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真相令人细思极恐六
书名:鲜为人知的历史趣事 作者:汤汤哩哩啦啦 本章字数:6600字 发布时间:2025-07-14


军户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军户家里多余的成年男丁,就叫余丁。


大明采取世袭制,在没有被三杨搅和,拿走粮仓之前,当兵的还是人上人。


那时候,当兵不但光荣,还是吃皇粮的啊!

况且,边境线上的这一圈,除了福建等几处,粮食权已经被拿走之外。


大部分地方,粮仓还在卫所手中掌管。


因为是世袭制,这些军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最低等的“小勋贵”。


只要一直对外发动战争,军户就是实际得利的一方。


说个难听的分配现实:


土地归了国家,金银珠宝归了皇帝、勋贵。


军官们一人分几头牛,当兵的一人分几只羊……


再不济,还能落个羊腿啃啃啊!


只要不嫌丑,捉住的女人,带回来就是老婆。


这是不是实情?


朱祁镇一直都在对外发动战争,这些军户能少了好处?


人家自然是会支持他的。


——毕竟有利益么!


在四十年前的靖难之役中,勋贵做了什么事,所有人都知道了吧?


只剩下贴身护卫的朱棣——被勋贵抬到南京,坐在了龙椅上。


朱祁镇出事,顶层勋贵几乎被屠戮一空,文臣又用粮食大权,控制住了边将。


军方无法直接帮助朱祁镇……


但是,人家安排几个“余丁”逃亡——这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这八万人不可能是正规军。


因为大明是不缺马匹的。


八万缺少战马,只能当步兵的人——这八万人,最大的可能,就是余丁。


文臣能够拉拢武将,逼他们放弃朱祁镇——前提就是拿到粮食大权,掌握了武将的命脉。


勋贵又被屠戮一空。


在没有勋贵带头的情况下,那些军头们,就只能安排余丁,来帮助朱祁镇。


或者说——是站队!


当勋贵被清洗一空,边将又被文臣控制住之后,武将们只能派遣余丁帮助朱祁镇。


朱祁镇虽然失势,谁又能保证——人家不会东山再起呢?


大明永乐帝,就是前例啊!


朱棣都被逼得装疯卖傻了,最后还不是绝地翻盘?


也许有人要问——军官派遣余丁到来,就不怕文臣知道了吗?


因为在这之前,文官根本就管不了武将,武将自然不怕得罪了文人。


更何况文臣管不了余丁啊!


余丁——国家不发粮饷,自己耕作军户田,还要上缴收获的一半,给国家。


文臣用什么条框来约束他们?


造反?


谋逆?


我尼玛,按照大明律——就算坐实了谋反又怎样?


——领头的杀了,胁从者充军!


在余丁看来:


“就算你文臣真抓了我们,判了老子的罪,老子也还是军户啊!


咋,你还能给老子迪奥咬了?”


再说了军户——户籍在五军都督府,可不在户部!


文臣有什么权利去管军籍的人?


退一万步说,就算失败……


无非是从北边边关军户所,调到南方边关充军罢了!


转来转去,还是老本行——人家怕个卵?


……


这就是八万步兵聚集在朱祁镇身边的真相。


这就是明史记载,也先有八万步兵的唯一真相!


……


喜宁去了京师一趟,立刻给也先献上送朱祁镇去南京的主意。


此去南京,千里迢迢,沿途又都在大明腹地。


到时候,四周都是敌人……


稍有不慎,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也先不可能带着八万累赘赶路。


朱棣能够打回南京,是因为整个勋贵阶层,都在支持朱棣。


而也先可没有这个地位,他只有硬生生杀过去。

> 但是,他的兵又少。


这八万人,他必须利用起来!


因此,这时候也先就要先筹备战马!


喜宁就给也先献计——去西边养马场抢马!


前面讲朱元璋处理帖木尔的时候,不是说过——老朱给了好几次擦屁股纸后,终于满意了。


于是,准许帖木尔在西北交易马匹。


明朝外藩朝贡是这样的——


“各国带着东西进京。


皇帝挑挑拣拣,好东西自己拿了。


国家需要的,或者是不值钱的东西,就指定一处地方,让藩国使团拿过去交易。”


外藩进贡的打头,就是战马。


因此,明初设置了四个养马场,分别是:北直隶、辽东、平凉、甘肃。


整个大明,都是不缺战马的。


这就是史书上说——喜宁献计——去宁夏洗劫养马场的原因。


……


我说也先是朱祁镇的人,就因为这一次的后续。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身边的亲信,几乎全部死完。


太监就剩喜宁。


扈从以锦衣卫校卫袁彬为首。


哈铭因为是蒙古归化人,一直都担任奉使外藩通事,也在身边。


(这两人是朱祁镇的绝对心腹,后来先后担任天顺朝、成化朝的锦衣卫指挥使。)


也先商议进军方略,朱祁镇身边的这两人,都在场。


也先就问袁彬的意见。


废话!


能去南京吗?


哪怕朱祁镇全须全尾到了南京,也不过是皇城之中一囚徒!


最好的结果,就是生育机器+盖章狂魔……


袁彬就随便找了个理由,说:“不能去,天太冷了。”



也先问哈铭,哈铭也是同样的态度。


明史说朱祁镇被也先俘虏——请问怎么解释连锦衣卫百户都不是的袁彬,一句话,也先就不能去抢马了?


不就是因为袁彬背后就是朱祁镇嘛!


人家是天子近臣,也先不敢当场反驳啊! 


也先很生气,就准备要杀两人,但是,找不到杀两人的办法。


因为这两人是朱祁镇的亲信!


——他不敢直接杀了。


朱祁镇都这么落魄了,也先都还要遵守君臣大义——请问他怎么敢“俘虏”朱祁镇?


也先气个半死,纵然这两人当时官职低微,也先都不敢杀。


也先的态度有意思吧?


……


明史啊,参考一下就得了,用眼睛去看,用脑袋去想……


这背后,水深得很!


……


喜宁就私下献计,让也先请两人喝酒,半夜的时候再杀。


就算是这样,也先还不敢一起杀了。


他准备先杀袁彬,于是将袁彬喊去,喝酒喝到了大半夜。


也先要杀朱祁镇的人,自然身边都是亲信,他不可能让消息泄露么!


结果,人刚拖出去……


——朱祁镇当场就赶去了。


现在有人说——是朱祁镇苦苦哀求,置皇帝尊严而不顾,哭求也先,也先这才放过袁彬……


这看看就行了。


如果要靠朱祁镇苦苦哀求,才能保住袁彬的性命……


也先根本就不用这么费事!


一刀将两人砍了,朱祁镇又能怎么办呢?


《明史》说的很清楚——“帝闻,如失左右手,急趋救,乃免。”


也先周密计划,拖到下半夜,才要多杀袁彬。


谁知道,就这样,还是有人将消息告诉了朱祁镇。


朱祁镇急忙赶到!


也先只好收手。


那么——是谁将这个消息告诉的朱祁镇?


自然不可能是喜宁。


那就只有也先的亲信,并且是参与了这件事的绝对亲信——前去给朱祁镇告密了。


想想看——也先身边的亲信,都跑去给朱祁镇告密。


这就说明纵然明英宗身在也先大营,朱祁镇依旧有着很高的地位的!


这种地位之高,甚至让也先的亲信,都不惜叛变!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镇只要说一句——自己要砍了也先……


也先的手下,立马就会将刀子捅进他肚子里。


草原上可没有这么多规矩。


自从朱元璋、朱棣父子持续数十年的北伐之后,蒙古各部,就俯首称臣了。


也先能够起家,靠的就是朱祁镇的扶持。


朱祁镇在也先大营里有多自由——


这几件事一发生,朱祁镇知道喜宁已经叛变了。


于是,他决定弄死喜宁。


朱祁镇提前一步,安排一个手下去宣府报信,让宣府守将弄死喜宁。


然后让喜宁和他手上一个叫高磐的锦衣卫,一起去宣府城内送信。


明朝那些事,将这个功劳归功于谦,说是于谦下令千刀万剐……


这是完全没有逻辑的。


实际上亲手杀死喜宁的是杨洪之子杨俊。


杨洪、杨俊父子,虽然已经投向夺权的这一边,但是,在国家利益上,他们和朱祁镇还是一致的。


这就是杨俊会配合朱祁镇的原因。


家、利益集团、国,这是有区别的。


夺权的这一派,要的是航海利益,而不是让大明亡国。


这时期的文人集团,对朱家皇帝,还没有那么“失望”。


直到一代又一代的朱家人,始终硬骨头,绝不屈服之后,他们才想着换一个朝廷……




喜宁根本不可能是送回京师后,才被于谦刮了的。


试想:


土木堡之变的第一瞬间,于谦就杀了一个人头滚滚。


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司礼监掌印、东厂提督王振九族,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全家被诛杀,广宁伯刘安被下狱(文臣本来要杀,朱祁钰保住的)……


这些人——谁不比喜宁高级?谁不比喜宁权力大? 


于谦手软了吗?


还不是直接就给砍了!


还——九族上下,不分男女老幼,全部处死的呢!


于谦会不敢杀喜宁?


是喜宁长得太丑,于谦砍不下去?


他若是要杀喜宁——喜宁去北京谈判的时候,就给砍了,根本就不会让他再回到也先身边。


……


你看——也先自己的大营——朱祁镇的人,能够带着已经投靠了也先的喜宁,来去自如。


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朱祁镇被俘后的地位了吧?


朱祁镇要杀喜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献计也先,准备将朱祁镇送到南方当皇帝!


这个南方……


就很有意思了!


——还都南京呗!


这是自从朱棣北迁,文臣集团一直最想做到的事情!


朱家皇帝只要到了南方,大明就不姓朱了!


就像建文朝、弘光朝、隆武朝那样——


他姓“江南士绅集团”。


永历依靠大西军夺权,这才摆脱了这个魔咒。


但是,很快,永历就被献出去勒死了……


朱祁镇只要去了南方,文臣集团就会立马给他塞几个女人,让他赶紧生孩子。


然后弄死他!


或者是他前脚到南京,后脚就被弄死,再让只有一岁多的朱见深,去南京继位。


朱祁镇怎么可能去南方?


再说了,朱祁镇的太爷爷朱棣、爷爷朱高炽、老爹朱瞻基,都在北边躺着哩。


朱棣一发狠,将自己埋在边境——天子守国门啊!

r> 祖坟在这里,朱祁镇能跑吗?


于是,他设了个计,派亲信高磐,带着喜宁进入宣府。


就在明军将领的地盘上,将喜宁捉拿,然后给弄死了。


从这一点上,就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


——在当时的将领看来,土木堡之变实际上就是又一次的“靖难之役”。


双方之间,还有默契的配合。


明初勋贵掌军,军方的态度,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这就是喜宁的死因。


那么我为什么说——女真是第三个嫌疑人呢?


现代刑侦,有个第一定律:谁得利,谁嫌疑。


不分中外,在破案时,首先需要查找的就是得利方的嫌疑。


将这个定律拿到古代,一样适合。


朱祁钰上位,女真就是得利方之一。


朱祁钰朝堂,对女真是很好的——要什么给什么。


好到了——原本一穷二白的女真,不但拿到了互市的好处。


更是在成化皇帝刚刚继位,就开始攻打朝鲜、南下抢劫大明。


黄道周的《建夷考》,说的很清楚:


“景泰朝中期,巡抚王,遣使招谕。稍归所掠。复款关。 ”


“董山纠毛怜、海西诸夷,盗边无虚月。”


民国《清朝全史》:“女直侵寇,依然不止。”


《清史稿·列传九》也有:——董山放出话来:“扬言归且复叛!”


这才有了朱见深“犁庭扫穴”的军事行动。


谁给他们的胆子?


谁放任他们南下抢劫?


——为什么给了他们这么大的好处?


唐朝中后期,王朝衰弱,无力对付叛军,这才以准许抢掠京师为代价,请藩兵助剿。


于谦执政的景泰朝,凭什么给出这等赏赐?


——不就是因为在“京师夺权之战”中,女真出力了么!


这就是第三个外部嫌疑人——女真。


我为什么这么肯定不是喜宁个人参与,而是整个女真呢?


朱祁镇复辟后,天顺年号用了八年。 


实际上他第二次在位,只有短短七年时间。


天顺八年刚过年,朱祁镇就又被弄死了。


弄死他的原因,是因为天顺七年,朱祁镇要对辽东再次动兵了。


在天顺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明英宗派锦衣卫都指挥金事马鉴等,前往奴儿干、吉列迷、黑龙江等“女直”地方“买卖”。


这个买卖是假。


说白了——就是准备趁机把被景泰朝,内迁至铁岭的奴儿干治所,迁回庙街。


这其中的另一个隐藏缘由,必然是准备夺回“奴儿干造船基地”——准备再开下西洋了。


马鉴等人来到开原, 按照规矩,需要等候“夷人接护”。


然而,夷人“过期不来”。


后来,呕罕河卫头领你哈答,率众到边,“诈言迎接”。


等到天色擦黑,竟然直接带人在使团烧杀抢掠。


天顺七年。


朱祁镇命令守开原左参将曹广勦,同一直留在奴儿干的马鉴,一起领兵追击。


攻破清河寨,斩首四十馀,诸部皆遁去。


这件事具体发生在几月,明史没有给出准确时间。


但是,以东北那气候,必然是夏秋时节。


夏秋——第二年正月,也就半年时间。


就过了半年——等到天顺八年的正月,朱祁镇就被弄死了!


朱祁镇前脚刚死,朱见深一上位——


立刻清理皇宫,更换锦衣卫指挥使,换上了朱祁镇的铁杆袁彬。


朱祁镇虽然死了,却给他儿子打下了一个好底盘。


朱祁镇二次复辟,没人会去说他干了什么事——被于谦等人祸祸的大明,几乎被全部扳了回来。


朱见深一上位,就等于站在了朱祁镇的肩膀上!


成化元年,平广西、四川叛乱。


成化二年,废除于谦的团营。(革除于谦制定的文臣掌军)


荆襄叛乱立马就平定了。


成化三年,征讨蒙古。


同年,腾出手来的朱见深,立刻开始对女真用兵。


……


将这俩父子的用兵方略连起来看——这特么就是在清除于谦等人留下的烂摊子啊!


……


朱祁镇再次复辟,短短七年,就在他即将再次雄起的时候,离奇暴毙了!


明史说是纵欲过度……


兄弟们,你们相信吗?


更有意思的是——朱祁镇前脚下令征伐辽东。


后脚……南北两京、四川、湖广、荆襄地区,再次发生大规模叛乱。


然后,自己就噶了……


……


朱祁镇复辟的岁月,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七年时间。


就这短短七年时间,朱祁镇扫平了福建、浙江、贵州、湖广等地的叛乱,恢复当地治理。


等他梳平了国内,就是天顺六年了。


正特么要对辽东出手呢,刚打了一次,就“纵欲而亡”了……


死的时候才37岁……


兄弟们,你们相信这个——纵欲而亡吗?


将整个明朝加起来看:


除了朱元璋、朱棣外,明朝所有皇帝全算上,只要正常上朝的——


谁活过了40岁?


弘治帝朱佑樘,对他们那么好,就活了个35.


隆庆帝朱载垕,一样对他们那么好,一样活了个35.


泰昌帝朱常洛——38岁.


天启帝朱由校——22岁.


反倒是后期不上朝——大玩“视朝即退”的朱见深,活了个40岁。



嘉靖帝朱厚熜 ,躲在皇宫不露面……


哦,不!


嘉靖跑到皇宫之外,新建的西苑,住在自己的窝内,活到了50 。


万历帝朱翊钧,索性连朝都不上,活到了57.


……


发现规律没——离文臣近了,就没超过40 岁的。


反倒是,跟文臣隔绝的越厉害,岁数越高!


你们告诉我——明朝哪个皇帝是正常死亡的? 


朱元璋到死,都还在念叨:“燕王来否?”


然而,还是被立刻装进了棺材里。


自古以来,皇帝的葬礼都是有规定天数的。


反倒是朱元璋这个开国之君,草草被埋葬。


甚至连停椁的具体时间,都不敢记载!


后人只能从字里行间推断——绝对不超过七天!


他们说什么这是祖制,天气热,怕臭,怕劳民伤财……


扯几把蛋!


朱元璋农历五月初十死的,端午节后五天而已,天气很热吗?


真当古代防腐技术差啊?


实在不行,皇宫冰窖里的冰堆起来,也能防腐吧?


我在南京武家嘴那边呆了一年——这时候,早上起早点,都还要穿薄外套呢!


这还是建立在现在钢筋水泥建筑,温室效应更加明显的情况下。


明朝那时候,能有现在热?


马皇后八月死的,不比这热?


马皇后都停椁一个多月,朱元璋竟然不到七天就下葬了!


还特么当天就装棺材里……


就算寻常老百姓,也要将尸体放两天,等下葬前才会钉棺材啊!


还特么说老朱特意留下遗诏——不让儿子奔丧……


我尼玛,老爷子死了,不让儿子奔丧?


你们谁见过——老爷子死了,不让儿子奔丧的?


……


对啊!


如果皇帝死了,让藩王奔丧——明朝皇帝的岁数会这么短吗?


定下祖制,这不是好操作多了!


……


燕王来否?


朱棣能来个屁!


人家都到了淮安,快到南京了——被朱允炆假传圣旨,给赶了回去!


但凡看过明史,就会发现明朝皇帝死之前,必然出现三个字——“上不豫”。


你看,都已经“上不豫”了,那暴毙是不是就很合理了?


……




再来看看朱祁镇出征这条线:


七月十四日,朱祁镇下诏出征。


七月十六日,明英宗在只有两天准备的情况下,立即出城。


在京营只剩下七万兵马的情况下,他能带走多少人?


我说五万,就已经是顶天了的!


有意思的五十万大军……


并且,朱祁镇直接带上朝中几乎所有的顶级文臣,一同前往!


——内阁首辅曹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文渊阁大学士张益、刑部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右副都御史邓棨、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吏科给事中包良佐、给事中姚铣、监察御史魏贞、四川道御史申祐、兵部车驾司郎中齐汪、监察御史童存德……


(我懒得查了,谁想反驳,自己去搜籍贯吧)


有意思的出征朝臣成员……


有意思的籍贯……


朱祁镇带上这些大佬,带上这些与造反地方有关的大臣——是干啥的?


——肉票!


前面说了明英宗三征蒙古,兄弟们应该已经有了认知——边关是朱祁镇的地盘。


因此,兵部上报给他的这些消息,朱祁镇是绝对不信的。


他知道这是有阴谋了,于是,特意给自己加了一道保险。


——直接带走了朝中顶尖大臣!


并且是特意挑选,特意按照籍贯选人!


也许他当时是这么想的:


——老子带走了你们,就不信你们还敢发动叛变了?


带上的朝臣,就是他的肉票!


朱祁镇为啥敢朝大同去?


早在六月的时候,他就派了45000人,前往宣大了。(宣大即总督宣府、大同、山西等地) 


再加上第二次北伐,他授意石亨在丰州滩设立军户所!


而丰州滩就是敕勒川,就是今日的呼和浩特平原,也叫土默川。


正在大同北方。



蒙古人会飞?


能够在丰州滩没有预警的情况下,进入大明二道防线?


所以,实际上兵部的这道消息一上来,朱祁镇就知道是假的!


他也明白,朝臣这么做,就是要对他动手了!


他自认为,只要在宣大,他甚至要比京师更加安全!


朱祁镇去大同,就是去找他的班底的!


而且,他以为——只要这些大臣在手,他们应该不敢动手!


只可惜,朱祁镇低估了文人集团的无耻。


朱祁镇抓走的这些大臣,被他们背后的集团,给抛弃了!


——或者说,这些人,成了陪葬品……


……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