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处的副校长钟金军也加入了吐槽的行列,他神色忧虑,忧心忡忡地说道:“当下,我们各部门所面临的问题着实不容小觑,若不及时加以解决,星星之火极有可能演变成燎原之势。
就拿我们政教处来说,处理因家校矛盾引发的投诉事件,可谓是层出不穷、接踵而至,而且每一件都犹如难啃的硬骨头,稍有不慎,便极有可能引发上访投诉。
为了妥善处理这些矛盾纠纷,我殚精竭虑,头发都快掉光了。不仅如此,我还肩负着一个班的教学工作,实在是分身乏术啊!”
钟金军副校长天生自带一副富贵相,民间素有 “十个光头,九个富” 的说法。他这一番自嘲,瞬间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原本沉闷压抑的气氛也随之缓和了许多。
待笑声稍歇,钟金军副校长抬起右手,轻轻捋了捋那几缕稀疏的发丝,神情严肃地说道:“你们此刻还笑得出来,可要是问题依旧得不到解决,到那时,只怕是欲哭无泪啊!
按理说,教师与家长本应是紧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双方站在同一阵线,理应情同鱼水。
然而,如今的状况却仿佛双方成为了针锋相对的敌人,关系变得剑拔弩张、势同水火。
究其根源,主要是部分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方式方法过于严苛,严重缺乏包容心与耐心。
不少教师常常打着为孩子负责的旗号,采用铁腕手段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
只要学生稍有差错,他们便如临大敌,将问题无限放大,小题大做,上纲上线。不仅会把学生批评得颜面扫地、体无完肤,还会立刻打电话向家长投诉,甚至将孩子犯错的责任一股脑儿全部归咎于家长。
不妨给大家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有些班级在放学路队时,仅仅因为个别孩子调皮捣蛋,导致队伍排列不够整齐,被值日生扣了分;
又或者班级值日生偶尔在清洁工作上稍有疏忽,被学校检查人员挑出毛病扣了分,班主任便会大发雷霆,那气势仿佛要将学生生吞活剥一般。
不但会对全班学生进行严厉的教训,还会对那几个所谓的‘肇事学生’毫不留情地进行‘批斗’,几乎将孩子的过往经历都翻个底朝天,让孩子羞愧得无地自容,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
有些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偶尔与同学发生口角或争执,这本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且并非每次都是他们主动挑起事端。
但有些班主任却不分青红皂白,上来便是一顿疾风骤雨般的严厉斥责,还把家长传唤到学校,当着家长的面将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批得体无完肤。
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呢?哪一个孩子不是在不断犯错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然而,部分教师只因担心孩子犯错影响班级的文明评比,进而影响自身的荣誉和奖金,便全然不顾实际情况,秉持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原则,采取‘一刀切’的简单粗暴方式。
他们妄图通过这种雷霆手段,达到杀鸡儆猴、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此树立自己在班级管理中说一不二的权威。
不仅在思想纪律方面管理得如此严酷无情,这些教师在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更是严苛到了极致。
为了片面追求成绩,不少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抛诸脑后,一概采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和方式去衡量每一个学生。
一旦有学生未能达到他们设定的要求,便会大动干戈,要么把学生批评得一文不值,让学生自信心受挫;要么就是罚得学生晕头转向,苦不堪言,甚至还会迁怒于家长,将孩子学业不良的责任全部推诿到家长身上。
他们会指责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业,不积极配合教师督促、指导孩子学习,甚至反复提醒、强调,乃至强迫家长给孩子请家教,否则就宣称孩子会拖全班的后腿。
俗话说得好:‘十个手指有长短,出水荷花有高低。’学生的成绩有高有低、有好有坏,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源于智力因素,有的受学习习惯影响,还有的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
然而,当前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职务(职称)晋升制度,过度强调学业成绩、平均分以及班级排名。
这使得许多老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成绩和排名,不顾一切地对学生进行高强度的‘围追堵截’,导致众多孩子觉得学习压力巨大,苦不堪言,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了厌学心理。
不少孩子甚至对学校产生了恐惧和抵触情绪,连校门都不愿踏入,整天想着退学或者转学。
那些被投诉的家长同样是满腹怨气,他们抱怨道:‘我们并非不配合老师的工作,孩子偶尔犯点小错,这在成长过程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何必要如此如临大敌,仿佛天要塌下来一般?老师的胸怀和爱心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我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暂时不理想,但他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只是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或者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又或者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成绩一时难以提高罢了。
老师又何必把孩子贬得一文不值,彻底否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呢?
再者说,即便孩子成绩不好,也并非就一无是处,老师为何就不能多关注一下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呢?
而且,并非每个人都必须考上大学,难道考不上大学,孩子就注定一事无成,成为无用之人了吗?’
如此这般,家校之间的矛盾便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多。老师觉得家长不配合、不理解、不支持自己的工作,使得教育教学工作难以开展;
家长则认为老师过于吹毛求疵,缺乏爱心和耐心,根本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
双方彼此之间互不理解、互不信任、互不配合,矛盾进一步激化,家校关系变得如同紧绷的弓弦,一触即发。”
随后,每位行政人员都纷纷反映了各自管理范围内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与问题,矛头无一例外都指向了现行的管理制度。
大家心里都明白 “无规矩不成方圆” 的道理,也都认可现行管理制度已经是经过精心优化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宽严结合的原则,可提升和改进的空间确实已经较为有限。
然而,对于如何化解管理制度刚性约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众人皆感到束手无策。
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现实生活中,谁都难以轻易放弃对名利的追求,做到真正视钱财如粪土,把仁义道德奉为至上。
俗话说:“法律不外乎人情。” 许多人都期望在刚性管理中融入一些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元素,以此来缓解当前的紧张局面。
然而,如何恰到好处地做到刚柔并济,精准把握其中的分寸和尺度,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棘手。
大家既担心管理过严会导致局面僵化,一抓就死;又害怕管理过松会引发混乱,一松就乱,实在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其实,对于行政领导们所反映的这些矛盾问题和消极现象,我在平日里与教师们的沟通交流中早已有所耳闻。
为了能够听到教师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诉求,我常常主动放下身段,深入到教师办公室,与他们促膝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不仅如此,我还不时邀请老师到我的办公室,进行开诚布公的个别谈话,营造一个轻松、信任的交流氛围。
此外,我还专门设立了校长热线、校长信箱以及校长接待日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并认真听取老师们的各种真实意见和建议,以最诚恳的态度接受他们的宝贵想法。
同时,我对收集到的意见和反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记录、整理与深入的分析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和精心筹备,对于如何解决现行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我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的方案。
只是鉴于当时的时机尚未成熟,所以暂时按兵不动,等待一个更为合适的契机。
如今,既然行政领导们都一致认为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我觉得此刻便是推出改革方案的最佳时机。
于是,我将全体行政人员召集到会议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方式,绘声绘色地讲解起即将推出的改革方案。
“领导们,你们所反映的问题客观、准确且切中要害,确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地步。
其实,我也一直在深入思考如何在刚性的管理制度框架下,巧妙地融入人性化管理理念,做到既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又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当然,大家都深知,要精准把握这个尺度并非易事。凡事过犹不及,管理制度犹如一张紧密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全盘规划,小心谨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追根溯源,新管理制度实施后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矛盾和负面现象,其核心根源就在于一个‘利’字。
我们都承认,追求名利乃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正是因为对名利的追求,才激发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教师们关注自身的荣誉和经济利益,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每个人都需要依靠工作收入来维持生计,保障家庭的正常运转。
尽管社会赋予了教师这份职业崇高的地位,将其视为神圣、高尚的象征,但教师同样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们也需要面对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
要求教师完全超脱世俗,不食人间烟火,事事大公无私,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说,凡事都应有个度,一旦过度就会走向反面。
如果每位老师都深陷追名逐利的泥沼,变得极端功利,凡事锱铢必较,丝毫不懂谦虚礼让,心中毫无宁静淡泊之意,一门心思只盯着金钱和荣誉,那么无论实施何种管理制度,最终都难免走向失败。
可以说,这种状态已经如同病入膏肓,到了难以挽救的地步。
在教育界,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流的学校靠文化,二流的学校靠制度,三流的学校靠校长。” 若要打造一流的学校,就必须跨越制度这一平台,向着文化的高峰奋力迈进。
或许不少领导会觉得,文化这一概念虚无缥缈、高高在上,宛如空中楼阁,又似镜中花、水中月,看似美好,实则难以落地实施,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文化并非如此。它并非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而是真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犹如空气与阳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身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着作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多年的文明传承,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释家等思想文化,蕴含着诸多关于治国理政、修身齐家的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借鉴与学习。
特别是被尊称为 “万世师表” 的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难以企及的高度。
汉武帝时期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北宋宰相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 的佳话,都充分彰显了经典文化在国家治理与个人修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而现代的红色文化,诸如井冈山文化、延安文化、长征文化、“两弹一星” 文化等,更是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以及炎黄子孙,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与国家富强,坚持不懈地英勇奋战。
革命先烈们之所以能够毅然抛家舍业、舍生忘死,秉持公而无私的精神,无畏地战胜革命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
除了当时环境的逼迫,最为关键的是有一种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如一地激励着他们、鼓舞着他们,让他们立下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壮志豪情。
因此,我认为,在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于全校范围内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竖起思想的旗帜,提升广大师生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真正做到标本兼治的良策。
领导们,不知你们觉得我这个想法是否可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