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商王(帝辛)派遣使臣出使庸国,提出与庸王联姻。对此,庸王无法拒绝。”
维齐问白熊:“难道彭人没有异议吗?”
白熊道:
“有异议也没用呀,当年的彭国在战争中损失了过半人口,整个族群剩下几千余人……另一方面,为了保存彭国政权,庸王不但损兵折将,庸人还要负担彭都的战后重建……阑疾为首的‘世子党’曾在朝野中明确反对重建彭都,他建议幸存的几千彭人西迁至方城山栖身,以此节省庸国国力,此举得罪了彭国王族。”
维齐道:“我知道,彭都最后还是在庸人的帮助下重建了。”
白熊说:
“整个彭都重建工作耗费了庸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历时数年才让彭都重现规模,而最困难的是重建开始的时候。战后的第二年,庸彭两地皆出现了饥荒,身为西伯侯女婿的阑疾从周国借回了粮食,接济了忍饥挨饿的庸国平民以及劫后余生的彭人。整个借粮过程很曲折,作为周国的同盟,褒国的褒侯(褒王)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协助庸人运粮方城山……总而言之,彭人欠庸人很多,他们的异议对庸王迎娶商王的宗室堂妹,不起作用。”
维齐问:“当今商王的堂妹?”
白熊道:
“是。奉命下嫁庸侯(庸王)的女子,名叫棠夕,乃商王文丁之嫡系孙女,庸人称其‘商王后’。”
维齐附和:
“我曾见过庸国的商王后,在第一次出使庸国的时候,她看上去年轻且美丽。我当时还以为她是当今商王的胞妹。”
白熊继续讲故事:
“从结果看,商庸联姻对庸国确实是利好的。棠夕在嫁给庸侯的第三年生下了勒术,他是庸侯最小的儿子,第九子。联姻后的数年,商国与庸国再没发生过战争,彭国的人口亦逐年复苏;直至,当今商王即位的第十年……那一年,商王发起了大规模的讨伐淮夷之战争。”
“淮夷?”维齐问。
白熊说:
“对。淮夷与东夷同宗同源,前者以‘人方部落’为首,他们虽奉商王为天下共主却不服商王之号召。自东夷各部落势力被当今商王(帝辛)彻底降服后,商王把目光瞄向了东南的淮夷,他欲仿效其祖上武丁,实现殷商的再一次中兴,这在北方的各个方国中不是秘密。”
顿了顿,情报贩子白熊说:
“控制东夷各支部落势力是商王的第一步,如今商王已经实现了,前任商王帝乙迁都朝歌给他的成功创造了良好基础;降服东南的淮夷,则是商王走的第二步棋。”
维齐问:“他为什么挑选淮夷呢?”
白熊答:
“与东夷所在地一样,淮夷所在地同样盛产殷商所垂涎的资源:作为货币的海贝、冶炼铜器的矿产、取之不尽的海盐、一望无际的农田、年产丰厚的渔业、填补奴隶的人口……殷(商)人是精明的,他们攻打淮夷是高收益的。”
维齐附和道:
“前提是要打赢。”
白熊笑言:
“对。殷人打淮夷,导致了‘庸彭联盟’与殷人的第三次开战,殷人最后打输了,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