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天:成都·川味的故乡
成都东站的人群中,周艳景深吸一口气,熟悉的麻辣香气让她眼眶微微发热。五年了,自从去北京工作,她已经五年没回过家乡。
“欢迎来到我的地盘,”她转身对两位同伴说,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雀跃。
来津泽好奇地环顾四周:“周姐,成都和重庆有什么不同?我看都挺辣的。”
“就像闽南话和潮州话的区别,”周艳景笑着解释,“外人听差不多,本地人却能分辨出千百种差异。”
施永报默默调整着相机参数,目光却不时扫向站外熙攘的街道,显然也对这座“美食之都”充满期待。
出租车驶过繁华的天府广场,拐进一条种满梧桐树的老街。周艳景摇下车窗,让湿润的微风拂过面庞。成都的空气中飘着花椒、豆瓣和茶叶的混合气息,比重庆的麻辣多了几分醇厚和层次。
“先不去酒店,”她突然对司机说,“师傅,麻烦到奎星楼街。”
来津泽和施永报交换了一个疑惑的眼神,但周艳景已经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车停在一条充满艺术气息的小巷前,墙上满是涂鸦,各种文艺小店和咖啡馆林立。
“这里…不太像传统美食区?”来津泽小心翼翼地问。
周艳景神秘一笑,带着他们拐进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门脸只有两米宽,门口却排着长队。木质招牌上写着“冒椒火辣”四个褪色的大字。
“我高中时常来这里,”她眼中闪着光,“老板的冷锅串串是全成都最地道的。”
店内空间狭小,只有六张矮桌,墙上贴着上世纪末的港星海报。老板娘认出了周艳景,惊喜地用四川话打招呼:“哎呀,艳娃儿回来啦?在北京混得咋样?”
两人热络地聊了几句,老板娘便安排他们坐在角落的“VIP位置”——一张比其他桌子略高的小方桌。
“今天有新鲜的兔腰和脑花,”老板娘眨眨眼,“专门给你留的。”
周艳景熟练地点了一锅红油汤底和各种串串,又特别要了兔腰、脑花和鸭舌这些“高级货”。来津泽看着红得发亮的汤锅,既期待又害怕;施永报则默默拿出相机,准备记录这顿地道的成都美食。
串串上桌时,三人被震撼了——竹签上串着各种食材,浸在红亮的油汤中,表面浮满花椒和辣椒碎。周艳景示范着将串串在油碟中轻轻一蘸,然后送入口中。
“先试试这个,”她递给来津泽一串郡肝,“成都的麻辣比重庆更注重‘麻、辣、鲜、香’的平衡。”
郡肝入口脆嫩,麻辣中带着卤香,花椒的麻感像电流般在舌尖扩散,却不会过于刺激。来津泽眼睛一亮,立刻又拿了一串。
施永报尝试了一片藕,惊讶地发现看似简单的食材在红油汤底的浸润下,竟然能迸发出如此丰富的味道——藕片的清甜与麻辣的汤底形成绝妙对比。
“这锅底…”周艳景自豪地解释,“用了三十多种香料,老板每天凌晨四点开始炒料,从不间断。”
老板娘听到夸奖,特意端来一小碗底料让他们看——深红色的豆瓣酱、褐色的花椒、黑色的豆豉、黄色的姜蒜…各种香料完美融合,散发出复杂浓郁的香气。
兔腰和脑花上桌时,来津泽和施永报都有些犹豫。周艳景不慌不忙地夹起一块兔腰,在汤锅中涮了十秒,然后放入口中。
“像豆腐一样嫩,”她满足地眯起眼,“却带着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在周艳景的鼓励下,两人也尝试了这些“非常规”食材,从最初的抗拒到逐渐接受,最后竟然争抢起来。老板娘看着这一幕,笑得合不拢嘴。
“艳娃儿带朋友来,就是不一样,”她给三人加了一碗冰粉,“以前那些北京同事,哪个敢吃兔腰嘛!”
离开串串店时已近下午三点,三人才拖着行李去酒店办理入住。周艳景一路上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成都的美食地图——哪家的钟水饺皮最薄,哪家的龙抄手馅最鲜,哪家的夫妻肺片最正宗…
“我们先去宽窄巷子,”安顿好后,周艳景提议,“那里集中了成都的传统小吃和民俗文化。”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古街组成,青砖黛瓦的川西民居与现代文艺店铺和谐共存。虽然是旅游区,但仍保留着老成都的生活气息。
“看那个,”周艳景指着一个卖糖油果子的摊贩,“我小时候最爱吃这个。”
摊主是一位白发老人,正将糯米团子放入红糖油中炸制,然后裹上芝麻和花生碎。金黄的糖油果子外脆内软,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桂圆香。
“爷爷做了四十多年了,”周艳景接过果子,眼中闪着怀旧的光,“我上小学时他就这样,一点没变。”
施永报敏锐地捕捉到她表情的变化,悄悄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位平时干练的女领队难得的感性瞬间。
三人继续在巷子里探索。钟水饺皮薄如纸,馅料鲜嫩多汁;龙抄手形似元宝,红油汤底香辣适口;夫妻肺片麻辣鲜香,牛杂切得薄如蝉翼…每种小吃都让来津泽和施永报惊叹不已。
“成都人真会享受,”来津泽边吃边感叹,“连小吃都这么讲究。”
周艳景笑着解释:“成都平原物产丰富,自古就是‘天府之国’,加上气候湿润,人们更愿意花时间研究美食。”
走到窄巷子尽头,一座古朴的四合院前挂着“川菜非遗传承馆”的牌子。周艳景眼睛一亮:“运气真好!今天有大师演示。”
院内,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正在讲解川菜的历史和技艺。他身后,几位年轻厨师现场演示着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等经典川菜的做法。
“那是陈师傅,”周艳景低声介绍,“川菜泰斗,‘宫保’系列的创始人后代。”
陈师傅的讲解深入浅出,从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到“小煎小炒”的独特技法,再到“复合味型”的精妙调配。周艳景全神贯注地记录着,不时点头赞同。
“很多人以为川菜就是辣,”陈师傅说道,“其实川菜有24种味型,麻辣只占其中一部分。比如宫保鸡丁,讲究的是‘荔枝口’——先甜后酸,微辣回甘。”
演示结束后,周艳景鼓起勇气上前与陈师傅交谈。得知她是成都人,现在从事美食报道工作,陈师傅热情地邀请他们参观后厨,甚至亲自示范了宫保鸡丁的正宗做法。
“鸡丁要切均匀,先用料酒和盐码味,”陈师傅边操作边讲解,“花生米要自己炸,葱要切成马耳朵…”他的动作行云流水,锅铲翻飞间,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宫保鸡丁已经出锅。
金黄的鸡丁、红亮的干辣椒、翠绿的葱段、棕红的花生米,构成一幅诱人的画面。周艳景尝了一口,酸甜微辣,鸡丁嫩滑,花生酥脆,正是记忆中的味道。
“这才是正宗的宫保鸡丁,”她感慨道,“北京的那些改良版完全不是一回事。”
陈师傅听到后大笑:“川菜走出去是好事,但根不能丢。小姑娘,你在外面工作,也要记得家乡的味道啊!”
这句话让周艳景心头一热。她突然意识到,这次回乡不仅是为了工作,更是一次寻根之旅。
离开传承馆时已是黄昏,三人决定去锦里体验成都的夜生活。这条仿古商业街灯火通明,各种小吃摊和手工艺品店让人目不暇接。
“虽然商业化重,”周艳景解释,“但这里集中了四川各地的特色小吃,很适合你们快速了解。”
三人品尝了川北凉粉、宜宾燃面、乐山甜皮鸭等地道小吃。每种食物背后,周艳景都能讲出一段历史或典故,展现出她对家乡饮食文化的深刻理解。
“周姐,你简直是一部四川美食百科全书,”来津泽由衷赞叹。
周艳景难得地有些不好意思:“从小耳濡目染罢了。我奶奶是社区里有名的厨娘,谁家办酒席都请她去主厨。”
这个意外的家庭背景让施永报抬起头,若有所思地看了周艳景一眼,似乎对她有了新的认识。
夜色渐深,三人来到一家老茶馆休息。竹椅、矮桌、盖碗茶,简朴却充满老成都的韵味。周艳景熟练地用茶盖拨开茶叶,啜饮一口碧潭飘雪,满足地叹了口气。
“成都人喝茶,”她解释道,“不只为解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慢下来,享受当下。”
茶馆中央的舞台上,川剧变脸表演开始了。演员身着华丽戏服,在锣鼓声中瞬息万变地更换着脸谱。施永报迅速调整相机,连拍模式下捕捉到了几次变脸的精彩瞬间。
表演结束后,一位白发老者走上台,开始讲评书。抑扬顿挫的四川方言,生动夸张的肢体语言,将三国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即使听不懂方言,来津泽和施永报也被老者的表演所吸引。
“成都给我的感觉,”周艳景望着这一幕,在笔记本上写道:“就像一碗上好的担担面——表面红亮麻辣,底下藏着花生酱的醇厚和醋的清爽。这座城市热情奔放却又不失温润,正如川菜‘麻辣鲜香’的完美平衡。”
第十天:西安·面食的王国
西安北站外,干燥的风夹带着面粉和烤肉的香气扑面而来。周艳景深吸一口气,感受着与成都湿润空气截然不同的北方气息。
“十三朝古都,”她望着远处高大的城墙轮廓说,“中国面食的发源地之一。”
来津泽好奇地环顾四周:“听说西安人一天三顿都吃面?”
“差不多,”周艳景笑道,“这里的面食有上百种,我们待会儿就能见识到。”
施永报默默调整着相机,目光扫过街边林立的肉夹馍和凉皮摊,显然对这座古老城市的美食充满期待。
出租车驶过钟楼,拐进回民街。狭窄的街道两旁挤满了小吃摊和餐馆,烤羊肉串的烟雾、煮泡馍的蒸汽、煎饼的油香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回民街气息。
“我们先尝尝最出名的肉夹馍,”周艳景指着一家排长队的小店,“老白家,百年老字号。”
排队时,周艳景解释着肉夹馍的讲究——馍要现烤,外酥内软;肉要腊汁肉,肥瘦相间;剁肉时还要舀一勺肉汤,让馍吸饱滋味。
肉夹馍到手,白吉馍烤得金黄,夹着剁碎的腊汁肉,肉汁已经浸透了馍的内层。周艳景示范着从纸袋中小心取出,避免肉汁滴落,然后咬了一大口。
馍的麦香与肉的醇厚完美融合,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简单的组合却让人回味无穷。施永报和来津泽也吃得满嘴流油,连连称赞。
“这只是开始,”周艳景神秘地说,“西安的面食世界大着呢。”
接下来,三人品尝了凉皮、臊子面、羊肉泡馍等地道西安小吃。每种面食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凉皮爽滑筋道,配着油泼辣子和醋,酸辣开胃;臊子面面条劲道,臊子丰富,一碗面能吃出多种口感;羊肉泡馍则需要自己掰馍,体验参与的乐趣…
“这掰馍有讲究,”泡馍店里,周艳景示范着将馍掰成黄豆大小的小块,“太大不入味,太小没口感。”
来津泽和施永报学着她的样子掰馍,却怎么也达不到标准。周艳景笑着安慰:“西安人从小练起,你们这样已经不错了。”
掰好的馍交给厨师,加入羊肉汤和粉丝煮制。上桌时,一碗看似简单的泡馍却蕴含着复杂的滋味——馍块吸饱了鲜美的羊汤,入口即化却又保留些许嚼劲;羊肉软烂不膻,粉丝滑溜爽口;糖蒜和辣酱更添风味层次。
“太神奇了,”来津泽边吃边感叹,“看起来朴素,味道却这么丰富。”
周艳景点点头:“西安美食就像这座城市,外表朴实无华,内里底蕴深厚。”
下午,三人前往碑林博物馆。这座收藏着历代碑刻的艺术宝库,不仅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也记录了许多与饮食有关的历史信息。
“看这块宋代的《膳夫经》,”周艳景指着一块碑刻,“记载了当时的烹饪方法和饮食礼仪。”
施永报对一块刻有宴饮场景的汉代画像石特别感兴趣,从各个角度拍摄着古人聚餐的画面。来津泽则被唐代的胡人饮食雕塑吸引,那些高鼻深目的西域人形象,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周艳景记录着,“饮食文化也深受西域影响。比如我们今天吃的羊肉泡馍,据说就源自中亚的羊肉汤泡馕。”
离开碑林时已近黄昏,三人决定去永兴坊体验“摔碗酒”。这个新兴的网红景点复原了唐代坊市格局,最出名的就是五元一碗的米酒,喝完可以豪迈地摔碎碗。
“虽然商业化重,”周艳景解释,“但‘摔碗酒’确实源于古代壮行酒的习俗,寓意碎碎平安。”
来津泽兴致勃勃地买了三碗,三人学着周围游客的样子,一饮而尽后将土碗摔进特制的池子里。“啪”的碎裂声中,施永报难得地露出了畅快的笑容。
晚餐选择了回民街深处的老字号羊肉馆。炭火铜锅里的清汤羊肉,看似简单却鲜美异常。羊肉切得薄如纸片,在滚汤中一涮即熟,蘸着特制的芝麻酱和辣椒油,令人欲罢不能。
“这刀工…”施永报对厨师切羊肉的技艺惊叹不已。
老板自豪地解释:“我们家的师傅,一片羊肉能切到0.2毫米厚,对着灯能看见光。”
周艳景则注意到,西安的羊肉与内蒙古的烤全羊、北京的涮羊肉形成鲜明对比——西安人更注重羊肉的鲜嫩和原味,体现了西北人朴实豪爽的性格。
饭后甜点是蜂蜜凉糕和镜糕。简单的糯米制品,却因优质的西北蜂蜜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风味独特。周艳景特别记录下这些甜点与当地物产的关系——关中平原的优质小麦、陕北的枣花蜜、甘肃的玫瑰花酱…
夜色渐深,三人登上古城墙散步。十多米高的明代城墙,宽阔得可以并行两辆汽车。站在城墙上俯瞰,古城内灯火通明,钟鼓楼金碧辉煌;城外现代化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古今交融的景象令人感慨万千。
“西安给我的感觉,”周艳景望着这壮丽的夜景写道:“就像一碗优质的biangbiang面——粗犷的外表下是千年的文化积淀,简单的食材中蕴含着丝路交流的精华。这座古老的城市,用最朴实的面食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