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天:北京·皇城根下的滋味
北京南站的人潮中,周艳景深吸一口气,熟悉的北方干燥空气涌入鼻腔。五年了,自从离开杂志社驻京办,她已经很久没以游客身份感受这座城市。
“欢迎来到我的第二故乡,”她转身对两位同伴说,声音里带着复杂的情绪。
来津泽好奇地环顾四周:“周姐,北京和成都比,哪个美食更丰富?”
“就像问长江和黄河哪个更长,”周艳景笑着摇头,“各有各的精彩。”
施永报默默调整着相机,目光扫过站内巨大的“北京欢迎您”标语,显然对这座融合了古老与现代的都市充满期待。
出租车驶过天坛公园,阳光透过古柏洒在祈年殿的蓝瓦金顶上。周艳景摇下车窗,让微风吹拂面庞。北京的空气中飘着烤鸭、芝麻酱和豆汁的混合气息,与成都的麻辣、西安的面香截然不同。
“先去前门大街,”她对司机说,“尝尝全聚德的烤鸭。”
前门大街游人如织,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商铺和谐共存。全聚德古色古香的门脸前已经排起长队,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师傅们正在烤制鸭子,金黄的鸭身在果木火上缓缓旋转。
“要等一个多小时,”周艳景看了看队伍,“不如先去尝尝门框胡同的卤煮?”
来津泽和施永报自然没有异议。三人拐进一条狭窄的胡同,烟火气扑面而来。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前摆着几张矮桌,顾客们端着碗站在路边大快朵颐。
“卤煮火烧,”周艳景解释道,“老北京的传统小吃,用猪下水炖制,味道…很独特。”
施永报看着锅里翻滚的猪肠、肺头和炸豆腐,表情有些复杂。周艳景理解地笑了笑:“可以先要一碗炸豆腐和火烧试试。”
卤煮上桌,浓油赤酱的汤里泡着炸豆腐、火烧和少量猪肠。周艳景示范着加入蒜泥、韭菜花和辣椒油,然后舀起一勺送入口中。豆腐吸饱了醇厚的汤汁,火烧软而不烂,确实别具风味。
来津泽勇敢地尝试了猪肠,惊讶地发现处理得非常干净,没有任何异味,反而有种特殊的香气。施永报则专注于炸豆腐和火烧,对卤汁的复杂味道表示欣赏。
“老北京小吃大多源于平民饮食,”周艳景边吃边解释,“材料普通但做法讲究,体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
回到全聚德时,正好轮到他们的号码。入座后,周艳景熟练地点了一只烤鸭、鸭架汤和几样小菜。
“烤鸭要现片,”她解释道,“鸭皮和鸭肉分开片,皮要酥,肉要嫩。”
师傅推着餐车来到桌前,现场表演片鸭技艺。刀光闪烁间,鸭皮与鸭肉完美分离,整齐地码放在盘中。金黄的鸭皮薄如蝉翼,粉嫩的鸭肉纹理分明。
“先尝尝鸭皮,”周艳景示范着取一片鸭皮蘸白糖,“这是传统吃法。”
鸭皮入口即化,油脂的香气与白糖的甜味形成奇妙组合,丝毫不腻。来津泽和施永报也学着尝试,惊讶于这种看似奇怪却异常和谐的搭配。
接下来的鸭肉用薄饼卷着吃,配以甜面酱、葱丝和黄瓜条。周艳景展示了老北京的正宗卷法——酱料适量,葱丝和黄瓜条要平行排列,卷得紧而不破。
“太棒了!”来津泽咬了一口,鸭肉的鲜美、面酱的甜咸、葱的辛辣和黄瓜的清爽在口中交织,层次丰富。
鸭架汤上桌时,奶白的汤里漂浮着几片白菜和豆腐,看似简单却鲜美异常。周艳景解释这是用烤鸭剩下的骨架熬制,体现了北京人“物尽其用”的饮食哲学。
离开全聚德,三人在前门大街继续探索。爆肚爽脆弹牙,配着麻酱和辣椒油,口感丰富;豌豆黄细腻清凉,带着淡淡的豆香;糖葫芦晶莹剔透,酸甜适口…每种小吃都让来津泽和施永报赞不绝口。
“接下来我们去胡同深处,”周艳景神秘地说,“寻找最地道的京味儿。”
穿过几条曲折的胡同,三人来到一家没有招牌的小院。门口只挂着一个褪色的灯笼,院里摆着几张老式木桌,几位银发老人正喝着豆汁就焦圈。
“这是…豆汁?”施永报闻到那股特殊的气味,不禁后退半步。
周艳景笑了:“北京人的‘液体臭豆腐’,爱的人爱死,恨的人恨死。”
她点了三碗豆汁和几个焦圈。灰绿色的豆汁散发着淡淡的酸馊味,但喝下去却有种意外的醇厚回甘。焦圈金黄酥脆,蘸着豆汁吃,正好中和了酸味。
“怎么样?”周艳景看着两位同伴复杂的表情。
来津泽勉强咽下一口:“需要…适应。”施永报则干脆放下碗,专注拍摄老人们享受豆汁的场景。
周艳景不以为意:“能接受豆汁,才算真正体验了老北京的生活。”
下午的行程是故宫。穿过午门,恢宏的宫殿群展现在眼前,金瓦红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周艳景如数家珍地讲解着各个宫殿的历史,特别关注与宫廷饮食有关的部分。
“御膳房在隆宗门附近,”她指着地图说,“最鼎盛时有几百名厨师,分为荤局、素局、点心局等。”
在珍宝馆,一套精美的金质餐具吸引了施永报的注意。他仔细拍摄着餐具上的纹饰,特别是那些与饮食有关的吉祥图案——蝙蝠(福)、寿桃(寿)、鱼(余)…
“宫廷饮食不仅是味觉享受,”周艳景记录着,“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来津泽对一幅描绘乾隆皇帝千叟宴的画卷特别感兴趣。画中数百位老人围坐宴饮,场面宏大。“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自助餐’,”周艳景笑道。
离开故宫时已近黄昏,三人决定去景山看日落。站在万春亭上,整个紫禁城尽收眼底,金色的屋顶在夕阳下如波浪般起伏,壮观至极。
“北京给我的感觉,”周艳景望着这一幕写道:“就像全聚德的烤鸭——外表华丽庄严,内里却有着平民化的智慧。这座城市将宫廷的精致与胡同的朴实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京味儿’文化。”
第十四天:呼和浩特·草原的馈赠
呼和浩特火车站外,干燥的风中带着奶香和烤肉的香气。周艳景深吸一口气,感受着与北京截然不同的草原气息。
“欢迎来到内蒙古,”她转身对两位同伴说,“今天我们要体验纯粹的草原饮食文化。”
来津泽好奇地环顾四周:“好像和想象中不太一样?城市很现代化。”
“呼和浩特是‘青城’,”周艳景解释,“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既有现代都市的繁华,也保留着草原文化的精髓。”
施永报调整着相机,目光扫过站前广场上卖奶制品和牛肉干的小摊,显然对这座草原之城充满期待。
出租车驶过新华大街,蒙古族风格的建筑与现代高楼和谐共存。周艳景注意到呼和浩特的城市风貌既有北方的粗犷,又不失民族特色——蓝色的穹顶、白色的墙壁、蒙古文的招牌…
“我们先去塞上老街,”她对司机说,“那里有最地道的蒙古族小吃。”
塞上老街游人如织,各种奶香和肉香从店铺中飘出。周艳景带路的那家小店专卖蒙古族传统早餐——奶茶、粿条和手把肉。
“蒙古奶茶是咸的,”她提醒道,“第一次喝可能不习惯。”
铜壶中的奶茶呈浅褐色,加入炒米、奶皮子和少许盐,香气扑鼻。周艳景示范着先吹开表面的油膜,小口啜饮。醇厚的奶香中带着淡淡的咸味和茶香,确实与甜奶茶截然不同。
粿条类似面条,但用莜面制成,拌着羊肉末和野韭菜花,筋道有嚼劲。手把肉则是大块的带骨羊肉,煮熟后直接用手抓着吃,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带着草原羊肉特有的鲜美。
“这羊肉…”来津泽边吃边感叹,“一点膻味都没有。”
周艳景点点头:“草原羊吃的是野韭菜和沙葱,肉质自然鲜美,根本不需要多余调料。”
离开早餐店,三人在老街继续探索。奶豆腐酸甜可口,奶香浓郁;酸奶饼外酥内软,带着淡淡的发酵香气;牛肉干纤维分明,越嚼越香…每种奶制品都让来津泽和施永报大开眼界。
“那边在做什么?”施永报突然指向一个围满人的摊位。
挤进去一看,原来是现场制作蒙古族传统食品——血肠。摊主将新鲜的羊血混合荞麦、羊肉丁和香料,灌入洗净的羊肠中,然后煮熟切片。
“要尝尝吗?”周艳景问,看到两人犹豫的表情,她笑了:“那我先来。”
血肠切片后呈深褐色,蘸着蒜泥醋汁吃,口感绵密,味道浓郁,有种独特的鲜香。来津泽在周艳景的鼓励下尝试了一小片,惊讶于其丰富的层次感。施永报则专注于拍摄制作过程,特别是那双熟练灌制血肠的粗糙大手。
上午的行程是内蒙古博物院。这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详细展示了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特别是与饮食相关的部分。
“看这个元代的青铜火锅,”周艳景指着一个展品,“证明火锅在蒙古族饮食中有悠久历史。”
施永报对一组蒙古包内的炊具特别感兴趣,从铜壶到烤架,记录着游牧民族的烹饪智慧。来津泽则被一幅描绘那达慕大会宴饮场景的壁画吸引,画面中人们围坐共享烤全羊,气氛热烈。
“蒙古族饮食文化,”周艳景记录着,“体现了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和与亲朋共享的精神。”
中午,三人前往一家以“诈马宴”为特色的蒙古餐厅。餐厅装修成豪华蒙古包的样子,中央舞台上有马头琴表演。
“诈马宴是元代宫廷宴席,”周艳景解释,“今天我们体验的是简化版。”
第一道菜是蒙古族待客的最高礼节——烤全羊。服务员推着装饰华丽的餐车,上面是一只烤得金黄的全羊,嘴里还衔着绿色的蔬菜,象征生机勃勃。
“这么一大只…”来津泽瞪大了眼睛。
周艳景笑道:“蒙古族有句谚语:‘待客没有全羊,就像黑夜没有月亮’。”
师傅现场分割全羊,按照传统将不同部位献给不同地位的客人。周艳景作为“领队”,获赠了最珍贵的“羊尾油”,她按照习俗分给两位同伴品尝。
羊皮烤得酥脆,羊肉鲜嫩多汁,带着淡淡的草药香气,蘸着特制的野韭菜花酱,风味独特。即使是平时食量不大的施永报,也忍不住多吃了几块。
接下来的手扒肉、羊血肠、奶豆腐拼盘等传统菜肴,让三人体验了蒙古族饮食的丰富多样。最让来津泽惊喜的是一道“蒙古馅饼”,外皮酥脆,内馅是羊肉和沙葱,鲜美异常。
“沙葱是草原特有的野菜,”周艳景解释,“比普通葱更香更嫩,能中和羊肉的油腻。”
餐后的奶茶加入了炒米和黄油,更加香浓饱腹。伴随着马头琴悠扬的旋律,三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草原,感受着游牧民族的豪迈与热情。
下午,三人前往郊区的草原景区。虽然已经不是原始草原,但起伏的草坡、散落的蒙古包和成群的牛羊,依然让人感受到草原的气息。
“想体验骑马吗?”周艳景问两位同伴。
来津泽跃跃欲试,施永报则摇头拒绝。最终,周艳景和来津泽在牧民的帮助下骑上温顺的蒙古马,缓步绕行一小圈。虽然只是最简单的体验,却已经让来津泽兴奋不已。
“现在我更能理解蒙古族对马的感情了,”他抚摸着马鬃说。
傍晚时分,三人受邀进入一个蒙古包,参与奶食制作。蒙古族大妈示范着将鲜奶发酵、搅拌、分离的过程,制作出黄油、奶豆腐等传统奶制品。
“尝尝这个,”大妈递给每人一碗“嚼口”——刚分离出的奶油,浓稠香甜,带着淡淡的酸味,是城市里绝对尝不到的鲜味。
周艳景尝试着用传统工具搅动奶桶,没几下就手臂发酸。“这活儿真不轻松,”她感叹道,“但正是这样的手工制作,保留了最纯正的草原风味。”
日落时分,三人在草原上散步。夕阳将草场染成金色,远处的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美得如同一幅油画。施永报架好三脚架,捕捉着这壮丽的景色。
晚餐是在蒙古包里的简单火锅。铜锅中煮着羊肉片、野蘑菇和草原特产的各种野菜,汤底只是清水加少许盐,却因食材的优质而鲜美异常。
“最简单的烹饪,”周艳景夹起一片羊肉,“才能体现最本真的味道。”
饭后,三人围坐在篝火旁,欣赏蒙古族歌手的表演。悠扬的长调、激昂的马头琴、欢快的顶碗舞…草原文化的魅力在夜色中愈发迷人。
“呼和浩特给我的感觉,”周艳景在笔记本上写道:“就像一碗醇厚的蒙古奶茶——质朴的外表下是草原千年的智慧结晶。这座城市将游牧民族的豪迈与现代都市的活力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