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4205字 发布时间:2025-07-11

第一天:纽约·霓虹灯下的热狗摊

肯尼迪机场的入境大厅里,周艳景揉了揉酸痛的脖子,十五个小时的飞行让她的肩膀僵硬得像块石头。她回头看了眼推着行李车的施永报,对方正打着哈欠,相机却已经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开机的状态。

“老施,你这相机是长在身上了吧?”周艳景打趣道。

施永报懒洋洋地抬了抬眼皮:“职业病,改不了。刚才在飞机上看到云层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光线拍延时肯定绝了。”

来津泽从人群中挤过来,手里举着三杯咖啡:“纽约人民的第一份礼物——街角那家店的招牌美式,据说老板是布鲁克林最早的意大利移民后代。”

周艳景接过咖啡抿了一口,苦涩中带着微微的焦糖香:“比东京的咖啡味道重多了。”

“这才叫美利坚风味。”来津泽眨眨眼,“民宿我已经订好了,曼哈顿中城,离时代广场就两个街区。今晚我们可以先拍霓虹灯下的热狗摊,我联系了一位第三代意大利裔的热狗店主。”

出租车驶过皇后区大桥时,夕阳正将曼哈顿的玻璃幕墙染成金色。施永报把相机伸出窗外,连续按下快门。

“小心点!”周艳景拽住他的衣角,“相机掉下去我们这趟就白来了。”

“放心,我手稳得很。”施永报调整着光圈,“你看那边,典型的纽约天际线,钢铁森林里藏着无数美食故事。”

民宿比想象中宽敞,三间卧室围绕着一个开放式厨房。周艳景把行李扔在沙发上,拉开窗帘,时代广场的霓虹灯光立刻涌了进来。

“哇哦,”她吹了声口哨,“这夜景够劲儿。”

来津泽已经打开了笔记本电脑:“我查了资料,纽约热狗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最初是德国移民带来的法兰克福香肠,后来意大利移民改良了配料……”

“停停停,”周艳景摆手,“资料留着写稿用,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实地感受。老施,设备准备好了吗?”

施永报比了个OK的手势,正在检查闪光灯。

时代广场的人潮比周艳景想象的还要汹涌。她紧跟着来津泽,生怕在五光十色的人群中走散。施永报则像条鱼一样灵活地穿梭,时不时举起相机捕捉街头艺人的表演或是游客惊叹的表情。

“就是那里!”来津泽指向一个红色遮阳篷下的热狗摊,“乔伊的热狗,第三代经营。”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壮硕男子,正麻利地翻动着烤架上的热狗肠。看到来津泽,他露出灿烂的笑容,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打招呼。

“安东尼奥叔叔,这是我的同事们,来自中国的美食记者。”来津泽介绍道。

“啊!中国!”安东尼奥热情地握住周艳景的手,“我爷爷那辈从那不勒斯来美国时,第一站就是唐人街旁边的意大利区。你们想尝尝真正的纽约热狗吗?”

周艳景注意到他动作熟练地在热狗面包上划开一道口子,塞入刚烤好的香肠,然后依次加入自制的辣椒酱、洋葱碎和酸菜。

“这个配方是我爷爷1932年创立的,”安东尼奥自豪地说,“当时他只会做意大利面,但发现美国人更爱热狗,就把家乡的辣椒酱配方用在了热狗上。”

施永报从不同角度拍摄着热狗的制作过程,特别聚焦安东尼奥布满老茧的双手。

“能说说您家族的故事吗?”周艳景打开录音笔,“从意大利到美国,再到这个热狗摊。”

安东尼奥的眼睛亮了起来:“我爷爷1921年坐船来美国时,口袋里只有5美元和一张老乡的地址……”

霓虹灯下,热狗摊前排起了长队。周艳景咬了一口热狗,辣椒酱的辛辣与酸菜的清爽在口中爆开,她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这个简单的食物能成为纽约的象征——它是无数移民故事的载体,是梦想与现实的奇妙融合。

第二天:布鲁克林的贝果与披萨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照进房间时,周艳景正梦见家乡的火锅。手机铃声把她拉回现实,来电显示是来津泽。

“艳景,快起床!我找到一家超棒的犹太面包店,他们的贝果每天七点前就卖光!”

周艳景看了眼时间——六点二十。她呻吟一声,但还是迅速爬起来洗漱。十五分钟后,三人站在布鲁克林一条安静的小街上,排队的人群已经延伸到拐角。

“这什么情况?”周艳景揉着惺忪的睡眼。

“布鲁克林最好的贝果,”来津泽兴奋地说,“店主是波兰犹太移民的后代,用传统方法手工制作,每天限量供应。”

施永报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悄悄拍摄着排队的人群和面包店的复古招牌。店门上方用希伯来文和英文写着“莱文贝果——始于1947年”。

排到他们时,柜台后站着一位银发老太太,锐利的目光透过圆框眼镜打量着他们。

“三个外地人,”她用浓重的纽约口音说,“要什么口味?”

“请给我们原味、蒜香和蓝莓的各一个,”来津泽说,“再加三杯黑咖啡。”

老太太转身从架子上取下金黄酥脆的贝果,动作精准得像在执行某种神圣仪式。周艳景注意到她手腕上数字纹身的边缘已经模糊——那是集中营的编号。

“您经营这家店多久了?”周艳景轻声问道。

“自从我丈夫去世,三十七年了。”老太太把贝果装进纸袋,“他是在奥斯维辛学会做面包的,说那是唯一让他感觉还活着的事情。”

店里突然安静下来。施永报的相机轻轻咔嗒一声,记录下老太太平静而坚毅的侧脸。

“尝尝吧,”老太太递过纸袋,“这是活下来的味道。”

他们坐在小店角落的木椅上,周艳景小心地咬了一口原味贝果。外皮酥脆,内里却异常绵密有嚼劲,带着麦芽的微甜和碱水的独特风味。这简单的食物突然有了沉甸甸的重量。

“我想写写她的故事,”周艳景低声说,“不只是美食,还有背后的历史。”

来津泽点点头:“纽约就是这样,每一口食物都可能藏着一段移民史。”

离开贝果店后,他们漫步在布鲁克林的街道上。施永报突然停下脚步,指向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看那个招牌!”

“Di Fara披萨,”来津泽念出店名,“天啊,这是纽约最传奇的披萨店之一,店主多米尼克从1965年就开始每天手工制作披萨!”

店内空间狭小,墙上贴满了名人合影和泛黄的报纸剪报。一位白发老人正在中央的工作台前揉面团,动作缓慢却精准。

“那就是多米尼克本人,”来津泽敬畏地说,“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仍然每天亲自做披萨。”

他们点了经典的玛格丽特披萨。多米尼克用布满老年斑的手将面团抛向空中,旋转成一个完美的圆形,然后涂上自制的番茄酱,撒上新鲜的马苏里拉奶酪和罗勒叶。

“秘密在于面团发酵时间和烤箱温度,”多米尼克用浓重的意大利口音说,“我用了五十年才掌握得恰到好处。”

当披萨出炉时,奶酪还在冒着气泡。施永报迅速调整相机设置,拍下拉丝的瞬间。周艳景用叉子卷起一角,奶酪丝拉得老长。

“这味道……”她闭上眼睛,“番茄的酸甜、奶酪的醇厚、面团的麦香完美平衡。”

“就像意大利的太阳照在纽约的街头。”施永报难得地诗意了一把,同时不忘从各个角度拍摄这道美食。

下午,他们来到布鲁克林大桥下的河滨公园。周艳景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整理采访笔记。

“今天的两家店,”她思考着说,“都承载着移民的记忆和坚持。贝果是幸存者的见证,披萨是传统的延续。”

来津泽点头:“这正是美国美食的独特之处——它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

施永报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我想用老太太的手和多米尼克的手做对比,都是岁月和技艺的痕迹。”

夕阳西下,曼哈顿的天际线渐渐亮起灯光。周艳景咬下最后一口贝果,决定明天的采访要更深入地挖掘这些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

第三天:波士顿的蛤蜊浓汤

开往波士顿的大巴上,周艳景翻看着昨晚写的初稿。施永报瘫在座位上,闭目养神,相机却仍挂在胸前,像战士不肯放下武器。

“老施,你昨晚修图到几点?”周艳景问道。

施永报眼睛都没睁:“三点半。安东尼奥那张肖像必须调出霓虹灯和人造光的对比效果。”

来津泽从前排转过身:“等会儿到了波士顿,我们先去昆西市场尝尝蛤蜊浓汤,然后去哈佛附近采访几家创新快餐车。”

“创新快餐?”周艳景挑眉,“美国大学生都吃什么?汉堡披萨升级版?”

“比那有趣多了,”来津泽神秘地笑笑,“比如韩式炸鸡塔可、泰式风味汉堡,还有越南法棍三明治。”

大巴驶过新英格兰地区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宁静的小镇。施永报突然坐直身子,把镜头对准窗外一闪而过的白色教堂尖顶。

“典型的美国乡村风景,”他按下快门,“和纽约完全是两个世界。”

昆西市场热闹非凡,各种美食摊位排列在古老的砖砌建筑内。来津泽带着他们直奔一家挂着“波士顿最佳蛤蜊浓汤”招牌的小店。

“这家店开了六十多年,”来津泽介绍道,“用的是每天新鲜捕捞的蛤蜊。”

周艳景点了一碗招牌浓汤。乳白色的汤汁盛在挖空的酸面包碗里,上面撒着碎培根和香葱。她舀了一勺,浓郁的奶香中带着海鲜的鲜美,蛤蜊肉饱满多汁。

“这口感太棒了,”她赞叹道,“奶油的丰腴和蛤蜊的鲜甜完美结合。”

施永报从俯拍、侧拍、特写各个角度记录这道经典美食,特别关注面包碗边缘被汤汁浸湿的质感。

“你们知道吗?”店主是个满脸雀斑的年轻人,“这配方其实源自英国,但新英格兰人加入了本地食材,比如我们特有的牛奶和蛤蜊。”

“家族生意?”周艳景问道。

“第四代了,”年轻人骄傲地说,“我曾祖父是爱尔兰移民,开始在码头给渔民做简单的炖菜,后来发展成这家店。”

哈佛广场充满学术气息,学生们匆匆走过古老的砖砌建筑。几辆装饰鲜艳的快餐车停在广场边缘,排队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

来津泽带他们来到一辆画着韩国国旗和墨西哥辣椒的餐车前:“金氏塔可,韩裔老板的创意料理。”

老板是个三十出头的亚裔男子,正麻利地将韩式炸鸡、泡菜和特制辣酱塞入玉米饼中。

“哈佛商学院毕业,”他自我介绍道,“但我更喜欢做食物。这是我想出的融合料理——韩国风味,墨西哥形式。”

周艳景尝了一口,炸鸡的酥脆、泡菜的酸辣和玉米饼的谷物香在口中形成奇妙的和谐。

“为什么选择做快餐车?”她问道。

“自由,”老板简单地说,“我父母在韩国城开了三十年餐馆,每天工作十六小时。我想要不同的生活。”

另一家餐车卖的是“泰式风味汉堡”,老板娘是泰国移民第二代,将传统的泰式香料加入美式汉堡。

“我父母刚来时在中餐馆打工,”她一边翻动汉堡肉饼一边说,“后来攒钱开了自己的小店。我上大学后想尝试把家乡味道和美国经典结合起来。”

周艳景注意到她手腕上有个小小的纹身——“平衡”。

“什么意思?”她指着纹身问道。

老板娘笑了:“两种文化的平衡。就像我的汉堡,既有美式的豪放,又有泰式的精致。”

施永报捕捉到她说话时眼中闪动的光芒,以及餐车前各种族学生和谐排队的画面。

傍晚,他们坐在查尔斯河畔的长椅上。周艳景整理着今天的采访笔记:“从传统蛤蜊汤到融合快餐,美国饮食一直在演变。”

“特别是移民第二代,”来津泽补充道,“他们既尊重传统,又敢于创新。”

施永报翻看着今天的照片:“我最喜欢那张韩式塔可餐车前各种族学生排队的画面,简直就是美国文化的缩影。”

河对岸,哈佛的古老建筑在夕阳中投下长长的影子。周艳景突然想到什么,打开录音笔补充道:“在波士顿,历史与创新并存,就像那碗装在酸面包碗里的古老浓汤,和那些打破界限的创意快餐……”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