渐变为惊讶,最后是欣赏。

“确实...很特别,”他承认道,“比想象中好多了。”

来津泽已经吃完自己那份,眼睛亮晶晶的:“这味道让我想起外婆家的厨房。小时候暑假去外婆家,巷子口总有卖臭豆腐的摊子,那是我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这个突然的童年回忆让周艳景看到了来津泽感性的一面。她悄悄记下这个细节——美食不仅是味觉体验,更是情感记忆的载体。

接下来,三人品尝了糖油粑粑、口味虾、姊妹团子等地道长沙小吃。每一种都有鲜明的湘菜特色——重油、重色、重辣,味道浓烈奔放。

“这与潮州菜截然相反,”周艳景边吃边记,“潮州追求清鲜本味,长沙则崇尚浓墨重彩。”

中午时分,三人来到火宫殿。这座始建于明代的老建筑群,如今是长沙饮食文化的展示中心,集餐饮、表演、展览于一体。

“这里有最正宗的湘菜和民俗表演,”来津泽介绍道,“可以一站式体验湖南文化。”

火宫殿内人声鼎沸,戏台上正表演着花鼓戏,台下摆满了八仙桌,食客们一边看戏一边品尝美食。周艳景提前预订了位置,三人得以在最佳观赏点落座。

“必点菜有哪些?”她询问服务员。

“剁椒鱼头、毛氏红烧肉、腊味合蒸,”服务员熟练地推荐,“还有我们火宫殿的招牌臭豆腐,比外面的更讲究。”

点完菜,周艳景的注意力被戏台上的表演吸引。传统花鼓戏与现代灯光效果结合,讲述着湖南民间故事,虽然听不懂方言,但生动的表演跨越了语言障碍。

第一道菜上桌的是剁椒鱼头。硕大的鳙鱼头覆盖着厚厚一层鲜红的剁椒,点缀着翠绿的葱花,视觉效果震撼。鱼肉鲜嫩,剁椒的咸鲜与鱼肉的甜美相得益彰,辣度适中,更多的是鲜香而非单纯的刺激。

“这辣味...”周艳景仔细品味着,“与川菜的麻辣不同,是鲜辣,还有种发酵的醇厚感。”

来津泽好奇地问:“周姐,你能解释一下川菜和湘菜辣的区别吗?作为福建人,我对‘中国辣’一直分不清楚。”

周艳景放下筷子,认真解释:“川菜讲究‘麻辣’,主要用花椒和辣椒搭配,产生麻痹感;湘菜则是‘鲜辣’,多用新鲜辣椒和剁椒,突出鲜香味。另外,川菜常有‘鱼香’‘怪味’等复合味型,湘菜则更直接纯粹。”

这番专业的分析引来邻桌一位本地人的赞许:“妹子懂行啊!我们湖南人吃辣,讲究的是‘辣而不燥,鲜而不腥’。”

毛氏红烧肉上桌时,三人惊讶于其色泽——不是常见的酱红色,而是金黄油亮的。肉块方正,肥瘦相间,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甜味和茶叶的清香。

“这是根据毛主席家乡做法改良的,”服务员解释,“用冰糖炒色,不加重色酱油,最后用茶叶去腻。”

施永报对这道菜的摆盘特别感兴趣,从各个角度拍摄着方正肉块与翠绿蔬菜的对比。周艳景则记录着这道名菜背后的历史典故。

正当三人享用美食时,戏台上的表演突然换成了变脸。演员身着华丽戏服,在锣鼓声中瞬息万变地更换着脸谱,引得满堂喝彩。施永报迅速调整相机,连拍模式下捕捉到了几次变脸的精彩瞬间。

“这张绝了,”他难得地主动展示照片,画面中演员正好处于半面变化的状态,新旧脸谱各半,极具戏剧性。

午餐后,三人参观了火宫殿内的饮食文化展览。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灶,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器,再到近代长沙街头小吃摊的复原场景,系统展示了湖南饮食的演变历程。

“看这个,”周艳景指着一组民国时期的菜牌,“那时候就已经有臭豆腐、糖油粑粑这些小吃了,传承至今几乎没有变化。”

施永报被一组老照片吸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长沙街头,挑担的小贩、临河的茶楼、热闹的夜市...他用微距镜头拍摄着照片中的细节,特别是人物表情和街边食肆的招牌。

来津泽则在互动体验区尝试用石磨磨米浆,体验制作糖油粑粑的传统工艺。“比想象中累多了,”他揉着发酸的手臂说,“这些传统手艺人的功夫真不简单。”

傍晚,三人来到湘江边的杜甫江阁。这座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而建的楼阁,是欣赏长沙夜景的最佳地点。夕阳西下,湘江两岸的灯光渐次亮起,橘子洲头像一艘巨舰停泊在江心。

“长沙给我的感觉,”周艳景望着江景说,“就像他们的辣椒一样热烈奔放。潮州人用几十年养一锅卤水,长沙人则用猛火爆炒,瞬间点燃所有味蕾。”

来津泽买来几串烧烤和啤酒,三人坐在江边石栏上,享受着晚风和美食。长沙的烧烤同样辣得过瘾,但配着冰凉的啤酒,竟有种奇妙的平衡感。

“明天去武汉,”周艳景翻看着资料,“‘过早’文化又是一番风景。”

施永报突然问:“武汉人真的边走边吃热干面?”

“不仅如此,”周艳景笑道,“他们还能在公交车上吃汤面不洒一滴,这可是武汉人的特殊技能。”

三人笑作一团,五天前还生疏的团队,如今已经能够轻松地开玩笑。周艳景看着江面上游船的灯光倒影,心中涌起一丝满足。这次美食之旅,收获的远不止于各地的风味。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