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2875字 发布时间:2025-07-11

第十天:南非开普敦·彩虹国度的味觉密码

桌山的身影从云层中缓缓浮现时,周艳景把脸贴在舷窗上,第一次看清这个被称为“世界最美城市”的轮廓——左侧是宝石般的大西洋,右侧是绵延的葡萄园,而城市本身如同调色盘,五彩斑斓的房子从山脚一直铺展到海边。

“看那个!”施永报指着海岸线一处突出的半岛,“那就是好望角吧?欧洲人通往东方的门户。”

“也是奴隶贸易的中转站,”来津泽补充道,手指划过导游书上的地图,“1652年荷兰人在这里建立补给站,带来了马来奴隶、印度劳工...还有欧洲的烹饪技术。”

飞机降落在开普敦国际机场,热浪中夹杂着海盐和某种香料的气息。接机的导游丽莎是个活泼的混血女孩,一头卷发扎成马尾,说话时眼睛闪闪发亮:“直接去马来区(Bo-Kaap)?我知道你们美食记者最想去那儿。”

车子驶过市中心时,周艳景注意到街景的奇异混合——荷兰殖民时期的白色建筑旁边是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穆斯林妇女的传统头巾与朋克青年的莫西干发型擦肩而过。更远处,贫民窟的铁皮屋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与山顶的豪华别墅形成刺眼对比。

“欢迎来到南非,”丽莎顺着她的目光解释,“我们叫它‘彩虹国度’,但彩虹也有明暗条纹。”

马来区的房子像是上帝打翻了颜料桶——明黄、湖蓝、玫红、翠绿...每栋都色彩鲜艳却又和谐共存。狭窄的街道上飘荡着咖喱、茴香和油炸面点的香气。丽莎带他们来到一家招牌褪色的小店“萨米亚的厨房”。

“萨米亚奶奶的咖喱角(Cape Malay curry puff)是全开普敦最好的,”丽莎骄傲地宣布,“她曾祖父是第一批从爪哇来的奴隶。”

店内墙上挂满老照片,最显眼处是一张泛黄的群体照——戴头巾的马来人与穿殖民服饰的白人站在一起,背景模糊的招牌上可见“奴隶拍卖场”字样。柜台后,满头银丝的萨米亚正在灵巧地捏着三角形面点。

“来尝尝真正的开普马来味道,”她招呼三人坐下,口音带着独特的韵律,“我的咖喱角里藏着三百年的历史。”

第一口下去,周艳景就理解为何这家小店如此著名——酥皮轻薄如纸,内馅是微辣的鸡肉混合甜葡萄干和杏仁,还有某种神秘的香料后调。“这味道...像是东方遇到了西方,”她惊叹道,“但又完全是新的东西。”

萨米亚笑着拿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我曾祖母的食谱,从奴隶时代传下来的。”周艳景小心翻阅,发现有些荷兰语注释被狠狠划掉,旁边用马来语写着愤怒的批注。

“看这个,”萨米亚指着被涂改的一页,“原来写着‘主人的特别配方’,我曾祖母改成了‘我们的自由味道’。”她的手指轻抚那些褪色的字迹,“奴隶厨师偷偷修改荷兰主人的食谱,加入自己的香料和记忆...这就是开普马来菜的起源。”

施永报正想拍摄这本珍贵笔记,丽莎却突然压低声音:“小心,外面有情况。”透过橱窗,他们看见几个穿制服的人在街对面盘查摊贩。

“城市管理又来找麻烦了,”萨米亚叹气,“总是针对我们这些有色人种的小店...”

来津泽迅速收起相机,而周艳景本能地合上食谱本。幸运的是,官员们没有进店,但这一刻的紧张气氛足以提醒他们南非表面和谐下的历史伤痕。

下午,丽莎带他们参观了开普敦最古老的葡萄酒庄园Groot Constantia。白色荷兰式建筑周围是整齐的葡萄藤,远处桌山的轮廓如同明信片般完美。品酒室里,穿着得体的侍者介绍着各种获奖葡萄酒,但周艳景注意到所有工作人员都是黑人,而顾客几乎全是白人。

“想看看真实的南非吗?”丽莎突然低声问,指向庄园围墙外隐约可见的铁皮屋群落,“那里住着庄园工人的家属,他们采摘葡萄,却喝不起一瓶最便宜的酒。”

施永报眯起眼睛:“我们能去那边拍摄吗?”

“通常不允许,”丽莎狡黠地笑了,“但我表哥在那里教书。”

一小时后,他们站在了贫民窟的泥路上。与庄园的优雅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生活原始而艰辛——公共水龙头前排着长队,孩子们在垃圾堆旁玩耍。然而,空气中飘荡的炖菜香气却意外地诱人。

“这是‘水布丁’(waterblommetjie bredie),”丽莎的表哥西佩罗介绍道,他是个瘦高的青年教师,“用本地水生植物炖羊肉,奴隶发明的菜。现在却是国宴上的名菜。”

西佩罗的母亲邀请他们品尝这道传奇炖菜。简陋的铁皮屋里,炖锅咕嘟着墨绿色的混合物,散发着月桂叶和柠檬的香气。老妇人用木勺搅动着,讲述这道菜妇人从奴隶的充饥食物变成反抗符号:“种族隔离时期,我们用它做暗号——谁家炖水布丁,就意味着有秘密聚会。”

周艳景尝了一口,植物的微苦与羊肉的丰腴形成奇妙平衡,让她想起中国的莼菜羹,但香料的使用又完全是非洲风格。“这味道...像历史本身,苦涩与甜美交织。”

傍晚返回市区,丽莎带他们去了高档餐厅“鸵鸟俱乐部”。主厨克里斯是个健谈的荷兰裔南非人,正推广他的“新南非料理”——融合欧洲技术与非洲食材。

“尝尝这个,”他端上一盘精致的鸵鸟肉排,配红酒酱和野莓,“荷兰人带来的炖煮技法,法国人的酱料艺术,加上非洲最原始的蛋白质来源。”

鸵鸟肉比周艳景想象的更嫩,带着牛肉的质感却又不失野味,红酒酱的醇厚与野莓的活泼相得益彰。但更吸引她的是摆盘方式——极简的欧式风格,与中午在水布丁老妇人家见到的豪放派形成鲜明对比。

“发现了吗?”克里斯笑着指向墙上不同时期的鸵鸟肉照片,“高级餐厅学欧洲摆盘,家庭餐馆保持非洲风格。我们南非人至今仍在纠结——该用叉子还是手抓?”

饭后,三人在绿市广场的古董市场闲逛。周艳景被一个不起眼的旧书摊吸引,那里堆满了发黄的殖民时期书籍。突然,一本皮面小册子抓住了她的目光——封面上模糊的烫金字写着“厨娘日记,1789 - 1795”。

翻开内页,娟秀的荷兰语字迹间夹杂着马来语注释,记录着各种食谱和日常琐事。最震撼的是最后几页,详细描述了首批马来奴隶如何利用荷兰主人丢弃的食材边角料,结合记忆中的香料组合,创造出全新的融合菜。

“这简直是...”周艳景的手微微发抖,“开普马来菜的诞生证明!”

摊主是个戴眼镜的白人老头,似乎没意识到这本日记的价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周艳景以不到二十美元的价格购得了这件珍贵文物。丽莎看到后差点惊叫出声:“这是罗茜的日记!传说中的奴隶厨娘,开普马来菜的实际创始人!”

回到酒店,三人围着这本意外收获的宝藏研究到深夜。来津泽翻译着荷兰语部分,丽莎解释马来语注释,周艳景则记录下那些跨越三个世纪的味觉创新。

“看这段,”来津泽指着一页,“她写道:‘今天用主人丢掉的羊内脏,加入从家乡偷带的香料,做出了bredie。主人说这是他在殖民地吃过最好的菜,却不知道他的厨娘在反抗。’”

周艳景轻轻抚摸那些发黄的纸页,仿佛能感受到罗茜的愤怒与骄傲。她在笔记本上写道:“在开普敦,每道菜都是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咖喱角的酥皮下藏着奴隶的反抗,水布丁的苦涩中沉淀着隔离时期的团结,鸵鸟肉的血色里映照着身份认同的挣扎...这个所谓的彩虹国度,其色彩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三百年的压迫与反抗中调和不均的结果。”

窗外,桌山的轮廓在月光下如同沉睡的巨人。明天,他们将前往德班的印度裔社区,但今晚,周艳景的梦中全是那个从未谋面的奴隶厨娘罗茜,和她用食物书写的自由宣言。

 

接下来的旅程将沿南非东海岸前往德班。在印度裔社区的喧嚣市场中,周艳景将探寻“面包碗咖喱”(Bunny Chow)如何从矿工廉价午餐逆袭为国民美食;施永报为拍摄印度神庙与祖鲁战舞的奇幻同框,将冒险进入敏感文化区域;来津泽则将在与第三代印度移民的交流中,发现一道咖喱中隐藏的甘地非暴力抗争密码...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