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3170字 发布时间:2025-07-11

第十天:芝加哥的深盘辩论

芝加哥联合车站的穹顶大厅里,周艳景仰头望着那些金碧辉煌的马赛克镶嵌画。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洒在大理石地面上,旅客们的脚步声在巨大的空间里回荡。

“这车站比我们上海的还气派,”她小声对施永报说,“像宫殿一样。”

施永报正调整相机参数:“等会儿,这个光线拍人像绝了。艳景,站到那束光下面去。”

来津泽从售票处小跑回来:“火车去明尼阿波利斯要下午四点,我们有充足时间尝深盘披萨。”

芝加哥的街道比纽约更宽阔,风也更大。周艳景不得不按住自己的帽子,以防它被吹到密歇根湖里去。

“风城名不虚传,”她笑着说,“吹得我胃口都更好了。”

来津泽带他们来到一家名为“佩佩”的披萨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芝加哥深盘披萨的创始店之一,”他介绍,“创始人当初是为了给钢铁工人提供一顿扎实的午餐。”

店内墙上挂满了名人合影和媒体报导。他们被安排在靠近厨房的位置,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厨师们制作披萨的过程——与纽约抛饼式的潇洒不同,这里的动作更近似于做馅饼,小心翼翼地将厚厚的面团压进深铁盘中。

“这厚度……”周艳景瞪大眼睛,“确定不是馅饼吗?”

服务员过来点单时,来津泽熟练地点了一个“经典芝加哥式”加辣香肠,以及一个“菠菜奶油”口味。

“深盘披萨要用叉子吃,”他提醒道,“而且第一口小心烫。”

当披萨端上来时,周艳景终于理解了“深盘”的含义——边缘高耸如小城墙,中央是足有两英寸厚的馅料层,奶酪和番茄酱在高温下冒着气泡。表面撒的辣香肠片红得诱人,散发出浓郁的香料气味。

“这哪是披萨,分明是座芝士火山,”施永报已经举起相机,“看那熔岩般的奶酪。”

周艳景用叉子小心地挖了一角,拉出的奶酪丝足有半米长。第一口下去,酥脆的外皮、浓郁的奶酪和酸甜的番茄酱在口中形成丰富的层次,辣香肠的后劲慢慢浮现,让她额头微微冒汗。

“好吃是好吃,”她呼着气说,“但跟纽约披萨完全是两种东西。”

“这就是美国有趣的地方,”来津泽边吃边解释,“意大利移民到了不同城市,根据当地食材和口味发展出完全不同的变种。纽约披萨保持薄脆,芝加哥则走向了丰盛厚重。”

施永报从不同角度拍摄这道特色美食,特别关注切面展示的丰富层次。“我有个想法,”他突然说,“千禧公园那个云门雕塑,如果能拍到披萨在球面倒影中……”

饭后,他们真的带着一块披萨去了千禧公园。施永报花了半小时寻找完美角度,终于拍下深盘披萨与扭曲变形的城市天际线在云门中交融的画面。

“概念性美食摄影,”他满意地查看成果,“食物与环境的关系。”

周艳景坐在公园长椅上,看着来往的游客和街头艺人。一个拉小提琴的女孩正在演奏《月亮代表我的心》,熟悉的旋律让她突然有些想家。

“想什么呢?”来津泽递给她一杯咖啡。

“我在想,食物就像音乐,原版和翻唱可以完全不同,但各有各的美。”她指着小提琴手,“就像这首中国歌,被她拉出了蓝调的感觉。”

来津泽点点头:“文化传播就是这样,每个地方都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就像深盘披萨,意大利人可能不认,但它确实是芝加哥的灵魂食物。”

去火车站的出租车上,周艳景注意到路边一家中餐馆的招牌上写着“湖南风味,德州辣度”,不禁笑出声来。

“又一个文化融合的例子,”她指给同伴看,“不知道湖南人看到会怎么想。”

施永报靠在车窗上:“我妈以前常说,食物离开故乡就会变样,但这不是坏事,就像人搬了新家总要买新家具。”

周艳景想起那晚看到的视频,那位在厨房里笑着的母亲。她悄悄看了施永报一眼,发现他正摸着相机包,眼神柔和。

第十一天:火车上的心灵对话

开往明尼阿波利斯的火车平稳地滑过伊利诺伊州无边的玉米田。金黄的田野在阳光下像一片静止的海洋,偶尔闪过红色的谷仓或银色的储粮罐。

周艳景靠在窗边,看着这单调又壮观的景色。“难怪叫玉米带,”她说,“这得有多少玉米啊。”

来津泽翻开笔记本电脑:“正好趁这段时间整理下笔记。明尼阿波利斯有美国最大的北欧移民社区,我们要尝试一些斯堪的纳维亚风味。”

施永报去餐车买回三杯咖啡和几个甜甜圈。“火车上的咖啡总是特别难喝,”他皱着眉头,“但甜甜圈还不错。”

甜甜圈外皮酥脆,内里柔软,撒着肉桂糖粉。周艳景小口啜饮着确实不怎么样的咖啡,突然问道:“你们这趟旅程印象最深的采访是谁?”

“玛莎,”施永报不假思索地回答,“新奥尔良那个雨夜,她家的厨房,那些故事……那张烛光下她女儿大笑的照片是我这趟拍得最好的。”

“乔,”来津泽说,“缅因州那个老渔夫。他测量龙虾时小心翼翼的样子,还有说起海水变暖时的忧虑……食物背后是整个人生。”

周艳景思考了一会:“莎拉。纳什维尔那个热鸡配方的传人。她告诉我们那个被隐藏的爱情故事……食物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历史。”

他们沉默了一会,各自沉浸在回忆中。火车有节奏的咔嗒声像时间的脚步声。

“你们有没有发现,”周艳景打破沉默,“我们采访的这些人,大多在坚持某种传统,但同时也在适应变化?”

“这就是文化的生命力,”来津泽合上电脑,“完全固守传统会僵化,彻底抛弃传统又会失去根基。最好的状态是在传承中创新。”

施永报突然举起相机,对准窗外一闪而过的某个画面。“完美的谷仓,”他喃喃自语,“红色与金色的对比……”

明尼阿波利斯车站比芝加哥小巧许多,但同样精致。他们入住了一家位于老面粉厂区的酒店,房间窗户正对着密西西比河。

“这城市曾经是世界面粉加工中心,”来津泽拉开窗帘,“现在那些老厂房改成了餐厅和画廊。”

晚餐在一家名为“北欧港”的餐厅,装修简约现代,但壁炉和毛毯又增添了几分传统温馨感。菜单上有许多周艳景从未见过的菜名。

“野生大米烩饭是明尼苏达特产,”来津泽推荐道,“还有奶酪凝乳,算是本地小吃。”

野生大米烩饭上桌时,周艳景被它朴实的外观所惊讶——没有精致的摆盘,就是一碗深褐色的米饭,点缀着一些蘑菇和香草。但第一口下去,她就被那独特的坚果香气和略带嚼劲的口感征服了。

“这米……有种野性的味道,”她试图描述,“像森林和湖泊的气息。”

餐厅老板奥拉夫是个高大的金发男子,听到来津泽说瑞典语时眼睛一亮,亲自过来打招呼。

“野生大米其实是水草种子,”他用带着口音的英语解释,“印第安人采集了几百年,现在也有人工种植的,但风味差很多。”

他拿来一小盘金黄色的方块:“试试奶酪凝乳,我们叫它‘吱吱奶酪’,因为咀嚼时会发出声音。”

周艳景好奇地咬了一口,果然听到轻微的吱吱声,口感既不像一般奶酪那么软,也不像硬奶酪那么脆,而是一种奇特的弹性,奶香浓郁。

“这太有趣了,”她笑道,“口感和声音都是体验的一部分。”

奥拉夫又推荐了一道“瑞典肉丸”,但与周艳景在宜家吃过的版本截然不同——更小更精致,香料也更复杂,配着一种酸甜的越橘酱。

“我祖母的配方,”奥拉夫骄傲地说,“1946年她从哥德堡移民来时,口袋里就装着这个食谱。”

施永报从各个角度拍摄这些北欧风味美食,特别关注野生大米独特的形状和肉丸上晶莹的酱料。

“北欧移民对明尼苏达影响很大,”奥拉夫坐下来和他们聊天,“我们带来了简约的设计理念和季节性饮食观念。这里的农场到餐桌运动比美国其他地方开始得都早。”

饭后,他们沿着密西西比河散步。夜色中的河水静静流淌,对岸的灯光倒映在水面上,像一串散落的珍珠。

“明天飞旧金山,”来津泽查看行程,“渔人码头的海鲜,唐人街的早茶,还有来津泽特制的隐藏美食地图。”

周艳景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从东海岸到中西部,美国比我想象的更加多元。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和故事。”

施永报突然停下脚步,对准河面上的一艘小船按下快门。“长曝光,”他低声解释,“灯光会在水面上画出光轨。”

回到酒店后,周艳景打开笔记本,却一时不知从何写起。芝加哥的深盘辩论,火车上的心灵对话,北欧风味的朴素魅力……这趟旅程正在改变她对“美食报道”的理解。

她最终写下:“在明尼苏达,我尝到了简约的力量。野生大米不需要复杂烹饪,因为它本身就承载着土地的记忆。也许最好的报道也是如此——让故事本身发光,不必过多修饰。”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