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北京寻亲
1970年寒假,我去北京寻宗问祖。带了东北土特产,还背了东北大煎饼。大煎饼在我们眼里,是尚好的食品,不易坏,还好吃,走到哪里背到哪里。穿着厚厚的东北棉服,带着满身的大碴子味儿,去祖国首都北京。此时,我与北京只差一张火车票。
母亲一个人在家,我不放心,拜托福珍姐,替我照顾一下她。
我只身一人,也没有告诉弟弟,从家里步行,到延寿,坐公共汽车,到哈尔滨换乘18次特快列车,为的是第二天早上到北京,选的就是这个时间点。
到了哈尔滨火车站,已是下午,几度等待,上去18次特快列车,天, 已是夜幕,一路夜色。
在车上,只觉得列车高速穿梭在丘陵与平原之间。车厢外的物体“嗖嗖嗖”地被甩在后面,夜色朦胧,视线模糊 ,收回目光。
据说,18次列车,哈尔滨始发站,是黑龙江省干部去北京开会坐的车次,有卧铺车厢,车上秩序井然,每一个人都有座位,没有站着的,过道可以自由行走,打热水,上卫生间,没有任何障碍,硬座也极舒服。
因为是夜间 ,人们都保持睡眠状态,我也似睡非睡地保持着闭目养神,安静状态。自然想起,1966年11月去北京大串联时,我们三个人坐车的情景。那次火车上,差点被挤断气了,还好,没被挤散花了,够幸运的了,那一年,我16岁。
四年后的今天,我又坐火车去北京了,两次火车上的环境,简直无法相比较,想着想着,自己禁不住笑了一下。
火车经过一夜的长途疾驰,于第二天早上九点多钟,就来到北京祖国首都。
虽然,是第二次来京,但是,还感觉是第一印象 。第一次来京,在文化大革命,那种特定的环境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来去去朦朦胧胧。
这一次,我独自一人,要慢慢地走,细细地看 ,祖国首都,时间尚早,我要好好欣赏一番。
最美好的感觉,莫过于走下火车,听着广播员那温柔甜蜜的提示,随着人流,缓缓走出火车站的那一瞬间,这意味着我的脚下,踏着的已经是北京的土地,此时此刻,令人激动。
北京火车站,此景甚美!站在北京火车站广场上,首先,感受到的是北京火车站的雄伟壮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的一个客运站。
“北京站”三个大字,是毛主席亲手题写,非常醒目,“京”字的下方,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画像,特别亲切。
顶楼的钟楼,每天早上7—9点,都播放一次嘹亮的东方红乐曲。这正是亿万人民心中的歌。我在心里也跟着唱:东方红,太阳升……
北京火车站是首都的一面镜子 ,当你看到这里的人潮汹涌时,就能感受到祖国首都日益繁荣昌盛。
与家栋兄约好,不劳任何人接我,因为,即便是面对面,也不认得彼此,只要有地址,即可。我愿意闯一下。
随着人流走出火车站,山沟儿里的穷丫头,要与北京来个大碰撞。
按照家栋兄标明的地址,一路走,一路打听,欣赏沿途风光。
70年代的北京,还带着文化大革命的后期色彩,国内的经济条件还比较差,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大路两旁,自行车队伍庞大。
北京人,穿着朴素,他们身上,有着良好的老传统,说话京腔京味儿,张口闭口把“您”放在前面,如果你从他那买个烧饼,就会听到:“您请”“您拿好”“您慢走”,听着特别舒服,是自己被人“尊敬”的那种感觉。
北京人,张口闭口非“您”不称,点头鞠躬随处可见。真不愧是礼仪之邦,首善之地。
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的公路上,车水马龙,两旁的高楼大厦林立,这里建筑古朴,大方,所以被称为“古老的北京”。
这里有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精英政要。
北京是个神圣的地方,这里藏龙卧虎,有着霸王之气。那份博大,宽阔,深邃,可包容一切的胸怀,令人心生敬畏与崇拜。
那沉淀数千年的历史底蕴,是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比拟的。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带着京腔京味,这里的一山一水都环绕着紫气东来。
虽然是冬天,那些被北风打落在地的叶子,一身金黄久久不退 ,傲气与贵气铺面一地。
我发现,路两旁的一种树很特别,观察了一下,东北没见过,经询问一位清洁工,才知道叫“银杏树”,是国树,引起我的注意。
冬日的银杏树,虽然,失去了绿色装点,它却以另一种姿势展现着它独特魅力。银杏树有一定的高度,抬头看它,不仅能感受树木的挺拔与生命力,更让视觉延伸获得心灵上的治愈,树木的枝叶与天空的连接,令人仰视苍穹,专心致志地向上追寻。那种感觉好奇妙。我拾起一片银杏叶,它带着一片光,我满心欢喜。
下此公交,上彼公交,换成几次,来到一个交叉路口,感觉离我找的地方不远了,这里景色宜人。
北京市,街口的路,像一张网,四通八达,大路,胡同,宽路,窄路,伸向四方。路多了,更容易迷失。一时间,向左?向右?不知所往。
该问问路了,问谁呢?正在犹豫,观察着,看见一位女子,穿着长衣,手里还拉着一个孩子,我靠近她:“这位大姐,我——”,她目不斜视地从我身边穿过,理都不理我一下。我把话收回来。
又看到一个中年男人,推着一辆自行车,向我这边过来,我刚向前一步 :“请问这位——”人家亦是同一种目无表情,旁若无人的姿态,抬腿等车,远去了。那边有几个背包罗伞的人,好像也是外地人,正在东张西望 ,想问路的样子。
一时间,问路,找不到人。在我的大山沟儿,人们见面,老远就打招呼,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有求必应,人情味儿特别浓厚 而真挚。
大城市,就不一样,人人都显得华贵,但是,让人感觉冷漠与疏离,也许是人家太过于忙碌。
我站在这里继续观望,抬头看见不远处,有几个人安静地站在那里,我急急忙忙冲过去问路,还没等我张嘴问话,只听“咔嚓”一声,我愣了一下,仔细一看,原来是几个人在拍合照。此时过去,正好闯进了人家的镜头。
一位阿姨操着京腔说:“今天真是晕了菜了,我们好不容易凑到一起合张照,让她给搅和了。 您出门没吃错药吧?”后一句,是骂人的话。
“阿姨,对不起!我只想问问路。”我抱歉地回答。这时,一个穿着非常有气质的漂亮女孩儿走到我身边,用蔑视的目光瞟了一眼,说:“问路,也应该找个时间点吧?卖葱呢?跟个棒槌似的,傻帽儿。”
那个先说说的阿姨又张罗着重新拍一张。我傻傻地站在那里 ,仿佛脚步沉重,像一个做错事的人,等待着惩罚。
领教了北京人骂人的最高境界—不带一个“脏”字,却能把人骂得一塌糊涂,狗屁不是。
“听口音,您是东北人?”“是的,我是黑龙江人。”我打量了一下眼前说话的人:一个身穿灰白色呢服学生模样的男青年。
他看了一下我纸单上要找的地址,就耐心地告诉我说:“往前走,穿过一条胡同,再往前走走,打听一下……”
他带我走过交叉路口,为我指了一下大概方向,我一再解释:“我不是故意的,真得不好意思,对不起啊!”“没关系,没关系。”那青年连连说。
我顺着他指点的方向,穿过一条胡同,这里基本都是平房,一位阿姨站在门口张望,我向前问路,正说着,从前边跑过来一个小姑娘,梳着两条辫子,浓眉大眼,穿着一件半大衣,高高瘦瘦的,十分俊俏。
“您是东北来的郭银珍姐姐吗?”我一听知道我名字的人,那不会是别人,“你是郭金叶儿妹妹?”我们两个人对上“暗号”,彼此认定无误,她接过包儿,笑言:“姐,我哥说,您这几天过来, 要我在门口迎着点您,这几天,我一直在门口转悠着,总算接到您了。”
郭金叶儿,是三叔的女儿,是家栋的妹妹,已经听说三叔家有个妹妹,不知道是如此漂亮的小妹妹,也曾听说,郭家的女孩子,名字里,不是一个挂个“金啊”就是带“银啊的”,意思是郭家的女孩子“金贵”,娘说的时候,我心里“嘀咕”着,金贵个啥啊?我就连“桐”都不是,连“草”都不如。
我随着金叶儿走近一个小院儿,“姐,进来吧,这就是咱家。”她又喊:“妈,我姐来了。”我看三婶站在院子里,急走几步过去:“三婶,您老人家还好吧?我是郭银珍。”三婶一把抓住我的胳膊,“银珍,你是银珍?”“我是银珍,三婶儿。”三婶紧着问:“这么多年,你们跑哪去了?你娘,她还好吗?你弟弟,他还好吗?”
经三婶这么一问,我又泪目了。亲戚关系,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即便二十年不见,也隔不断亲人之间彼此的牵挂与惦念。
一会儿的功夫,金叶儿为我煮好了一碗面条,热气腾腾端到桌子上,说:“姐,吃面吧。””银珍,快吃面吧,都饿了吧?我还真就又渴又饿,“嗯”。我抱着那碗面,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一会儿,一碗面条吃得溜干净。
吃完面,在院子里转悠一下。这是一个独门独院,的小住宅。虽然不大,却也肃静。东西两屋 ,我与金叶儿住西屋,长辈住东屋,家栋兄也住东屋。
金叶儿与我说:“我妈妈身体不好,她看到您来了,很高兴,也踏实了,刚刚睡着了,让她休息休息吧。”我点点头,我们两个在西屋小声“嘀嘀咕咕”地躺在床上说话,不知不觉中,我也睡着了。
傍晚的街上,千家灯火万家明。霓虹灯闪闪烁烁,眼色变化多端,街头巷尾,灯火阑珊,那种迷彩的夜色,让人眼花缭乱。
此时,我与金叶儿站在门口等待三叔与家栋兄下班回家。
跟着金叶儿看看宣武门大致情况,宣武门位于北京西城区南部,与崇文门相对,“左文右武”,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这里的胡同,保留着历史遗迹,散发着古朴美感,正看得津津有兴,“金叶儿,银珍,回家吃饭了,”一声呼唤传到耳边,金叶儿说:“姐,哥哥喊咱们回家吃饭了,别看了,快回家吃饭吧。”
我们才想起来,要接的人已经回家做好饭了,喊我们回家吃饭呢,我们哈哈笑着,手拉手地往回跑,一边跑一边笑。
回到家里,饭菜已经端上桌子,一进院子我就喊:“三叔好,哥哥好!我是郭银珍,我来了。”三叔走出屋,看着我笑问:“你弟怎么没来?他怎么样啊?”此时,家栋兄喊着:“吃饭来,一边吃一边说,银珍来吃饭啊。”“哦”我答应着。
饭桌上,我们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一边说着互相关心问候的话:“我弟在卫东机械厂学钳工,他非常热爱他的工作,吃住在工厂,舍不得请假,”这一连串的问题,需要慢慢回答 ……
家栋兄说:“银珍,国家有关规定:职工与父母不在一起,且,不能在公休日团聚的情况下,可以享受探亲假,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一次假,假期二十天,路费报销。回去告诉你弟弟,让他找时间来。”“哦,还有这么好的政策?”我问:“是的,卫东机械厂,是国企吗?”“是省属企业,归黑龙江交通厅管辖,就是设在延寿县地域,”“那就好,那就好,”
我们吃着热气腾腾的晚餐,说着亲亲切切的话语,聊着相互关心的事情……
2025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