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冰与火的邀约
悉尼港的晨光中,《味旅》杂志社的露台上挤满了人。大洋洲专题刊发的庆功派对正在进行,最新一期杂志被放大成巨幅海报悬挂在墙上——封面是施永报拍摄的乌鲁鲁星空下篝火晚宴,原住民老者布满刺青的手正将一块袋鼠肉递给周艳景。
“这一期打破了我们十年来的销售记录,”丽莎举着香槟杯宣布,“网站点击量是平时的五倍,已经有六家电视台联系要改编成纪录片。”
周艳景被各路记者围着提问,不断重复讲述着旅途中最难忘的瞬间。来津泽则忙着应付各大旅游局的邀约,每个地方都希望成为《味旅》下一个专题的目的地。
施永报的摄影作品被单独陈列在一面墙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组照《食物的手》——乌鲁鲁原住民采集丛林香料的手、罗托鲁瓦卡琳娜祖母研磨“大地之泪”的手、萨摩亚图伊揉搓poi的手、塔斯马尼亚玛丽安修剪苹果树枝的手……
“这些照片有种魔力,”《国家地理》的图片编辑低声对施永报说,“像是能直接触摸到那些人的灵魂。我们想为你办个展。”
派对进行到高潮时,丽莎突然敲响酒杯,示意安静。“朋友们,”她神秘地微笑,“大洋洲的故事讲完了,但《味旅》最优秀的三人组还有新的征程。”
她向助手示意,墙面上的投影突然切换成一段令人屏息的画面——冰川崩塌入海的震撼瞬间,极光在夜空中舞动,雪地车在无垠白色中穿行……
“南北极专题!”丽莎宣布,“《味旅》将派你们探索地球最后的烹饪边疆——因纽特人的传统海豹宴,南极科考站的极限环境料理,冰川水酿造的北极啤酒……”
周艳景、施永报和来津泽面面相觑,既惊讶又兴奋。极地的严寒与他们在太平洋经历的炎热截然相反,但那种探索未知美食文化的渴望却同样强烈。
“下个月出发,”丽莎补充,“在此之前,你们需要极寒装备训练和生存课程。哦,还有……”她眨眨眼,“记得学习如何在零下40度保护相机设备,施永报。”
派对结束后,三人站在悉尼港的栏杆旁,看着渡轮在夕阳中穿梭。周艳景摩挲着凯恩送的“记忆香料”,思绪万千。
“从赤道到极地,”来津泽眺望远方,“这跨度比大洋洲还大。”
施永报调整着相机strap:“我已经在想象因纽特人冰屋里的光线了,那种被雪反射的蓝光……”
周艳景翻开笔记本崭新的一页,写下标题:《冰与火的滋味:极地美食探险笔记》。钢笔在纸面上停留片刻,又补充一行小字:
“每一次探险都是轮回的起点,每一种味道都是未完待续的故事。”
远处的海平面上,最后一缕阳光消失在地平线下,而第一颗星星已经亮起——是南十字星,大洋洲的导航灯,也是他们这段旅程永恒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