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2720字 发布时间:2025-07-11

第二天:埃及卢克索·尼罗河畔的法老早餐

凌晨四点的开罗机场昏暗冷清,周艳景揉着眼睛,感觉自己的大脑还沉浸在香料和陶罐羊肉的梦境里。施永报已经精神抖擞地检查着相机设备,来津泽则拿着三杯浓稠的埃及咖啡走了过来。

“喝了这个,保证你立刻清醒。”来津泽递过咖啡,杯底沉淀着一层厚厚的咖啡渣。

周艳景小心抿了一口,苦涩中带着豆蔻和丁香的味道,像是一记味觉上的耳光,瞬间驱散了睡意。“天,这比闹钟管用多了。”

“卢克索的航班一小时后起飞,”施永报头也不抬地调整着相机参数,“我查过了,日出时间是五点四十六分,我们落地后直接去卡纳克神庙,应该能赶上最佳光线。”

来津泽翻看着笔记本:“今天主要拍摄富尔豆泥(Ful Medames),埃及最古老的早餐。据说考古发现证明,法老时代就有类似的豆类食物。”

飞机在黑暗中爬升,周艳景透过舷窗看着开罗的灯火逐渐变小。她翻开笔记本,借着阅读灯写下:“埃及的饮食记忆远比我们想象的古老。昨天阿里说,有些烹饪方法四千年未曾改变...”

飞机降落在卢克索时,东方的天际刚泛起鱼肚白。三人租了辆车,直奔卡纳克神庙。沿途的尼罗河在晨光中宛如一条金绿色的缎带,河岸边的棕榈树影影绰绰。

“看那边!”施永报突然指着河岸。几个模糊的身影蹲在岸边,面前摆着小火炉。“那应该就是卖富尔豆泥的小贩!”

来津泽让司机停车,三人走向河岸。走近了,周艳景看清那是三个老人,围着一个黑铁锅,锅里咕嘟着棕色的豆泥,散发出朴实温暖的香气。最年长的老人抬起头,布满皱纹的脸在火光中显得格外沧桑。

“萨巴赫尔·海尔(早上好)!”来津泽用阿拉伯语问候,老人露出仅剩的几颗牙齿笑了。

“他们在尼罗河边卖富尔已经四十年了,”来津泽翻译着老人的话,“每天凌晨三点开始煮豆子,用最传统的陶罐和最慢的火候。”

周艳景蹲下来观察那口黑锅。豆子已经被煮得几乎融化,老人用木勺不时搅动,防止粘底。简单的配料——大蒜、柠檬汁、cumin(孜然)和盐——却组合出令人安心的香气。

“可以尝尝吗?”周艳景问道。

老人慷慨地舀了一勺豆泥放在一块扁面包上,又淋了些橄榄油。周艳景接过,温热从掌心传来。第一口下去,绵密的豆泥带着微微的酸味和孜然的温暖,朴实却令人满足,像是回到了某种最本真的状态。

“这味道...”她闭上眼睛,“让我想起大英博物馆里那些古埃及壁画,农民们在收获季节吃类似的食物。”

施永报已经找好角度,拍摄老人布满老茧的手与古老黑锅的特写。“光线还不够理想,我们需要在神庙的背景下拍这道早餐。”

来津泽与老人们交谈几句,然后转身说:“他们愿意跟我们去神庙附近,但得付他们一天的工钱。”

“成交。”施永报毫不犹豫。

二十分钟后,他们在卡纳克神庙的入口处架起了简易“摄影棚”—其实就是一块铺在地上的旧毯子,上面摆着老人的黑锅、木勺和几个粗陶碗。初升的太阳将神庙巨大的石柱染成金色,为画面增添了史诗感。

“太完美了,”施永报趴在地上寻找最佳角度,“这光线,这背景...艳景,你能拿着豆泥碗站在第二根柱子旁边吗?我要一个古今对比的构图。”

周艳景照做了,她穿着现代牛仔裤和T恤,手中却捧着最古老的食物,背后是三千年前的石柱。施永报连按快门,兴奋得像个孩子。

“你们需要许可。”一个冰冷的声音突然插入。穿着制服的管理员皱着眉头走来,“商业拍摄需要提前申请。”

来津泽立刻上前交涉,但管理员态度强硬。施永报悄悄塞了几张埃及镑到管理员手里,对方的表情微妙地变化着。

“他说可以再拍十分钟,”来津泽回来小声说,“但得删掉刚才有神庙全景的照片。”

施永报做了个鬼脸,但还是妥协了。周艳景趁机问管理员:“您知道富尔豆泥和这座神庙有什么历史联系吗?”

没想到这个问题打开了管理员的话匣子。“当然!”他的英语出奇地好,“古埃及人称这种豆子为‘生命之种’,因为它们在尼罗河泛滥后最先发芽,预示着丰收。祭司们会在奥西里斯仪式上食用...”

周艳景迅速记下这些信息,连施永报也停下拍摄倾听。管理员越说越起劲,甚至带他们去了不对外开放的偏厅,指着墙上的浮雕:“看这里,农民们在吃碗里的食物,很可能就是富尔的雏形。”

离开神庙时,太阳已经升高。三人在附近找了家咖啡馆,准备整理早上的收获。周艳景的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关于富尔豆泥的历史笔记。

“没想到一道简单的豆泥早餐有这么深的历史渊源,”她兴奋地说,“从法老时代到现代埃及,尼罗河两岸的人们用同样的方式开始每一天。”

施永报正在检查照片:“我拍到了一些绝佳镜头,特别是那位老人布满皱纹的手和神庙浮雕的对比...等等,这是什么?”他放大一张照片,角落里有个模糊的身影。

来津泽凑过去看:“好像是那个管理员在打电话,表情不太对。”

“希望不会惹麻烦,”施永报皱眉,“不过值得。这些照片绝对能上封面。”

下午,他们拜访了卢克索大学的历史教授阿迪勒·拉希德。教授的办公室堆满了古籍和陶器碎片,墙上挂着古埃及饮食结构的图表。

“富尔豆泥是埃及饮食文化的活化石,”教授推了推眼镜,“考古证据表明,早在第十二王朝就有类似的豆类食物。有趣的是,它的配料随着历史不断演变—希腊人加了橄榄油,阿拉伯人引入了孜然,奥斯曼帝国时期加入了辣椒...”

周艳景认真记录着,不时提出问题。施永报则拍摄着教授收藏的古埃及厨具—石磨、陶罐和青铜刀,它们与现代埃及厨房里的工具惊人地相似。

“食物是最顽固的文化记忆,”教授总结道,“一个民族可以改变语言、宗教甚至外貌,但味蕾的记忆能延续千年。”

离开大学时,夕阳将尼罗河染成金色。三人决定乘帆船(Felucca)返回酒店,享受片刻宁静。

帆船缓缓滑过水面,周艳景脱了鞋,把脚浸在凉爽的河水中。“教授说得对,”她望着两岸的棕榈树和远处隐约可见的神庙轮廓,“今天的早餐和法老时代的人们吃的几乎一样。四千年的历史,就在一碗豆泥里。”

施永报难得地放下相机,仰面躺在甲板上:“我开始理解主编为什么派我们来非洲了。在欧洲,美食讲究创新和精致;而在这里,食物更像是...时间的容器。”

来津泽笑着递给他们每人一瓶本地啤酒:“敬时间容器!明天我们去摩洛哥,那里的塔吉锅据说能追溯到柏柏尔人的游牧时代。”

帆船靠岸时,天已全黑。卢克索的灯火倒映在尼罗河上,如同散落的黄金。周艳景突然想起什么,翻开笔记本补充道:“今天那位卖富尔的老人说,他父亲教他煮豆子时总说‘火候要像尼罗河泛滥一样耐心’...这种比喻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会出现。”

回到酒店,周艳景在电脑前整理今天的采访内容。她给文章起了个暂定标题:《尼罗河畔的早餐:一碗豆泥中的四千年》。窗外,月光洒在古老的河面上,仿佛时间从未流逝。

 

接下来的旅程将带他们前往摩洛哥,探索柏柏尔人的塔吉锅烹饪智慧。在卡萨布兰卡的海边鱼市,周艳景将发现阿拉伯与非洲饮食文化的奇妙融合;施永报则会为拍摄完美的沙丁鱼烧烤而“铤而走险”;而来津泽的阿拉伯语技能将在讨价还价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