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崎到熊本的特急列车穿梭在九州腹地,窗外的景色逐渐从海岸线变为起伏的丘陵和远处的火山轮廓。周艳景把额头贴在冰凉的窗玻璃上,看着五月的阳光洒在翠绿的茶园上。
“阿苏山是活火山,”小来指着远处一座山顶冒着轻烟的锥形山峰,“熊本的土壤富含矿物质,种出来的蔬菜和养出来的马都特别鲜美。”
施永报正在检查相机镜头,闻言抬头:“马肉刺身,熊本名物。”
“生吃马肉?”周艳景皱起鼻子,“听起来有点……”
“最初是战争时期的应急食物,”小来解释,“后来发现熊本的马肉脂肪分布均匀,生吃反而能尝到甜味,就发展成了特色料理。”
列车驶入熊本站,站台上立着一只憨态可掬的黑色熊本熊塑像,周围游客争相合影。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长崎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到处都是那只卡通熊的形象。
“熊本熊是日本最成功的城市吉祥物,”小来笑着说,“它甚至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公务员职位。”
他们入住的是一家靠近熊本城的商务酒店。放下行李后,小来迫不及待地带他们去体验“真正的熊本拉面”。
“与博多拉面不同,”走在熊本街头,小来解释,“熊本拉面的汤底除了豚骨外还加鸡骨和蔬菜,味道更复杂。而且必加炸蒜片和黑麻油,香气更浓。”
拉面店“黑亭”位于一条僻静的小巷,门口排着十几人的队伍。排队时,周艳景注意到前面一位老爷爷自带了一小瓶辣椒粉,吃面时小心翼翼地撒在汤面上。
“熊本人比福冈人能吃辣,”小来注意到她的目光,“这家店的特色就是可以选辣度,从一级到十级。”
“十级有多辣?”周艳景来了兴趣。
“据说有个韩国游客挑战成功,获得了终身免费吃的权利。”
轮到他们时,三人选择了不同辣度的拉面以便分享。周艳景勇敢地点了五级,小来三级,施永报则出人意料地选了七级。
“你能吃辣?”周艳景惊讶地问。
施永报推了推眼镜:“湖南人。”
这个简短的回答解释了太多事情——周艳景一直好奇他那种近乎固执的专注从何而来。
拉面上桌时,黑色的麻油在汤面上形成美丽的大理石花纹,炸蒜片的香气扑面而来。周艳景先尝了一口原味——汤底确实比博多拉面更丰富,除了猪骨的浓郁外,还有蔬菜的甜味和鸡骨的清香。然后她小心地尝了五级辣度的版本,立刻感到一股暖流从喉咙蔓延到胃里,却不至于难受。
“这个辣很……干净,”她分析道,“不像四川辣椒那种麻辣,而是纯粹的炽热感。”
施永报面不改色地吃完七级辣度的拉面,甚至把汤都喝光了,只有微微发红的耳根暴露了他的感受。小来则被三级辣度弄得满头大汗,不停地喝水。
“下午去黑川温泉,”小来擦着汗说,“晚上吃马肉料理。那里有家旅馆兼餐厅,马肉都是自家牧场养的。”
从熊本市到阿苏山区的路上,风景越来越原始。巴士在蜿蜒的山路上爬升,两旁是茂密的森林和偶尔出现的牧场。周艳景看到几匹毛色光亮的马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不禁想到它们可能很快就会变成餐桌上的刺身。
“心理障碍?”小来敏锐地察觉她的情绪。
周艳景点点头:“在国内从不吃马肉,更别说生吃了。”
“把它当作一种文化体验,”小来安慰道,“如果实在接受不了,那里也有熟的马肉火锅。”
黑川温泉隐藏在阿苏山北麓的峡谷中,几十家温泉旅馆沿溪流而建,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的气息。他们入住的“山河”是一家传统日式旅馆,所有房间都面向溪流,晚上能听到潺潺水声。
“先泡温泉再吃饭,”老板娘是位和蔼的中年女性,“我们家的露天温泉能看到星星,对缓解疲劳特别有效。”
男女分开的露天温泉确实如老板娘所说——半露天的石砌池子被天然岩石环绕,温泉水呈淡淡的乳白色,散发着硫磺特有的气味。周艳景独自泡在热水中,仰头看着逐渐显现的星空,感到连日来的疲惫一点点消散。
晚餐在旅馆的包间进行,面对溪流的落地窗完全打开,夜风带着草木清香吹进来。第一道前菜就让周艳景屏住了呼吸——薄如蝉翼的马肉刺身被摆成花朵形状,粉红色的肉片上有着精细的大理石花纹,旁边配着蒜泥、姜末和特制酱油。
“这是‘马刺し’,”老板娘介绍,“选用三岁左右的雌马后腿肉,脂肪分布最均匀。请先尝原味,再蘸调料。”
周艳景鼓起勇气夹起一片,对着灯光观察——肉片几乎透明,能看见后面的光影。她闭眼放入口中,预期的腥味并没有出现,反而是一种微甜的、类似顶级牛肉的口感,质地比牛肉更细腻,几乎不需要咀嚼。
“这……这真的是马肉?”她惊讶地问,“完全没有怪味,反而有种淡淡的奶香。”
“好马肉就该这样,”老板娘笑着说,“阿苏山的马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药草,肉质自然纯净。”
施永报专注地拍摄着马肉刺身的摆盘,特别关注那些脂肪形成的雪花纹路。他调整了几次角度,最终选择从侧面拍摄,让窗外的月光成为自然光源。
接下来的马肉火锅更让周艳景惊喜——清汤中涮烫的薄切马肉片卷曲成美丽的形状,蘸着柑橘醋和萝卜泥吃,清爽不腻。还有马肉寿司、马肉天妇罗、甚至马肉香肠,每种做法都展现出马肉不同的风味侧面。
“最特别的是这个,”老板娘端上一小碗深红色的肉,“马心刺身,口感最弹牙。”
这次周艳景毫不犹豫地尝了,确实如老板娘所说,质地紧实有嚼劲,味道比普通马肉更浓郁。她注意到施永报也每样都尝试了,虽然表情依旧严肃,但眼中闪烁着难得的好奇光芒。
“我以为你会拒绝,”小来小声说,“毕竟第一次吃马肉。”
周艳景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感受:“美食记者的职业素养——先尝后评。不过……确实比想象中容易接受得多。”
晚餐后,老板娘邀请他们去旅馆后面的私人温泉。“可以穿浴衣去,”她眨眨眼,“我准备了梅酒和小菜。”
这个温泉比公共的更隐蔽,四周被竹篱笆围起,中央是一个天然岩石形成的池子。三人坐在池边,脚浸在热水中,喝着冰镇梅酒,夜风轻拂过发烫的脸颊。
“所以,”周艳景啜饮着梅酒,“施永报是湖南人,小来是福建人,我是四川人——我们三个能吃辣的凑在一起,真是缘分。”
“湖南人不怕辣,”施永报难得接话,“四川人辣不怕,福建人……”
“怕不辣!”小来笑着接完,“不过我算是叛徒,从小就爱吃甜。”
“你父亲是摄影师?”周艳景试探地问,借着酒劲大胆提起温泉前的话题。
施永报沉默了一会,就在周艳景以为他又要关闭话匣子时,他开口了:“商业摄影。要求完美……从不错过最佳光线。”他抬头看着星空,“十三岁起,每天五点起床……练习构图。”
这个零碎的自白让周艳景和小来都安静下来。远处传来溪流的声响,一只萤火虫飘过温泉水面,在黑暗中划出短暂的亮光。
“所以你对食物的执着……”周艳景轻声说。
“像他。但不拍人。”施永报的声音几乎融入了夜色,“食物……不会假装。”
这个意外的坦诚时刻让三人的关系似乎更近了一步。小来举起梅酒杯:“为了不假装的食物,和……偶尔假装坚强的我们。”
杯子在星光下轻轻相碰。远处,阿苏山的轮廓在月光中若隐若现,像一头沉睡的巨兽。
第二天清晨,周艳景被鸟鸣声唤醒。推开窗户,晨雾笼罩着山谷,远处的火山口隐约可见。早餐是传统的日式定食,但加入了当地特色——阿苏高菜拌饭、火山温泉蛋、牧场鲜奶。
“今天回熊本市,”小来查看行程,“下午的飞机去鹿儿岛。临走前可以去熊本城看看,虽然2016年地震损坏严重,但修复工作很有意义。”
熊本城的天守阁依然搭着脚手架,但已经开放了部分区域。周艳景站在广场上,仰望着这座历经沧桑的城堡,石墙上还留着地震造成的裂痕。
“像日本的饮食文化,”她突然说,“经历灾难,但坚持传统,同时不断创新。”
施永报的镜头对准了她仰望的侧脸,背景是残缺却依然雄伟的城楼。那张照片后来成为《味旅》日本专题的扉页,标题是《在废墟与重生之间》。
离开熊本时,周艳景在机场买了一小瓶马肉刺身专用酱油。“纪念我的第一次马肉体验,”她笑着说,“也许回国后可以写篇关于非常规肉类的文章。”
飞机起飞时,她透过窗户最后看了一眼阿苏山的轮廓,火山口冒出的轻烟在蓝天下清晰可见。熊本的味道,她想,是火山与勇气的味道——炽热、原始、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