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大胆假设
书名:究极进化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7311字 发布时间:2025-07-15

第一百八十三章:大胆假设

 

全球安全理事会的紧急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一场自发组织的跨学科研讨会在上海维度大学的圆形报告厅举行。与往常不同,这次没有全息投影的华丽演示,没有媒体的闪光灯,只有三十多位面色凝重的科学家围坐成圈。中央的金属桌面上摊着一张巨大的星图,米白色的特制纸张上用银、蓝、红三种笔迹标注着三个月来所有异常现象的发生坐标,边缘处还散落着几支量子触控笔,笔帽上的荧光指示灯仍在微弱闪烁。

 

报告厅的穹顶是模拟星空的设计,此刻正投影着猎户座的实时星图,但没有人抬头仰望。角落里的咖啡机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浓郁的蒸汽在冷空气中凝结成细小的水珠,落在郭守敬的深蓝色制服肩上——他刚结束M87星系的观测任务,连制服都没来得及换,袖口还沾着深空望远镜的润滑油。

 

就在众人陷入沉默时,报告厅的感应门被轻轻推开,发出一声极轻的“嘀”声。进来的是一位年轻女性,穿着简单的白色实验服,领口别着一枚银色的校徽,上面刻着“上海维度大学物理系”的字样。她的袖口沾着淡淡的蓝色墨水——那是量子演算纸特有的痕迹,长发在脑后松松地挽成一个髻,几缕碎发垂在脸颊旁,随着脚步轻轻晃动。

 

“抱歉,我来晚了。”姜晚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她将怀里抱着的一摞数据终端轻轻放在桌上,终端屏幕还在闪烁着复杂的公式,最上面的终端边缘有一道明显的磕碰痕迹——那是上周演算到激动时,不小心撞到桌角留下的。“我整理出了所有异常时间线的关联图谱,或许能解释我们正在遭遇的现象。”

 

角落里传来几声低低的议论,坐在魏教授旁边的张颖推了推眼镜,对身边的同事小声说:“这不是魏教授团队那个小姑娘吗?上次在维度学年会上,她发表过关于时间线拓扑结构的论文。”魏教授捻着花白的络腮胡,目光落在姜晚带来的终端上,眼神里带着几分期待。

 

郭守敬推了推鼻梁上的钛合金眼镜,镜片反射着星图上的红光:“小姜研究员,我们已经排除了所有五维空间内的可能性,从维度扰动到数据污染,甚至连宇宙背景辐射的干扰都考虑到了。你有什么新发现?”他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与他心脏跳动的频率一致——这个问题困扰了他整整三个月,每次想到那些同步波动的时间线,就觉得背后发凉。

 

姜晚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抬手在空中划出一道三维投影。淡蓝色的光粒在她指尖汇聚,形成一个旋转的星系模型,无数条代表时间线的光带正在其中无序地抖动,每当两条光带靠近,就会迸发出细碎的火花,像夏夜草丛里的萤火虫。“大家看这些关联点,”她指着火花密集的区域,那里的光带已经缠绕成一团发亮的线球,“它们并非随机分布,而是沿着某种更高维度的几何轨迹排列——就像我们从二维平面看三维物体的截面,只能看到零散的圆,却意识不到它们其实是同一个球体的不同部分。”

 

一、来自废纸篓的公式

 

姜晚对维度理论的痴迷始于十二岁那年。当时她在父亲的旧书堆里翻到一本泛黄的《时间简史》,封面已经磨损得看不清作者名字,但扉页上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如果时间能折叠,那一定存在折叠它的更高维度”。那行字迹力透纸背,笔画末端微微上翘,透着一股坚定的劲儿。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她心里扎根生长,直到三年前加入魏教授的团队,才有机会亲手触碰维度理论的边界。

 

异常现象爆发初期,姜晚正在负责整理“未被选择的时间线”数据库。她的工作台紧挨着实验室的落地窗,窗外是上海维度大学的樱花大道,三月樱花开得正盛时,粉色的花瓣会飘落在她的演算纸上。当赵野发现那些指向文明湮灭的加密数据时,是她第一个注意到这些时间线的收缩轨迹呈现出完美的六维拓扑结构。

 

“就像把一张纸揉成一团,从某个角度看是杂乱的褶皱,但从更高维度看,所有褶皱都遵循着同一个几何法则。”她在日记里这样写道,配图是一个用红线勾勒的超立方体,旁边还画着一朵小小的樱花,花瓣的纹路与超立方体的棱面惊人地相似。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姜晚把自己关在实验室的角落里,连续四十天没日没夜地演算。她的工作台乱得像个小型台风过境现场:左边堆着泽塔文明的维度风暴记录,蓝色的封面已经被咖啡渍染成了深褐色;右边散落着人类近百年来的时间线观测数据,其中一本的扉页上还贴着她大学时的照片,照片里的女孩举着一张写满公式的演算纸,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中间铺着一张巨大的演算纸,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迹画满了交错的公式,红色代表错误的推导,蓝色是待验证的假设,黑色则是暂时成立的结论,其中有三分之一被红笔划掉,边缘还沾着咖啡渍和干涸的泪痕——那是第17次模拟失败时,忍不住掉的眼泪。

 

“第17次模拟失败。”当量子计算机吐出又一份显示“不匹配”的报告时,姜晚终于忍不住趴在桌上,肩膀微微颤抖。桌上的咖啡已经凉透了,杯底沉淀着一层深褐色的残渣,就像她此刻的心情。就在这时,她的目光落在废纸篓里一张被揉成团的演算纸上——那是昨天演算到凌晨三点时画的五维空间模型,纸团的边缘还露着一截红色的笔迹。

 

她突然像触电般直起身,伸手把纸团捡回来,小心翼翼地展开。纸张已经被揉得皱巴巴的,她用指尖一点点抚平,对着灯光举起:纸的两面都画着时间线图谱,正面是α-732时间线的演化轨迹,背面是β-911时间线的能量波动曲线,透过纸张叠加在一起的线条,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结构,像一个旋转的超立方体。

 

“原来如此......”姜晚猛地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因为长时间盯着屏幕而布满血丝的眼睛此刻亮得惊人。她迅速在量子终端上输入一串新的参数,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好几次按错了虚拟键盘的位置。这次没有用五维空间的常规算法,而是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变量——“时间线曲率的维度外投射”。

 

当计算机的运行进度条走到99%时,整个实验室的灯光突然闪烁了一下,仿佛电力系统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发现而紧张。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个完美的几何模型:无数条五维时间线像纬线一样缠绕在一个看不见的“轴”上,每一条的波动都会沿着轴传递到其他时间线,形成有规律的共振,像一群围绕着中心旋转的萤火虫,闪烁的频率完全一致。

 

“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答案。”姜晚喃喃自语,指尖轻轻触碰屏幕上的虚拟模型,那些光带仿佛有生命般向她的指尖聚拢,在她的指尖形成一个小小的光球。“它们不是在五维空间里相互干扰,而是被更高维度的结构串联在了一起。”她突然想起父亲书里的那句话,此刻终于明白其中的深意——能折叠时间的,必然存在于更高的维度。

 

二、六维空间的拓扑图景

 

在那场自发组织的研讨会上,姜晚调出了那个震撼性的模型。当她旋转模型,展示出时间线如何在更高维度形成闭环时,整个报告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空调系统发出微弱的嗡鸣,以及窗外偶尔传来的飞鸟掠过的声音。

 

“这是六维空间的拓扑结构。”姜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她的手心已经微微出汗,但更多的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在这个模型里,我们所处的五维空间只是六维空间的一个截面。就像三维立方体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是一个正方形,我们看到的时间线关联,其实是六维结构在五维空间的投射。”

 

她伸手在空中划出一个莫比乌斯环,环上的红色箭头沿着表面不停移动,从起点出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终点,却又在终点处回到了起点。“在五维空间里,时间线是线性的,有起点有终点;但在六维空间里,所有时间线构成了一个闭合的曲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每个点都同时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她指着环上的一个红点,“这就是为什么A时间线的事件会影响B时间线,因为它们在六维空间里本就是同一个结构的不同部分,就像莫比乌斯环上的相邻两点,看似分离,实则相连。”

 

苏晴皱起眉头,她调出医学团队的观测数据,屏幕上立刻出现两条起伏的曲线,一条代表“抗生素滥用”时间线的耐药性突变率,另一条代表“真菌变异”时间线的活性指数,两条曲线的波峰波谷完美对应,却又存在细微的时差。“如果真是这样,那两条时间线的关联强度应该是恒定的,但我们记录到的数据是波动的,就像信号时强时弱。”她的手指在屏幕上轻点,将其中一段放大,“你看这里,有72小时的关联中断期,用六维模型怎么解释?”

 

“那是因为六维结构本身在旋转。”姜晚立刻调出动态模拟图,模型中的超立方体开始缓缓转动,投射在五维空间的阴影随之变化,时而收缩成一个点,时而展开成一个复杂的星形。“当两个时间线的投影重叠时,关联就会增强;当投影分离时,关联就会减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M87星系的异常存在72小时的时间差——那是六维结构旋转到特定角度的周期,就像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只是这个‘昼夜’的周期更长。”

 

李建国突然重重一拍桌子,合金桌面竟被砸出一个浅坑,他放在桌上的咖啡杯应声跳起,褐色的液体溅出几滴,落在星图上,晕染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这太离谱了!”他的古铜色脸庞因为激动而涨红,额头上的青筋微微凸起,“我们连五维空间的法则都没完全搞懂,现在你说存在更高维度?有什么证据能证明这个六维结构真的存在?”他的手指着屏幕上的模型,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质疑,“这不过是数学游戏,是用一个更复杂的假设去解释另一个未知现象!”

 

姜晚没有退缩,她迎上李建国的目光,眼神坚定而清澈:“李部长,我理解您的质疑。”她调出一组新的数据,屏幕上出现两条几乎重合的曲线,一条是用六维模型预测的关联强度,一条是实际观测数据,“这是我用六维模型反推的关联强度预测,与实际观测数据的吻合度达到97.3%。”她指向其中一条波动剧烈的曲线段,“特别是撒哈拉反应堆的能量波动,用五维理论无法解释,但在六维模型里,这是维度旋转引发的正常潮汐现象——就像月球引力引起地球的潮汐,六维结构的旋转也会在五维空间产生能量波动,而且波动周期与六维结构的旋转周期完全一致。”

 

报告厅里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张颖和身边的同事小声讨论着,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地计算着什么;魏教授则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用铅笔在纸上画着六维模型的草图,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魏教授突然停下笔,抬头看向姜晚,他的花白络腮胡因为思考而微微抖动:“小姜,你应该知道这个理论意味着什么。它会推翻我们过去三十年建立的所有维度理论,甚至动摇公共图书馆的存在根基——如果时间线在六维空间里是闭合的,那我们所谓的‘选择’还有意义吗?是不是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投入湖面,原本嗡嗡的议论声瞬间消失,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姜晚身上。

 

姜晚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科学家,他们的脸上都带着同样的困惑与期待。她深吸一口气,语气变得格外郑重:“教授,正因为六维空间包含了所有可能性,选择才变得更有意义。”她在空中画出一个分叉的时间线,每个分叉点都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就像在三维空间里,我们可以选择走哪条路,但无论选哪条,都走在同一个地球上——六维空间给了我们所有道路,而我们的选择决定了哪条路会绽放出生命,哪条路会永远沉寂。”

 

三、质疑声中的同盟

 

研讨会结束后,姜晚的六维空间理论像病毒一样在科学界传播开来。有人将她的模型制成动态演示,在学术论坛上引发激烈争论,支持者和反对者在虚拟评论区展开骂战,每条评论后面都跟着长长的公式推导;有人把她的公式刻在实验室的墙壁上,旁边写满了反驳的批注,红色的笔迹几乎覆盖了原本的蓝色公式;甚至有极端保守派联名发表声明,称这是“对维度法则的亵渎”,要求全球安全理事会禁止相关研究。

 

“她这是在胡闹!”在传统维度理论权威张院士的办公室里,老人把姜晚的论文摔在桌上,纸张边缘撞在金属桌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的手指因为常年握笔而关节粗大,此刻正指着标题上的“六维空间”四个字,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六维空间?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花了整整一代人建立的五维理论体系,从时间线拓扑结构到维度折叠技术,难道是摆设吗?”他的呼吸有些急促,伸手拿起桌上的茶杯,却因为手抖而洒了半杯在论文上。

 

坐在对面的陆明轻轻叹了口气,他弯腰捡起论文,用纸巾小心翼翼地擦拭上面的水渍,动作轻柔得像在处理一件珍贵的文物。“老张,我们年轻的时候不也被骂过‘胡闹’吗?”他想起五十年前,自己提出“时间线可以折叠”的理论时,张院士还是他的反对者之一,“当年提出时间可以折叠的理论时,反对声可比这大多了,有人说我是在宣扬唯心主义。”他指着论文里的数学推导,“你看这里的拓扑分析,逻辑是自洽的,而且能解释所有异常现象——科学不就是这样吗?用更包容的理论取代狭隘的认知。”

 

张院士的脸色稍缓,但仍摇着头,花白的头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理论自洽不代表正确。没有实证,一切都是空谈。你让她拿出六维空间存在的直接证据,比如捕捉到六维粒子,或者观测到六维结构的实体,我就承认她的理论。”他把茶杯重重放在桌上,茶水再次溅出,“否则,这就是纸上谈兵!”

 

与此同时,姜晚正在自己的小实验室里接待一位特殊的访客。实验室的窗帘拉得很严实,只留下一条缝隙,阳光透过缝隙照在地板上,形成一道明亮的光带,无数细小的尘埃在光带里飞舞。姜晚正趴在桌上演算,听到敲门声,她迅速把桌上的论文拢到一起,用一本《维度拓扑学导论》盖住——最近反对的声音太大,她不得不小心行事。

 

来人是肖薇,郭守敬团队的年轻观测员,她穿着一身深蓝色的工作服,胸前的口袋里别着一支银色的观测笔,手里捧着一个加密数据终端,终端外壳上贴着一张小小的星际航行贴纸。“姜研究员,这是我们昨天刚发现的。”肖薇的声音压得很低,她把终端连接到姜晚的计算机上,屏幕上立刻跳出一组脉冲信号,像一条不断跳动的心电图,“这是从M87星系黑洞附近捕捉到的异常辐射,它的频率变化完全符合你六维模型的预测——每72小时出现一次峰值,和时间线关联强度的波动周期一模一样。”

 

姜晚的眼睛瞬间亮了,她反复核对数据,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好几次按错了确认键。“这是......这是六维结构旋转时产生的引力波!”她猛地抬起头,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就像陀螺旋转时会带动周围的空气流动,六维空间的旋转也会在五维空间产生这种辐射!这是直接证据!”

 

肖薇点点头,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她抬手把额前的碎发捋到耳后:“郭老师虽然嘴上反对,但他让我把这个给你。他说‘科学不该有门户之见’,还说......”她顿了顿,像是在回忆郭守敬的原话,“还说如果当年他的导师也像现在这些保守派一样,人类可能至今还困在三维空间里。”她的目光落在姜晚桌上的论文上,“我也相信你的理论,我想加入你的研究团队,哪怕只是负责数据录入。”

 

接下来的几天,越来越多年轻科学家主动联系姜晚。有李建国团队里负责反应堆能量监测的工程师赵鹏,他带来了反物质波动的原始数据,数据卡用一个小小的金属盒子装着,上面贴着“最高机密”的标签;有苏晴团队的基因测序专家陈雪,她发现了不同时间线里DNA变异的六维规律,用一张粉色的便签纸写着自己的联系方式,末尾画了一个笑脸;甚至连伦理委员会的助理小王也偷偷送来加密文件——里面是ω-215时间线湮灭前的最后一组维度参数,与姜晚的模型预测完全吻合,文件袋里还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我相信科学的勇气”。

 

在一个星光璀璨的夜晚,姜晚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楼下游行的队伍。那些举着“捍卫五维真理”标语的人们或许不知道,他们脚下的地球正在六维空间里随着宇宙的脉搏轻轻旋转。她的终端里躺着一份新的研究计划,标题是《六维空间探测计划:从理论到实证》,署名处已经有了十七个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他们擅长的领域:肖薇负责深空观测,赵鹏主攻能量波动分析,陈雪则专注于生物维度影响研究。最下面是姜晚自己写下的一行话:

“探索未知不是对现有理论的背叛,而是对科学精神的坚守。”

她的指尖悬在发送键上方,犹豫了片刻。窗外的游行队伍还在呼喊口号,声音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传来,变得有些模糊。姜晚想起十二岁那年看到的那句话,想起父亲书房里那盏永远亮到深夜的台灯,想起魏教授在研讨会上对她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想什么?”魏教授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姜晚回过头,发现老教授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片。“我刚才在学术论坛上看到你的计划了,”他把保温杯放在桌上,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轻响,“写得很好,逻辑清晰,数据扎实。”

姜晚有些惊讶:“教授,您不反对吗?毕竟这个理论......”

“反对?”魏教授笑了起来,花白的络腮胡随之抖动,“科学要是怕反对,早就停滞不前了。当年我提出时间线可以逆向观测时,比你现在的争议可大多了。”他指着终端上的计划,“不过有个建议,你们需要更强大的观测设备,现有的深空望远镜分辨率不够,无法捕捉到六维结构的细节。”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U盘,放在姜晚面前:“这是我以前的研究笔记,里面有关于超维度望远镜的设计构想,或许能帮上忙。”U盘是银色的,上面刻着一个超立方体的图案——那是魏教授的标志性符号。

姜晚拿起U盘,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却让她觉得心里暖暖的。“谢谢您,教授。”

“谢什么,”魏教授摆摆手,“我只是不想看到一个有潜力的理论被埋没。对了,”他走到门口,又回过头,“郭守敬让我转告你,他虽然不能公开支持,但可以让你们使用M87星系的观测数据,权限已经开通了。”

姜晚的眼睛瞬间湿润了。她看着魏教授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终端上那十七个名字,突然明白了科学传承的意义——不是固守前人的理论,而是像接力赛一样,把探索未知的勇气传递下去。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户照在终端屏幕上时,姜晚深吸一口气,按下了发送键。淡蓝色的信号从终端发出,像一道闪电划破黎明前的黑暗,飞向全球一百二十个科研机构的服务器。

几乎在同一时间,上海维度大学的实验室里,肖薇收到了计划,她立刻调出M87星系的观测数据,开始调整望远镜的参数;撒哈拉反物质反应堆的控制室里,赵鹏把计划投影在大屏幕上,对着一群好奇的工程师讲解六维模型;北京医学科学院的办公室里,陈雪将计划转发给团队成员,附言“今天开始,我们要换个角度看DNA”。

姜晚站在窗前,看着东方泛起鱼肚白。远处的反物质反应堆正在晨光中闪烁,像一颗沉睡的巨兽;更远处的天空中,人类与泽塔人合作建造的空间观测站正在缓缓移动,它的主镜片反射着第一缕阳光,耀眼得让人不敢直视。

“我们出发了。”姜晚轻声说,仿佛在对整个宇宙宣告。

无论前路有多少质疑和阻碍,一场关于更高维度的探索之旅,已经悄然拉开了帷幕。而那些曾经被视为异常的现象,此刻在姜晚眼中,都变成了六维空间向人类文明发出的邀请函——邀请他们走出五维的舒适区,去触碰宇宙更宏大的真相。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究极进化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