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失落之城的滋味
凌晨四点的库斯科寒气逼人。周艳景把能穿的衣服都裹在了身上,却仍然在旅馆门口等车时不住地跺脚。呼出的白气在头灯的光柱中盘旋上升,与满天繁星相映成趣。
“我查过了,今天日出时间是五点四十八分,”施永报检查着相机电池,“如果一切顺利,我们能在第一缕阳光照到马丘比丘时到达太阳神庙。”
来津泽从街角跑来,手里捧着三个纸杯:“热饮!本地人说是专门给登山客喝的。”
周艳景接过杯子,一股浓烈的草药味扑面而来。她小心地抿了一口,又苦又甜,带着某种树脂的香气。“这是什么?”
“他们说叫‘七根草茶’,”来津泽做了个鬼脸,“据说能给你羊驼般的耐力。”
面包车在漆黑的盘山公路上颠簸前行,窗外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周艳景紧握座位扶手,每次急转弯都让她胃部一阵紧缩。车上的其他游客大多昏昏欲睡,只有几个日本背包客兴奋地小声交谈着。
“看!”司机突然用蹩脚的英语喊道。
周艳景顺着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呼吸为之一窒。晨雾缭绕的山谷对面,雪峰在初升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梦幻的玫瑰金色,如同一幅水墨画活了过来。
“Vilcabamba山脉,”司机骄傲地说,“印加人认为那里是灵魂的归宿。”
火车在乌鲁班巴河谷中穿行时,天色已经大亮。周艳景把脸贴在窗户上,贪婪地记录着每一帧风景:陡峭的梯田上劳作的农夫,湍急河流上摇摇欲坠的吊桥,偶尔闪过的印加遗址残垣...
“热水镇到了,”来津泽站起来取下背包,“接下来要转乘巴士,二十分钟的死亡之路。”
“死亡之路?”施永报挑起眉毛。
“悬崖边上的之字形土路,没有护栏,”来津泽咧嘴一笑,“放心,司机都有山神的保佑。”
周艳景决定不告诉他自己在旅游手册上读到过这条路上发生的事故统计。当巴士在宽度仅容一车的山路上以令人心惊的角度转弯时,她死死抓住前排座椅,闭上眼睛默念各种神灵的名字。
“睁开眼睛,艳景!”施永报突然拽她的袖子,“你会后悔错过这个的。”
周艳景鼓起勇气看向窗外,顿时忘记了恐惧。云雾缭绕的群峰之间,马丘比丘如同一个梦境般悬浮在空中。晨光为古老的石墙镀上金边,梯田和神庙的轮廓在流动的雾气中时隐时现,宛如神迹。
“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她轻声说,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比我想象中还要...不可思议。”
“快看那些梯田,”施永报调整相机焦距,“每一层都种着不同的作物,据说是个巨大的农业实验室。”
入口处,他们的向导玛尔塔——一位娇小但精悍的克丘亚女子——已经等候多时。“欢迎来到马丘比丘,”她的英语带着悦耳的西班牙语腔调,“在克丘亚语中,我们叫它‘老山峰’。”
穿过检票口,沿着一条石板小径向上攀登,周艳景的心跳越来越快,不知是因为海拔还是期待。转过一个弯后,整个古城突然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
“哇哦...”施永报的相机快门声像机关枪一样响起。
周艳景站在原地,感到一种奇怪的时空错位感。六百年前,印加帝国的工匠们是如何将这些巨石精确切割、完美拼接的?那些台阶上曾经走过多少祭司、贵族和普通百姓?而今天,她又何其幸运,能站在这里见证这个奇迹。
“这边走,”玛尔塔招手,“我先带你们去看农业区,那里有印加人种植的原始作物。”
沿着精心维护的石阶下行,周艳景注意到梯田中确实还生长着一些植物。“那是quinua,”玛尔塔指着一丛穗状植物,“藜麦的野生祖先。还有oca、mashua...”她掰着手指列举各种安第斯块茎作物。
“这些作物现在还有人吃吗?”周艳景好奇地问。
“当然!”玛尔塔笑了,“我奶奶还在用这些做传统菜肴。不过...”她的表情变得严肃,“很多年轻人已经不认识这些祖先的食物了。”
穿过农业区,他们来到了城市中心。玛尔塔在一块特殊的石头前停下:“印加历石。看到这些棱角了吗?它们精确对应冬至夏至的日出方向。”
周艳景蹲下来仔细观察那些精确切割的角度。没有现代仪器,印加人是如何掌握如此精确的天文知识的?
“饿了吗?”玛尔塔突然问,“我带了点山上的零食。”
她从背包里取出几个色彩鲜艳的小布袋,分给每人一个。周艳景打开自己的,里面是几种干果和一种看起来像爆米花的食物。
“cancha,”玛尔塔解释,“用特殊玉米做的,印加战士的行军粮。”
周艳景尝了一颗,比火车上吃的更香更脆,带着淡淡的咸味和烟熏气息。“这个味道...像被阳光晒透的玉米田。”
“太阳神庙到了,”玛尔塔宣布,“这是马丘比丘最神圣的地方。”
眼前的建筑由最精细的石工打造,石块严丝合缝到连刀刃都插不进去。最令人惊叹的是那扇朝东的窗户,正好对准冬至日出的方向。
“印加人在这里举行太阳祭,”玛尔塔的声音低沉下来,“用玉米啤酒和精选的羊驼肉供奉太阳神Inti。”
周艳景轻轻触摸石墙,冰凉坚硬的触感让她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她闭上眼睛,几乎能听到祭司们的吟唱,闻到祭品燃烧的香气...
“午餐时间!”玛尔塔欢快的声音把她拉回现实,“山脚下有家餐馆,他们的烤豚鼠很有名。”
下山的小径两旁开满野花,蝴蝶在阳光下翩翩起舞。施永报落在后面,不断停下来拍摄各种角度的古城全景。
“你知道吗?”来津泽凑近周艳景,“玛尔塔说她奶奶是附近村落的传统医师,会用古法烹饪药膳。如果我们感兴趣...”
“当然感兴趣!”周艳景眼睛一亮,“能安排见面吗?”
来津泽点点头:“她说可以,但得徒步去那个村子,路不太好走。”
餐馆是个竹子搭建的开放式建筑,正对着马丘比丘的壮丽景色。菜单上手绘的羊驼和豚鼠图案让周艳景忍俊不禁。
“我推荐cuy al horno,”老板娘热情地说,“用土炉慢烤的豚鼠,配安第斯香草和本地土豆。”
当那只完整的烤豚鼠被端上桌时,施永报的表情介于震惊和好笑之间。“它...它在瞪着我,”他指着焦黄油亮的豚鼠,“还龇着牙!”
“传统做法就是整只上,”玛尔塔熟练地撕下一条后腿,“这样能锁住肉汁。来,尝尝。”
周艳景鼓起勇气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得像最好的烤乳猪,下面的肉质却出奇地细嫩,带着类似兔肉的清香和香草的复杂风味。
“好吃!”她惊讶地说,“比我想象中嫩多了。”
“秘密在于腌制,”老板娘自豪地说,“我们用chicha de jora——一种玉米啤酒——和本地香草腌制一整晚。”
施永报终于克服心理障碍尝了一口,立刻又撕下一大块肉:“这皮...天啊,这皮太罪恶了。”
配菜是各种颜色的安第斯土豆和一种浓稠的酱料。“这是uatia,”玛尔塔解释,“土豆和当地奶酪一起捣碎,加入rocoto辣椒。”
周艳景把酱料抹在土豆上,味蕾立刻被激活了。奶香、淀粉的甜味和辣椒的火热形成绝妙平衡,让她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
“慢点吃,”来津泽笑道,“还有甜点呢。”
甜点是烤芭蕉配蜂蜜和canela——一种本地肉桂。简单却令人满足的组合,甜而不腻,带着温暖的香料气息。
“这蜂蜜...”周艳景仔细品味着,“有股特别的花香。”
“来自安第斯高地的特殊野花,”老板娘点点头,“一年只能采集一次,非常珍贵。”
饭后,玛尔塔带他们参观了餐馆后院的小菜园,那里种着各种用于烹饪的香草和蔬菜。“这是paico,”她摘下一片羽毛状的叶子让周艳景闻,“帮助消化。这是muña,安第斯薄荷...”
周艳景认真记录每一种植物的名字和用途。这些世代相传的知识比任何图书馆的藏书都珍贵。
“准备好了吗?”玛尔塔突然问,“去我奶奶的村子要走两个小时山路。”
施永报检查了一下相机装备:“为了独家报道,值得。”
离开主路后,小径变得越来越窄,有时几乎被茂密的植被掩盖。周艳景的腿开始发酸,但好奇心驱使她继续前进。偶尔经过的小溪清澈见底,玛尔塔说可以直接饮用。
“看那边!”来津泽突然指向山坡上一片梯田,“还在使用的印加梯田!”
确实,与马丘比丘那些仅供参观的遗迹不同,这里的梯田上种满了各种作物,几位农夫正在劳作。看到玛尔塔,他们热情地用克丘亚语打招呼。
“我叔叔,”玛尔塔介绍道,“他们还在用祖先的方法耕种。”
老农夫从田里挖出几个形状怪异的块茎递给周艳景:“oca,”玛尔塔翻译道,“尝一尝,印加人的‘甜土豆’。”
周艳景擦干净泥土咬了一口,脆生生的口感像萝卜,味道却像胡萝卜和甜菜的结合体,带着淡淡的坚果香。
“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煮熟,”玛尔塔说,“奶奶会用这个做传统炖菜。”
村子由几十栋石头和土坯建造的房子组成,坐落在山腰的一片平台上。鸡和豚鼠在院子里自由活动,几个穿着传统服饰的妇女正在编织色彩鲜艳的布料。
玛尔塔的奶奶是个瘦小的老妇人,脸上的皱纹像干涸河床的裂痕一样深。她站在自家门口,用锐利的目光打量着来访者。
“Abuelita,”玛尔塔恭敬地说,“这些是来学习我们饮食文化的朋友。”
老妇人用克丘亚语说了几句,玛尔塔翻译道:“她说如果你们真心想学,就必须先尝尝真正的印加食物。”
简陋的厨房里,土灶上的陶罐正冒着热气。老奶奶示意周艳景靠近,然后揭开盖子——一股浓郁的香气立刻充满了小房间。罐子里炖着各种块茎、豆类和一小块肉,汤色金黄,飘着香草叶。
“用的是羊驼肉,”玛尔塔解释,“配oca、mashua、豆子和quinoa,用huacatay和paico调味。”
老奶奶盛了一碗递给周艳景。第一口汤下去,她立刻明白了什么叫“大地的味道”。这比餐馆里精心摆盘的食物更原始、更质朴,却有种直达灵魂的力量。每一种食材的味道都清晰可辨,却又和谐地融为一体。
“这是...”她寻找着合适的词,“最真实的安第斯山味道。”
老奶奶似乎听懂了她的意思,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她说了几句话,玛尔塔翻译道:“她说食物不只是填饱肚子的东西,是连接我们与祖先、与大地的纽带。当你吃下这些用古法种植、古法烹饪的食物,你就成为了大地的一部分。”
周艳景感到眼眶湿润。在这个偏远的安第斯山村,一位几乎不会说西班牙语的老妇人,道出了她一直在寻找的美食真谛。
回程的路上,夕阳将马丘比丘的轮廓染成金色。周艳景落在队伍最后,沉浸在今天的见闻中。施永报停下来等她,轻声问:“收获大吗?”
“超乎想象,”她微笑着回答,“你知道吗?我觉得我找到了这次旅行的主题。”
“什么主题?”
“活着的传统,”周艳景望向远处的古城,“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顽强生存的古老智慧。就像玛尔塔的奶奶说的,食物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施永报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举起相机对准她被夕阳染红的脸庞:“这张照片的标题就叫‘顿悟’。”
周艳景笑着躲开镜头,但心里知道他是对的。今天的经历确实让她对美食、对文化传承有了全新的理解。明天他们将前往厄瓜多尔,但马丘比丘和那个山村的味道,将长久地留在她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