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5299字 发布时间:2025-07-11

第七天:武汉·过早的仪式

清晨六点的武汉街头已经热闹非凡。周艳景站在酒店窗前,望着楼下早点摊升腾的蒸汽和匆匆赶路的上班族,笔尖在笔记本上轻轻敲打。

“武汉人把吃早餐称为‘过早’,”她写下这句话,又补充道:“这不是简单的进食,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晨间仪式。”

敲门声响起,来津泽端着三碗热干面进来:“周姐,快尝尝!酒店对面那家老字号买的,据说是用祖传芝麻酱。”

周艳景接过一次性纸碗,金黄的面条上裹着浓稠的芝麻酱,撒着葱花和萝卜丁,简单却香气扑鼻。她拌了拌,让每根面条都均匀裹上酱料,然后送入口中。芝麻的醇香、面条的劲道、萝卜丁的脆爽在口腔中交织,朴实却令人满足。

“施永报呢?”她边吃边问。

“已经出门了,”来津泽笑道,“说要拍武汉人‘过早’的真实状态,连早餐都顾不上吃。”

周艳景摇摇头,对这个工作狂又无奈又佩服。她快速吃完热干面,收拾好装备,和来津泽一起出门寻找施永报。

户部巷的早晨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热闹。狭窄的巷子里挤满了早点摊和食客,热干面、豆皮、面窝、烧麦、糊米酒...各种香气混杂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过早”气息。行人端着一次性碗筷,或站或走,熟练地吃着早餐,丝毫不受拥挤环境的影响。

“看那边!”来津泽指着巷子深处。施永报正蹲在一个豆皮摊旁,专注地拍摄制作过程。

三人汇合后,周艳景才看清这个豆皮摊的全貌。摊主是位六十多岁的老师傅,正将绿豆和大米磨成的浆倒在巨大的平底锅上,形成一层薄皮;然后打上鸡蛋,撒上糯米、肉丁、香菇等馅料;最后翻面煎至金黄,切成方块。

“这叫‘三鲜豆皮’,”来津泽解释道,“武汉特有的早点,外酥里嫩。”

老师傅看到三人好奇的样子,笑着切了一小块刚出锅的豆皮递给他们。金黄的蛋皮包裹着软糯的馅料,咬下去外酥内软,层次丰富,蛋香、米香和馅料的咸鲜完美融合。

“太好吃了!”周艳景由衷赞叹,“这工艺太讲究了。”

老师傅自豪地介绍:“我做豆皮四十年了,从十六岁跟着父亲学。现在年轻人嫌辛苦,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了。”

周艳景注意到老师傅手腕上有一块明显的烫伤疤痕,那是长期与滚烫铁锅打交道留下的印记。施永报则从各个角度拍摄着老师傅娴熟的动作,特别是那双布满老茧却能做出如此精致早点的手。

离开豆皮摊,三人继续探索户部巷的其他美食。面窝金黄酥脆,形似甜甜圈却咸香可口;烧麦皮薄馅大,顶部散开如花;糊米酒香甜浓稠,带着淡淡的酒酿香气...每种早点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

“武汉人真幸福,”来津泽边吃边感叹,“每天早晨都有这么多选择。”

周艳景记录着每种早点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她特别关注武汉“过早”文化的形成原因——码头文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促使人们发展出这种边走边吃的早餐习惯。

走到巷子尽头,三人发现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门口排着长队。店内只有一口大锅,里面煮着奶白的汤,老板娘正将生烫牛肉片放入漏勺,在滚汤中快速汆烫,然后倒入碗中,加上原汤和调料。

“生烫牛肉粉,”来津泽眼睛一亮,“武汉的隐藏美食!”

排队二十分钟后,三人终于尝到了这碗传说中的生烫牛肉。薄如纸片的牛肉在滚汤中瞬间烫熟,保持了极致的嫩滑;米粉吸饱了鲜美的牛骨汤,入口即化;简单的葱花和胡椒调味,却将食材本味发挥到极致。

“这火候掌控...”周艳景惊讶地说,“牛肉片几乎是在碰到舌头的瞬间化开的。”

施永报难得地对食物表现出极大兴趣,甚至破例要了第二碗。老板娘看到他们喜欢,热情地邀请他们参观后厨,展示生烫牛肉的选材和刀工。

“牛肉要选牛里脊最嫩的部分,”她解释道,“冷冻到半硬状态才能切出这么薄的片。”说着,她拿出一块牛肉和一把细长的刀,现场演示起来。刀锋过处,牛肉变成几乎透明的薄片,能透过光线看到指纹。

施永报近距离拍摄着这精湛的刀工,周艳景则记录着生烫技法的要点——汤要滚沸,动作要快,牛肉要切得均匀...

离开户部巷时已近中午,三人决定去黄鹤楼参观。这座江南名楼矗立在蛇山之巅,俯瞰长江和武汉三镇。登上顶层,江城全景尽收眼底,长江大桥如巨龙横跨江面,江轮如玩具船般缓缓移动。

“昔人已乘黄鹤去,”周艳景望着壮丽的江景,不禁吟诵起崔颢的名句,“此地空余黄鹤楼...”

施永报架好三脚架,拍摄着长江与城市的天际线。来津泽则买来几瓶本地特产的二厂汽水,三人坐在楼前的石栏上小憩。

“下午去江汉路步行街,”周艳景查看着行程表,“据说那里有家老字号的热干面,做法与普通的不同。”

来津泽好奇地问:“有什么不同?”

“用鸡汤代替清水煮面,”周艳景解释道,“芝麻酱里还加了花生酱和秘制香料,据说是一位老师傅的独门配方。”

施永报突然开口:“我想拍制作过程。”这个简短的要求表明他对这个题材的兴趣。

下午的江汉路步行街人流如织,欧式建筑与现代商场并存,展现出武汉作为“东方芝加哥”的历史底蕴。那家传说中的热干面店隐藏在一个小巷子里,门面不大却挤满了食客。

“好香!”一进门,来津泽就感叹道。店内的芝麻香气比街上的热干面摊浓郁数倍,还夹杂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香料气息。

周艳景排队点了三碗招牌热干面,又加了一份蛋酒。面条比普通的更黄,芝麻酱颜色更深,还撒了些炸得酥脆的葱油渣。

第一口下去,周艳景就吃出了区别——面条更加劲道,芝麻酱的层次更复杂,除了芝麻香还有花生和某种香料的回味,葱油渣增添了意外的酥脆口感。蛋酒则是生鸡蛋打散冲入滚烫的米酒,甜中带鲜,与热干面形成绝配。

“这配方...”周艳景忍不住询问老板。

老板是位七十多岁的老者,听到有人欣赏他的热干面,眼睛一亮:“小姑娘懂行啊!我家热干面确实有秘方。”他压低声音,“芝麻酱里加了十三香和一点点咖喱粉,这是我爷爷那辈从印度水手那里学来的。”

这个意外的文化交融故事让周艳景惊喜不已。她详细记录下这个家族传承的改良配方,以及背后可能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背景。施永报则获得许可,拍摄了后厨制作全过程,从和面、压面到调酱的每个细节。

离开热干面店,三人在江滩公园散步消食。长江边的步道上,市民们散步、跳舞、放风筝,生活气息浓厚。一艘游轮缓缓驶过,汽笛声回荡在江面上。

“武汉人真会生活,”周艳景望着这一幕感叹,“早餐吃得那么丰盛,傍晚又在江边休闲。”

来津泽点头赞同:“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和饮食文化。”

施永报突然指向江面:“日落。”他迅速架好三脚架,捕捉着夕阳染红江面的瞬间。金色的阳光透过云层,在水面上洒下碎金般的光点,远处长江大桥的剪影如一幅水墨画。

晚餐三人选择了一家以武昌鱼出名的老店。清蒸武昌鱼上桌时,足有三十厘米长,鱼身上划着整齐的刀口,嵌入姜片和火腿,浇着清亮的酱汁。鱼肉雪白细嫩,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酒香和火腿的咸鲜。

“这刀工...”施永报难得地对食物发出赞叹。

服务员自豪地解释:“我们师傅切鱼的刀法叫‘牡丹花刀’,每一刀都要切到鱼骨但不切断,蒸的时候才能均匀受热。”

周艳景注意到,武昌鱼的鲜美与潮州鱼生的清甜、长沙剁椒鱼头的浓烈形成鲜明对比,再次印证了中国饮食的地域多样性。

饭后,三人登上知音号游轮,体验长江夜游。这艘仿民国风格的游轮不仅提供江景,还有沉浸式的戏剧表演,再现了上世纪武汉码头的繁华景象。

“武汉给我的感觉,”周艳景站在甲板上,望着两岸璀璨的灯光说,“就像他们的热干面一样,朴实无华却内涵丰富。码头文化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性格——开放、包容、务实。”

施永报默默点头,继续拍摄着夜色中的江城。来津泽则买来三杯藕汤,三人举杯轻碰,为这充实的一天干杯。

第八天:重庆·山城的火辣

重庆北站出口,一股混合着花椒和牛油的热浪扑面而来。周艳景深吸一口气,鼻腔立刻被一种麻麻的感觉占据。

“这就是重庆的味道,”她笑着对两位同伴说,“空气里都飘着火锅香。”

出租车在盘旋的山路上行驶,高楼大厦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来津泽紧抓着座位,脸色有些发白:“重庆的路...比想象中更刺激。”

施永报则对窗外的城市景观表现出极大兴趣,不时按下车窗拍摄陡坡上的民居和横跨两楼的廊桥。

“重庆是8D魔幻城市,”周艳景解释道,“一楼可能是马路,十一楼出来还是马路。”

酒店位于解放碑附近,放下行李后,三人直奔附近的较场口夜市。虽然才是下午四点,夜市已经热闹起来,各种小吃摊冒出腾腾热气,麻辣鲜香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先从重庆小面开始?”来津泽建议道,“据说最地道的小面都在这种街边摊。”

他们选了一家排队最长的小面摊。摊主是位中年男子,面前一排调料碗,动作麻利地调配着每一碗面的佐料——红油、花椒粉、芝麻酱、芽菜、花生碎...最后浇上一勺骨头汤,放入煮好的细面。

“看着就辣,”施永报小声嘀咕。

周艳景安慰道:“重庆小面的精髓在于麻辣鲜香,不单纯是辣。”她特意为施永报点了一碗“微辣”版本。

面条上桌,红亮的汤底上浮着密密麻麻的花椒粒和辣椒碎,香气扑鼻。周艳景先尝了一口,面条劲道,汤底麻辣中带着鲜甜,各种调料的味道层次分明却又和谐统一。

“太棒了!”她由衷赞叹,“这麻味...像无数小针在舌头上跳舞。”

施永报小心翼翼地尝试他的“微辣”版本,还是被麻得直喝水,引得周艳景和来津泽忍俊不禁。不过很快,他就适应了这种独特的口感,甚至开始欣赏起花椒带来的“酥麻”体验。

“这感觉...很奇妙,”他承认道,“像味蕾被唤醒了。”

离开小面摊,三人在夜市继续探索。酸辣粉爽滑筋道,豆花饭嫩滑鲜美,山城汤圆皮薄馅大...每种小吃都带着重庆特有的麻辣印记。

“那边在做什么?”来津泽指向一个围满人的摊位。

挤进去一看,原来是现场制作辣子鸡。厨师将鸡丁倒入滚油中炸至金黄,然后在另一口锅中爆香干辣椒和花椒,最后将鸡丁回锅翻炒,整个过程中辣椒的香气让人忍不住打喷嚏。

“要一份吗?”摊主热情地问。

周艳景点点头。辣子鸡上桌时,三人惊讶于辣椒的数量——整盘菜看起来几乎全是红彤彤的干辣椒,鸡丁反而像是点缀。但一尝之下,鸡丁外酥里嫩,麻辣鲜香,越吃越上瘾,根本停不下来。

“这就是重庆人说的‘辣中找肉’吧?”来津泽边吃边笑。

周艳景记录着这道菜的特色:“辣子鸡考验的不是吃辣能力,而是在辣椒海中寻找鸡丁的乐趣,体现了重庆人豪爽幽默的性格。”

傍晚时分,三人前往洪崖洞。这座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建筑群如今是重庆的地标景点,夜晚灯光亮起时,宛如《千与千寻》中的奇幻世界。

“太壮观了,”站在千厮门大桥上远眺洪崖洞全景,周艳景不禁感叹,“现代灯光与古老建筑的完美结合。”

施永报架好三脚架,等待着蓝调时刻的灯光秀。来津泽买来几串烧烤和冰粉,三人一边吃一边欣赏着江景。重庆的烧烤同样辣得过瘾,冰粉则清凉解辣,形成绝妙搭配。

灯光亮起,洪崖洞瞬间变成金色宫殿,倒映在江水中,美得如梦如幻。施永报不断调整参数,试图捕捉这魔幻的夜景。周艳景则注意到,许多游客端着火锅边逛边吃,丝毫不受拥挤环境的影响。

“重庆人真是...随时随地都能吃火锅,”她笑着记录下这一现象。

晚餐当然选择了重庆火锅。周艳景找了一家本地人推荐的老店,位于一栋老居民楼的底层,装修简朴却座无虚席。

“九宫格,”她指着菜单对服务员说,“中辣就好。”

锅底上桌时,三人被震撼了——一口大铁锅被分成九个格子,中间是浓郁的牛油红汤,周围八个格子是不同辣度的清汤。红汤表面漂浮着密密麻麻的花椒和辣椒,看着就让人冒汗。

“这是重庆传统的九宫格火锅,”周艳景解释道,“不同格子煮不同的食材,避免串味。”

服务员端上各种食材——毛肚、黄喉、鸭血、脑花、嫩牛肉...许多都是施永报从未尝试过的部位。来津泽看起来也有些忐忑,但周艳景已经熟练地将毛肚放入红汤中涮起来。

“七上八下,”她示范着涮毛肚的技巧,“在滚汤里涮八秒,口感最爽脆。”

毛肚入口,脆嫩弹牙,牛油的醇香和花椒的麻劲在口腔中爆发,辣得人头皮发麻却欲罢不能。施永报和来津泽在周艳景的鼓励下,也尝试了各种食材,从最初的畏惧到逐渐上瘾。

“这感觉...像坐过山车,”施永报辣得额头冒汗,却还在往红汤里下肉片,“明明很难受,却停不下来。”

来津泽则对鸭血情有独钟:“像布丁一样滑嫩,却带着麻辣鲜香,太神奇了!”

周艳景注意到,重庆火锅与潮州牛肉火锅、北京涮羊肉形成鲜明对比——潮州追求清鲜本味,北京讲究原汁原味,而重庆则崇尚麻辣刺激,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性格。

吃到一半,邻桌的本地大叔热情地教他们调制正宗油碟——蒜泥、香油和少许醋,可以缓解辣味。他还推荐了红糖糍粑作为解辣甜品,外酥内软,甜而不腻。

“重庆人吃火锅,”大叔用浓重的川普说,“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这顿火锅吃了近三个小时,三人辣得嘴唇红肿,却心满意足。离开时,周艳景的笔记本上已经记满了关于重庆火锅的要点——牛油底料的炒制、各种内脏的处理方法、九宫格的使用技巧...

回酒店的路上,他们经过一家深夜营业的小面摊。虽然已经吃饱,但那香气还是让三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摊主是位白发老人,正手工擀制面条,动作娴熟有力。

“爷爷,这么晚还做面啊?”来津泽好奇地问。

老人笑了笑:“重庆人晚上吃火锅,半夜还要来碗小面垫垫底,我这是‘深夜食堂’咧!”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周艳景意识到,重庆的饮食文化已经深入城市的每个角落和时段。她迅速记下这个细节,作为城市与美食关系的生动例证。

站在酒店窗前,望着夜色中灯火通明的山城,周艳景在笔记本上写下:“重庆就像它的火锅一样,热情、浓烈、层次丰富。这座建在山上的城市,用麻辣鲜香的味道征服了每一个来访者的味蕾,也温暖了长江畔的每一个夜晚。”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