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作为关乎人类生存的头等大事,自开天辟地以来,便无人敢有丝毫懈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唯有切实解决温饱问题,人类文明方能稳步前行。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如何保障十四亿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始终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发展与增强,全面小康社会得以建成,吃得好已然成为现实。如今,人们的餐桌愈发丰富多彩,曾经的美味佳肴已走进寻常百姓家,“食在中国” 更是名扬四海、家喻户晓。
其实,当我们关注餐桌上食物的变化时,往往容易忽视美食的加工场所 —— 厨房。我们不仅能从餐桌的变迁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更能从厨房的变化里,感悟到伟大祖国的前程似锦。
作为 20 世纪 70 年代的农村孩子,我有幸亲眼见证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抚今追昔,心中感慨万千。
那时农村的厨房,可用 “陋、暗、热、熏、脏” 五个字概括。在 70、80 年代的农村,居住条件极为艰苦。住宅大多是简陋低矮、昏暗狭小的泥砖瓦房,鲜见青砖、红砖。厨房通常设在正屋一角,随意搭建个小屋,有些甚至仅是搭个篷子,便在里面生火做饭。
那时厨房的设备设施极其简陋。人们自己动手或请人打造一个砖灶,架上铁锅,放一个铝或锑制的煲子,既用于煮饭,又可烧水洗澡。旁边砌一个风炉或放置一个煤炉,用来煮粥、煲汤。主要燃料是田里晒干的稻草、路边采割的野草,以及砍、挖、捡来的木柴。饮用的水多为井水,有的自家打井,有的则需到外面挑水。因此,厨房里少不了一个大瓦缸或砖砌的水池用于储水。此外,还用木头或砖头砌一个简单的橱柜,存放日常用的杯盘碗碟、油盐酱醋等餐具及调料。
那时的厨房,又暗又热。里面通常拉一个小瓦数的灯泡作为主要光源。由于厨房窗户狭小,白天阳光充足时,尚有些亮光。但遇上阴天或傍晚,小小的厨房便被黑暗笼罩。昏黄的灯光,努力为忙碌的主人开辟出一小片朦胧的天地,炉灶里的火焰也不时在这片朦胧中撕开一道缝隙。久而久之,人们练就了一双能适应昏暗光线的眼睛。借着这点亮光,人们紧张而忙碌地为家人准备简单的饭菜。
炉灶里熊熊燃烧的柴草,吐出灼人的火舌,加之白天猛烈阳光照射在低矮狭小的屋顶后透进来的热气,再在厨房小窗口的 “助力” 下,此时的厨房宛如一个大蒸笼。若不是为了让一家人填饱肚子,想必没人有勇气主动走进这座 “火焰山”。
那时的厨房,既熏且脏。砖砌的炉灶是唯一的炊具,因烧的不是柴草就是煤炭,总会产生大量浓烟,而烟囱便是浓烟的主要排放通道。为避免烟熏火燎,每家每户都十分重视炉灶的建造,于是,打炉灶手艺高超的行家成了众人争抢的对象,这门手艺也成了热门行当。然而,即便手艺再高超的工匠,也难免会遇到难题,比如柴草不够干爽、遇到阴雨潮湿天气、炉灶破损或使用不当等。每当这时,浓烟便肆意弥漫整个厨房,让人无法呼吸,眼泪鼻涕不受控制地涌出。
厨房阴暗、潮湿的环境,成了各类 “害人虫” 滋生的温床。老鼠神出鬼没,不是咬穿木橱窗,就是打碎餐具,与人争食,甚至还在食物、餐具上留下粪便尿液;蟑螂成群结队,四处乱爬,肆意妄为;蚊子铺天盖地,毫不客气地给每个人送上 “红包”;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虫子,时不时地捣乱。
总之,那时的厨房绝非令人向往之地,对小孩子而言,更是 “噩梦”。若人能仅靠空气生存,相信没几个人会主动踏入厨房。
进入 21 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厨房也经历了一场全面而彻底的变革。如今,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都乐于走进厨房,一展厨艺,亲手为家人或朋友烹制美食并分享。
此时的厨房,已然窗明几净、设施齐全、环境舒适,与客厅并无太大差别。
现在,厨房成为人们自建房或购房时优先考量的重要部分。不仅要求通风透气、采光良好,还追求空间开阔、布局合理。厨房里配备了现代化的通风照明及餐厨设备。照明灯、自来水、燃气灶、消毒柜、冰箱、排气扇、抽风机等已成为标配,有些甚至还配置了洗碗机、空调、智能烹饪机器人等高端设备。
现在的厨房,四季舒适宜人。过去那种烟熏火燎、挥汗如雨、涕泗横流、呼吸困难的痛苦与折磨,已然成为历史。如今,厨房中的 “四害” 等令人厌恶的东西基本销声匿迹。老鼠再无立足之地,苍蝇没了容身空间,蚊子失去生存环境,蟑螂也无处遁形。
如今的厨房,不再是 “家庭煮妇(夫)” 的噩梦。每到节假日,三五好友或一家人相聚,亲自下厨做几道拿手好菜。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小酌美酒、聊聊家常、谈谈工作、说说理想、倾诉心事,其乐融融。“出得厅堂,入得厨房” 正逐渐成为现代 “好男(女)人” 的标准。
厨房的华丽蜕变,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蒸蒸日上。我们应珍惜当下,努力奋斗,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筑牢 “饭碗”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