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3773字 发布时间:2025-07-11

富良野的暴风雪持续了整整一夜。周艳景清晨醒来时,窗外依然白茫茫一片,积雪已经堆到窗户一半的高度。民宿走廊传来老板沉重的脚步声和扫雪的声响。

“看来今天哪儿也去不了了,”小来在餐厅门口迎接她,手里端着热气腾腾的牛奶咖啡,“所有道路都封闭了,连火车都停运。”

施永报已经坐在餐桌前,面前摊着相机部件,正用专用布擦拭镜头上的水汽。他抬头简短地报告:“至少再下十二小时。”

餐厅的落地窗外,雪片像无数白色蝴蝶般疯狂舞动,偶尔一阵强风吹过,将积雪掀起又抛下,形成短暂的白色沙暴。老板的妻子——一位圆脸的温和妇人——正在壁炉前煎蛋,香气混合着柴火的烟味,出奇地令人安心。

“既然出不去,”老板娘用简单的英语说,“不如教你们做北海道传统的‘石狩锅’?用当季的鲑鱼和自家种的蔬菜。”

早餐后,三人穿上民宿提供的防寒装备,跟着老板去仓库取食材。仓库是个半地下的结构,推开厚重的木门,里面竟然比外面暖和许多。

“这是冰窖,”老板指着角落里用稻草覆盖的区域,“冬天储存食物用,能保持零度左右。我们祖先没有冰箱时就这么做。”

掀开稻草,下面整齐摆放着各种蔬菜、奶酪和鱼。老板取出一整条冰冻的鲑鱼、几颗卷心菜、土豆和胡萝卜,还有几个标着日期的陶罐。

“自家味噌,”他骄傲地拍拍罐子,“用北海道大豆和富良野的泉水发酵,最短的也有一年了。”

回到厨房,老板娘已经开始准备高汤——用鲑鱼头、昆布和干香菇熬制。老板则处理鲑鱼,手法娴熟地去鳞、剔骨,将鱼肉切成厚片。

“石狩锅源自石狩川的渔民,”老板一边操作一边解释,“冬天捕到鲑鱼后,直接在河边用味噌煮着吃,后来加入了蔬菜和豆腐。”

周艳景负责切蔬菜,小来学习味噌的调配比例,施永报则记录着每个步骤,偶尔调整角度拍摄。厨房里热气腾腾,窗外风雪呼啸,形成奇妙的对比。

午餐时分,那个黑色的土锅被放在餐桌中央,里面翻滚着乳白色的汤,鲑鱼块、蔬菜和豆腐在味噌汤中沉浮。老板娘撒上一把葱花,香气立刻爆发出来。

“先喝汤,”老板示范着,“然后吃鱼肉,最后蔬菜吸收了所有精华。”

第一口汤就让周艳景睁大了眼睛——味噌的咸鲜中带着深邃的甜味,鲑鱼的油脂完美融合其中,温暖直达胃底。鱼肉紧实却不柴,蔬菜炖得软烂,吸饱了鱼和味噌的精华。

“这味噌...和超市买的完全不一样,”她惊叹道,“有种...时间的味道。”

“发酵了一年半,”老板娘笑着解释,“就像照顾婴儿,每天要看温度湿度,偶尔还要‘唱歌’给它听——震动能帮助发酵。”

施永报难得地添了第二碗,小来更是连汤都喝光了。正当三人享受着饭后茶点时,门铃突然响起——这在暴风雪天显得极不寻常。

老板开门后,一位裹着厚重防寒服的老人踉跄着进来,胡子和眉毛上挂满冰碴。“佐藤家的老太太摔伤了腿,”他喘着气说,“医生过不去,你们有没有绷带和药?”

老板娘立刻去拿医药箱,小来主动请缨:“我有些急救知识,可以帮忙。”周艳景和施永报对视一眼,也站了起来。

四人穿戴整齐,跟着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齐膝深的雪中前行。能见度不到五米,全靠老人认路。大约二十分钟后,一座被雪半掩的小木屋出现在视野中。

屋内昏暗温暖,一位白发老妇人躺在榻榻米上,右腿不自然地弯曲着。她看到来人,挣扎着要起身,被小来轻轻按住。

“别动,让我看看,”小来用日语说,小心地检查伤处,“可能是骨折,需要固定。”

周艳景帮忙递绷带和木板,施永报则默默烧水、整理被褥。老妇人——佐藤奶奶——虽然疼痛,却一直保持着微笑,时不时还开玩笑。

“都怪我想去挖埋在雪下的萝卜,”她对周艳景说,“八十多岁了还不服老。”

固定好伤腿后,暴风雪依然肆虐。老人提议留宿,但佐藤奶奶坚持要给他们做晚饭作为感谢。“只是腿坏了,手还能动,”她倔强地说,“而且你们得尝尝我的‘雪室味噌’,发酵了三年。”

厨房里,佐藤奶奶坐在矮凳上指挥周艳景和小来操作。“柜子最下面那罐,”她指着角落,“对,贴着红纸的那个。”

打开陶罐的瞬间,一种复杂深邃的香气扑面而来——不像普通味噌的咸鲜,而是带着果香和坚果味的醇厚气息,颜色也比常见的更深,近乎咖啡色。

“雪室味噌,”佐藤奶奶骄傲地解释,“冬天放在雪堆里发酵,夏天移到地窖。温差变化让味道更复杂。”

晚餐是简单的味噌火锅,但食材全来自佐藤家的储备——冻豆腐、干菜、夏天采摘后冻起来的山野菜,还有一小块珍贵的熏鹿肉。佐藤奶奶的特制味噌是绝对主角,一小勺就能让整锅汤充满层次感。

“这是我吃过最棒的味噌,”周艳景由衷赞叹,“像...像在品尝富良野的四季。”

佐藤奶奶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味噌就像人生,需要时间和逆境才能变得丰富。普通味噌发酵几个月就能吃,但最好的,要经历至少三个冬天。”

饭后,暴风雪稍缓,但天色已晚,三人决定留宿。佐藤爷爷拿出珍藏的梅酒,大家围坐在被炉旁聊天。老奶奶谈起战后的艰难岁月,如何靠野菜和智慧养活一家人。

“那时候没有冰箱,”她回忆道,“我们挖深坑,冬天存雪,夏天就能当天然冷藏室用。现在的人有了电器,反而忘了这些老法子。”

施永报突然举起相机,对准佐藤奶奶布满皱纹却明亮的侧脸。老人正在揉制明天早餐要吃的面团,从窗户透进来的雪光为她镀上一层银边。咔嚓一声,这张后来获得国际摄影奖的照片就此诞生。

“你拍人像?”周艳景小声问,惊讶于施永报打破了自己“只拍食物”的原则。

施永报检查着屏幕,罕见地露出满意的表情:“食物...离不开人。”

第二天清晨,暴风雪停了,阳光照在雪原上,刺得人睁不开眼。医生终于赶到,确认佐藤奶奶需要去医院治疗。临别前,老人执意要送三人一罐雪室味噌。

“记得,”她把罐子交给周艳景,“最好的味道需要时间,也需要分享。”

回民宿的路上,三人都沉默不语,各自沉浸在昨日的经历中。周艳景的笔记本上多了一段话:“在富良野的暴风雪中,我学到了美食报道的真正意义——不是追逐米其林星星,而是记录食物背后的人与故事。”

 

札幌电视塔的观景台上,周艳景俯瞰着夜幕中的大通公园。十五天的日本美食之旅即将结束,明天他们就将各自返回中国。小来和施永报站在她两侧,三人沉默地望着城市的灯火。

“从南到北,从海鲜到山珍,”小来打破沉默,“这次采风够写三期的专题了吧?”

周艳景笑着点头:“至少。从高级怀石到农家味噌,日本料理的多样性远超我的想象。”

施永报突然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礼物。给你们的。”

周艳景和小来惊讶地对视——施永报会准备礼物?盒子里是两枚精致的银质书签,上面刻着每个人名字的汉字和一小段日文。

“‘一期一会’,”小来辨认着刻字,“茶道用语,意思是每一次相遇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也有东西给你们,”周艳景从包里掏出两个小布袋,“四川青花椒和火锅底料。保证比日本的麻辣料理够味。”

小来则拿出两个手工制作的漆器小盒:“福州鱼丸,真空包装的。煮汤时放两颗,就是家乡的味道。”

三人在观景台的玻璃窗前交换礼物,下方的札幌霓虹闪烁,像一片光的海洋。这十五天里,他们从工作伙伴变成了朋友,共同经历了迷路、暴雪、食物中毒(小来对生海胆过敏)和各种意外惊喜。

“最难忘的是什么?”小来问道,手指无意识地摸着左耳的银耳钉。

周艳景思考了一会:“浅草的炸肉饼、湘南的海鲜丼、神户牛肉、屋久岛的蘑菇...但最特别的,是佐藤奶奶的雪室味噌。那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味道,和她的故事。”

“照片,”施永报简短地说,“佐藤奶奶的。第一次...拍人像。”

小来望着远处的夜景:“对我来说,是重新认识了日本。我在这里长大,却通过你们的眼睛看到了以前忽略的东西。”

他顿了顿,终于谈起那个一直回避的话题:“这耳钉是我奶奶留给我的。她总说,食物能治愈乡愁。我在东京最想家的时候,就去吃她教美玲做的福州鱼丸汤。”他笑了笑,“所以我才做了美食向导,想帮别人找到那种慰藉。”

周艳景想起小来在长崎与美玲的重逢,以及他当时的复杂表情。现在她明白了那背后的故事。

“下次,”她突然说,“该我带你们去中国了。四川的火锅、湖南的辣椒、福建的海鲜...我们的美食故事才刚开始。”

施永报点点头,难得地主动举杯:“一期一会。”

三个杯子在札幌的夜空下轻轻相碰。电视塔的灯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在玻璃上,与远处的城市光影重叠在一起。十五天的旅程,数千公里的跋涉,无数令人难忘的味道——所有这些,最终都凝聚在这一刻的静默与理解中。

第二天清晨,三人各自前往不同的航站楼——周艳景回成都,施永报去北京,小来则留在东京。告别时没有太多感伤,因为他们知道,这绝不是最后一次合作。

“记得煮鱼丸汤时要先解冻,”小来叮嘱道,给了每人一个拥抱,“水开了再下丸子。”

“火锅底料炒一下更香,”周艳景拍拍两人的肩,“等你们来四川。”

施永报只是点点头,分别递给两人一张存储卡:“所有照片。备份。”

机场广播响起,分别的时刻到了。周艳景最后看了一眼两位伙伴,转身走向安检口。她的背包里装着笔记本、味噌样本和无数记忆,心中则充满了新的故事和即将展开的可能性。

飞机起飞时,她透过窗户看着越来越小的北海道,想起佐藤奶奶的话——最好的味道需要时间,也需要分享。这次日本之行,她收获的远不止一篇专题报道,而是关于食物、人情与友谊的更深理解。

当飞机穿过云层,进入平稳的巡航高度时,周艳景打开笔记本,开始写下这次旅程的最后一篇记录:“在日本的十六天,我们追寻的不仅是味道,还有味道背后的故事与人情。而最好的美食,永远与记忆和情感相连...”

窗外,阳光照耀在无边的云海上,明亮得让人睁不开眼,就像这次旅程留给她的感受——温暖、耀眼、难以忘怀。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