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集
书名:沿途周刊 作者:余静雨 本章字数:3954字 发布时间:2025-07-11

第六天:珀斯的印度洋之吻

黎明时分的乌鲁鲁机场笼罩在淡紫色的晨雾中。周艳景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昨晚的沙漠盛宴和部落歌舞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特吉赶来送行,将一个树皮包裹的小盒子塞进她手里。

“祖母给你的额外礼物,”他低声说,“沙漠无花果干和蜜蚁粉,在飞机上吃能防止耳鸣。”

螺旋桨飞机起飞时,周艳景按照指示含了一小块果干。甜腻中带着微微辛辣的味道确实缓解了耳压变化带来的不适。舷窗外,乌鲁鲁在晨光中渐渐缩小,最后变成红色沙漠中的一颗纽扣。

“看那边!”施永报突然指向另一侧的窗户。远处的地平线上,一团尘暴正旋转上升,在阳光下形成金色的龙卷风。

“沙漠在跳舞送别我们,”来津泽打趣道,“或者说在抗议我们带走了特吉祖母的秘方。”

五小时的航程中,周艳景整理着前几天的笔记,不时添补新的发现。当飞机开始下降时,一片蔚蓝得不可思议的海岸线闯入视野——珀斯到了。

与干燥的内陆截然不同,西澳大利亚首府散发着海洋特有的活力。印度洋的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脸庞,道路两旁是高大的棕榈树和开满蓝花的灌木。

“那是蓝花楹,”出租车司机自豪地介绍,“再过两周就会开得更盛,整座城市变成蓝色海洋。我们珀斯人管这叫‘蓝色狂热’。”

酒店就坐落在著名的科特斯洛海滩旁。办理入住时,前台小姐递给他们每人一个贝壳造型的饼干:“欢迎点心,用本地玛格丽特河盐和卡比树坚果做的。”

饼干咸甜适中,带着坚果的香气,周艳景不禁想起特吉的丛林香料。“从沙漠到海洋,”她在笔记本上写道,“澳大利亚的味道版图正在我们眼前展开。”

放下行李后,三人直奔弗里曼特尔市场。这个历史悠久的集市位于珀斯郊外的海港小镇,红砖建筑和铸铁拱门保留着19世纪的殖民风格。

“注意听,”来津泽竖起耳朵,“空气中有三种语言以上的讨价还价声。”

确实,市场里混杂着英语、意大利语、粤语和某种周艳景听不懂的方言。摊位排列如迷宫,从新鲜捕捞的章鱼到手工制作的橄榄油肥皂,应有尽有。

“那边!”施永报像雷达锁定目标般指向一个烟雾缭绕的摊位。铁板上一排排三文鱼排正滋滋作响,表皮金黄酥脆,摊主是个扎着马尾辫的年轻女孩,正熟练地撒上一种紫色粉末。

“烟熏三文鱼配沙漠李粉,”女孩自我介绍叫艾拉,“我们家传了四代的配方。爷爷在玛格丽特河熏鱼,奶奶在内陆采野李子。”

周艳景接过样品,鱼肉外脆内嫩,紫色的粉末带来意想不到的酸甜滋味,完美中和了油脂的腻感。“这组合...太天才了。”

“西澳的精髓,”艾拉骄傲地说,“海洋与内陆的联姻。”她指向摊位后方的一张老照片——黑白影像里,一个戴草帽的男人站在熏制房前,旁边是装满鱼获的推车。“1923年,我曾祖父用意大利移民的熏制技术处理本地三文鱼,开创了西澳特有的风味。”

施永报从各个角度拍摄这个摊位,特别关注那双翻动鱼排的、布满细小烫伤疤痕的手。“真实的美食故事,”他小声说,“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来津泽已经溜达到隔壁的奶酪摊,正与一个戴贝雷帽的法国移民讨论山羊奶酪的熟成时间。周艳景注意到市场里每个摊位都有类似的传承故事——希腊老奶奶的橄榄面包、第二代越南移民的鱼露配方、克罗地亚渔夫家传的海鲜汤...

“珀斯就像个美食万花筒,”她写道,“每转动一个角度,就能发现新的文化折射。”

 

午后,他们沿着弗里曼特尔的海滨散步。印度洋的海水蓝得近乎不真实,白色沙滩上散落着晒太阳的海鸥。一艘古老的渔船正靠岸,水手们忙着卸下当天的渔获。

“看那个!”施永报突然冲向码头边缘。一个皮肤黝黑的老渔夫正在处理一条巨大的银色鱼类,刀法如行云流水,转眼间就将鱼肉片成透明的薄片。

“西班牙鲭鱼,”老渔夫头也不抬地说,“今早才钓上来的。生吃最好,加点柠檬和海盐就行。”他切下几片递给三人。

鱼肉入口即化,带着海洋的鲜甜和一丝坚果般的回味。周艳景从未尝过如此新鲜的生鱼片。“这比任何高档餐厅的刺身都棒。”

“因为还带着活着的能量,”老渔夫神秘地笑笑,“鱼离开水不到六小时,肌肉里的ATP还没完全分解。”他指向远处的海平线,“那边有寒暖流交汇处,形成了特殊的海洋牧场,所以我们的海鲜特别肥美。”

来津泽好奇地问:“您在这片海域捕鱼多久了?”

“四十五年,”老渔夫摘掉帽子,露出被晒得发亮的秃顶,“我父亲从意大利那不勒斯带来捕鱼技术,但这里的鱼群习性完全不同,花了我十年时间才真正了解它们。”他指着海面不同区域,“鲭鱼喜欢冷水区,乌贼在暖流边缘产卵,最好的龙虾藏在那些水下洞穴里...”

周艳景突然想到什么:“您知道哪里有卖真正的‘珀斯海鲜炖’吗?不是给游客的那种。”

老渔夫眯起眼睛打量他们,似乎在评估是否值得分享秘密。最后他撕下一张油纸,草草画了张地图:“去找老皮特的船屋餐厅,告诉他马里奥让你们来的。但只能傍晚去,那时他刚收完当天的渔获。”

他们道谢离开时,老渔夫又喊住他们:“等等!”他从冷藏箱里拿出三个海胆,“尝尝这个,今早刚捞的。”

海胆壳被熟练地剖开,露出金黄色的生殖腺。周艳景用小勺挖了一点,奶油般的质地瞬间在舌尖化开,味道浓郁得像是把整个海洋浓缩在了一勺里。

“这...这简直是海洋的精华。”她惊叹道。

“我们叫它‘印度洋之吻’,”老渔夫咧嘴笑了,“只有珀斯附近海域的特别品种,别处吃不到这个味道。”

施永报拍下海胆特写,金色生殖腺在阳光下像液态黄金般闪耀。“美食摄影的圣杯,”他喃喃道,“天然的光泽胜过任何摆盘。”

 

按照马里奥的地图,他们在日落时分找到了隐藏在小码头尽头的船屋餐厅。那实际上是由三艘旧渔船改造的水上平台,木招牌已经褪色,只隐约能辨认出“皮特的海鲜天堂”字样。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里面是十几张简陋的餐桌,大部分已经坐满。墙上的渔网和浮标装饰中挂着发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几十年来捕获的各种巨型鱼类。

“马里奥的朋友?”一个独臂老人从厨房探出头,围裙上沾满鱼鳞和酱汁,“坐那边角落,正好有刚出锅的炖菜。”

没有菜单,皮特直接端上一个铸铁锅,里面是橙红色的浓稠炖汤,漂浮着各种海鲜块和草本植物。配套的是一篮子蒜香面包,看起来像是刚出炉的。

“真正的‘船夫炖’,”皮特骄傲地宣布,“我的曾祖父1920年发明的配方,用当天没卖完的渔获加上番茄和香料慢炖。现在成了珀斯的传奇,但大部分餐厅做的都是改良版。”

周艳景舀了一勺,汤里至少有五种不同的海鲜——嫩滑的鱼肉、弹牙的虾肉、柔软的章鱼块...但最惊人的是那种深沉的鲜味,层次复杂得让她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里面有秘密 ingredient。”来津泽敏锐地指出。

皮特哈哈大笑:“聪明的舌头!”他压低声音,“是晒干的海藻和某种特殊贝壳熬的高汤,配方只传长子,我儿子都不知道完整版。”他晃了晃空荡荡的右袖,“失去这条手臂时,我以为传统要断了,但学会了用左手继续烹饪。”

施永报从不同角度拍摄这锅传奇炖菜,特别捕捉热气在夕阳中升腾的瞬间。周艳景注意到墙上的一张老照片——年轻的皮特站在渔船上,旁边是一条几乎和小船一样大的金枪鱼。

“1988年,”皮特顺着她的目光解释,“那年鱼群特别多,现在...”他摇摇头,“海洋变了,但我的炖法也跟着调整。真正的厨师应该像水一样适应容器。”

随着夜色渐深,船屋里陆续来了更多客人,大部分是本地渔民和水手。皮特轮流跟每桌客人打招呼,显然这里更像是社区俱乐部而非餐厅。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甚至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瓶,往炖菜里加了几滴自带的液体。

“尝尝现在,”皮特怂恿道,“老乔的私酿柠檬酒,能让海鲜味道提升三个档次。”

确实,那几滴酒像是打开了味蕾的新维度,所有海鲜的鲜味突然变得更加清晰立体。周艳景的笔记本已经记满了对这锅炖菜的描述,但总觉得语言无法完全捕捉那种复杂的体验。

“美食就像音乐,”她最终写道,“可以描述音符和乐器,但无法用文字传达真正的旋律。皮特的炖菜就是一首关于珀斯海洋的交响诗。”

饭后,皮特坚持请他们喝自制的柠檬桃金娘利口酒。这种琥珀色的液体装在回收的果酱瓶里,甜中带苦,后味有隐约的草本香气。

“我祖母的配方,”皮特啜饮着,“用后院树上掉下来的柠檬和附近采的野生桃金娘。每年味道都略有不同,就像每年的渔获都不完全一样。”

微醺中,周艳景注意到厨房角落里堆着几个古老的木箱,上面印着模糊的航运标记。“那些是...”

“啊!”皮特眼睛一亮,“我的宝贝。”他带他们去看那些箱子,“1940年代从爪哇运香料来的集装箱,我父亲废物利用做成储物箱。木头已经吸饱了八十年的香料气息,现在我用它们存放特制调味料,能赋予食物特殊的风味。”

来津泽小心地嗅了嗅其中一个箱子:“丁香、肉豆蔻...还有某种我不认识的香料。”

“那是忘忧果,”皮特神秘地说,“印尼某种稀有植物的果实,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我的箱子里可能存有世界上最后一点真正忘忧果粉。”

离开时,皮特送给他们每人一小包用油纸包着的香料混合物:“船夫炖的基础配方,不含我的秘密成分,但足够你们回家尝试复制了。记住,关键在于火候——要像对待初恋情人一样耐心。”

 

回酒店的路上,他们沿着月光下的海滩散步。印度洋的浪花轻轻拍打着沙滩,远处珀斯市区的灯光如星辰般闪烁。周艳景脱掉鞋子,让冰涼的海水没过脚踝。

“从沙漠到海洋,”她轻声说,“短短一天内我们经历了澳大利亚的两个极端。”

施永报检查着相机里的照片:“今天拍到了不少好素材。那个老渔夫剖鱼的动作,还有皮特独臂搅拌炖锅的镜头...都是真实的力量。”

来津泽突然指向海面:“看!”远处的黑暗中,隐约可见一道道绿色荧光随着浪花闪烁,像是海水本身在发光。

“生物荧光藻类,”周艳景惊叹道,“我在纪录片里见过,但亲眼看到还是第一次。”

他们静静地站在海边,看着大自然上演的光之秀。周艳景想起皮特说的话——真正的厨师应该像水一样适应容器。也许美食探险家也该如此,随着每个新环境调整自己的感官和认知。

钢笔在笔记本上轻轻滑动,她写下今天的结束语:“在珀斯,印度洋不仅用浪花抚摸沙滩,更用海胆的甘甜、炖菜的深厚和渔夫的故事滋养着每个来访者。这里的味道像海水一样,表面简单,深处却藏着无数秘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沿途周刊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