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前路的难题2
书名:究极进化 作者:风之流浪 本章字数:5384字 发布时间:2025-07-15

第一百八十七章:前路的难题2


暗物质催化剂的研发比想象中更棘手。周磊带领材料团队在地下实验室搭建了暗物质捕获装置——一个直径五米的超导磁环,能产生15特斯拉的强磁场,足以束缚那些幽灵般的粒子。当第一批暗物质被引入生物复合材料时,样本突然爆发出刺眼的白光,瞬间蒸发成等离子体,磁环的超导状态被打破,发出一声沉闷的“嗡鸣”,实验室的应急灯应声亮起,红光在周磊惊愕的脸上跳动。

“它们不喜欢被‘束缚’。”周磊用镊子夹起残留的金属支架,上面还沾着黑色的碳化物,“暗物质与常规物质的相互作用截面只有10⁻⁴⁷平方厘米,比中微子还难捕捉。我们刚才的操作,相当于用渔网去捞空气里的尘埃。”他调出监测数据,暗物质在接触样本的0.001秒内就完成了“湮灭”,但不是质量转化为能量,而是彻底消失在三维空间里,“它们可能跃迁到了更高维度,把我们的样本也带了过去。”

姜晚在全息会议上展示了实验录像,全球的物理学家们陷入激烈争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阿兰教授认为应该用引力透镜聚焦暗物质,他的全息影像手舞足蹈,法国口音的英语带着急促的颤音:“暗物质对引力敏感!就像铁屑会跟着磁铁走!”而中国科学院的王院士则坚持从弦理论入手,他身后的黑板写满了卷曲维度的方程式:“暗物质可能是闭合弦的振动模式,我们需要找到对应的共振频率,就像给吉他调音。”

争论持续了三天,最终团队决定双管齐下。刘洋改造了暗物质捕获装置,在磁环周围加装了八个引力透镜,每个透镜都由超密的白矮星物质制成,能弯曲周围的时空,像八只聚光灯聚焦暗物质流。与此同时,肖薇团队开发了新的追踪算法,能根据暗物质的引力扰动反推其轨迹,精度达到0.01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四分之一。

第二次实验在月球背面的陨石坑进行,这里的引力场更稳定,能减少地球引力的干扰。当暗物质流被引力透镜聚焦,缓缓注入生物复合材料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样本表面泛起淡紫色的光晕,像裹着一层薄雾,能量监测仪的数值开始攀升:20%、25%、30%...就在即将突破40%时,样本突然出现裂纹,裂纹中渗出黑色的“液体”,在微重力下凝成球状,接触到金属桌面就立刻穿透过去,留下一个光滑的圆孔。

“是空间漏洞!”小林尖叫着后退一步,手里的记录本飘到半空,“那些黑色液体是‘维度通道’的残影!”她的猜测很快被证实——后续检测发现,圆孔周围的时间流速比正常区域慢了0.002秒,放在旁边的原子钟显示的日期停留在了昨天。赵鹏立刻启动紧急预案,用超导线圈产生的磁场将黑色液体包裹起来,看着它们像被困在琥珀里的虫子,缓缓收缩成 pinpoint 大小的黑点,最终消失不见。

“我们得换种思路。”姜晚盯着那个光滑的圆孔,指尖悬在上方两厘米处,能感觉到微弱的引力异常,“暗物质不是‘催化剂’,更像是‘维度锚点’。它们能固定六维能量在三维空间的存在时间,就像给肥皂泡加了层保护膜。”她突然想起父亲手稿里夹着的一张便签,上面画着一个潦草的草图:两个嵌套的球体,中间用虚线连接,标注着“暗物质=维度的粘合剂”。

陈雪的生物实验室再次传来消息。她的团队在水熊虫的基因组里发现了一段特殊的DNA序列,能在暗物质环境下表达出一种新型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方式呈现出“非欧几何”特征——α碳原子的键角不是常规的109.5°,而是呈现出六维空间的拓扑角度。“水熊虫在隐生状态时,体内的暗物质丰度会提升12倍。”陈雪举着培养皿,里面的水熊虫在暗物质探测器的绿色光束下舒展身体,像在跳一支缓慢的舞蹈,“它们不是在抵抗暗物质,而是在‘利用’它——这段DNA序列可能是自然界的暗物质‘接收器’。”

当这段DNA片段被植入生物复合材料时,奇迹发生了。暗物质流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均匀地渗透进样本,表面泛起柔和的蓝紫色光芒,能量监测仪的数值稳定攀升到42.7%。更令人惊喜的是,空间扰动几乎消失了,放在旁边的钢笔即使掉落,也只是在地板上轻轻滚动,不再出现翻转现象。赵鹏盯着屏幕上的效率曲线,突然抓起姜晚的手,两人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曲线的斜率稳定在黄金分割值,没有丝毫波动。

“它在‘呼吸’。”姜晚轻声说,看着样本表面的光芒随暗物质的注入节奏明暗交替,频率恰好是π的小数点后两位:3.14赫兹。“水熊虫的DNA教会了材料如何与暗物质‘对话’,它们不再是对抗关系,而是共生。”她调出微观影像,暗物质粒子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形成稳定的引力场,像一群围绕恒星旋转的行星,将六维能量牢牢锁在三维晶格中,“这就是父亲说的‘维度粘合剂’——暗物质用引力编织了一张网,兜住了那些从高维缝隙溜走的能量。”

控制中心的环形屏幕上,第二代装置的改进设计图正在生成。外层的超导线圈增加到36组,按柏拉图立体的结构排列;核心的生物复合材料里植入了水熊虫的DNA序列,表面布满肉眼可见的“呼吸孔”;暗物质捕获系统则像一圈银色的光环,围绕着装置缓慢旋转,引力透镜的角度每小时调整一次,精确对应着柯伊伯带的方位角。

魏教授的全息影像在设计图前驻足良久,老教授的手指轻轻拂过虚拟的装置模型,像在抚摸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还记得你父亲常说的那句话吗?”他转过头,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泪光,“‘宇宙不会创造无法被理解的事物’。现在我信了——从水熊虫到暗物质,从六维信号到人类的智慧,所有的线索都在指向同一个答案,就像散落在宇宙中的拼图,终于开始拼合。”

月球的自转让阳光再次洒满控制中心,姜晚望着窗外的环形山,探测器的金属轮廓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远处的地球像一颗镶嵌在黑色丝绒上的蓝宝石,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正笼罩在晨曦中,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则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她知道,通往六维空间的道路依然漫长,能量转换效率需要突破80%才能打开稳定的通道,暗物质的捕获率还需提升三个数量级,更别提维度通道开启后可能面临的未知风险。

但此刻,看着屏幕上稳定跳动的42.7%,看着团队成员们布满血丝却充满希望的眼睛,姜晚的心中充满了平静。赵鹏正在调试暗物质捕获系统的参数,指尖在虚拟键盘上跳跃;肖薇和小李在优化能量转换算法,偶尔因某个公式争论不休;陈雪和周磊则在讨论第三代复合材料的配方,培养皿里的水熊虫在显微镜下悠然自得。月芽卧在控制台的角落里,尾巴轻轻扫过能量曲线,仿佛在为他们加油。

“下一次测试定在三天后。”姜晚拿起父亲的相对论手稿,书页在微重力下缓缓翻动,最终停留在那行小字:“能量的本质是维度的褶皱。”她合上书本,目光投向环形屏幕上的六维空间模型,那些交织的时间线条此刻看来不再遥远,像触手可及的星辰。

前路纵有千难万险,但只要探索的脚步不停,人类终将抚平维度的褶皱,在六维空间的广阔天地里,写下属于地球文明的新篇章。而那株由水熊虫DNA和暗物质共同滋养的“能量之花”,终将在月球背面绽放,为人类打开通往更高维度的大门。


三天后的测试选在月球背面的“永恒光明”区域——这里始终暴露在宇宙辐射中,没有地球磁场的干扰,是观测高维能量的理想场所。第二代能量转换装置被安置在一个直径五十米的环形基座上,超导线圈组成的“花瓣”在真空环境下泛着冷光,核心的生物复合材料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水熊虫DNA序列在暗物质流的滋养下,表面浮现出螺旋状的能量纹路,活像某种外星生物的鳞片。

赵鹏穿着厚重的舱外航天服,正在检查暗物质捕获环的接口。头盔面罩上的防雾涂层映出装置的倒影,他对着通讯器吹了声口哨:“这玩意儿现在像朵准备开花的昙花,就是不知道能开多久。”话音刚落,面罩内侧突然蒙上一层白霜——不是设备故障,而是装置周围的温度骤降到了-270℃,比绝对零度仅高3℃,连宇宙背景辐射的热量都被吸走了。

“是暗物质的引力场在‘制冷’。”姜晚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带着电流的滋滋声,“它们弯曲了周围的时空,让热量无法流入。注意监测超导线圈的温度,别让它们失超。”她的身影出现在控制中心的主屏幕上,身后的团队成员都盯着数据面板,小林正用冻得发红的手指调整着暗物质流的注入速率,屏幕上的曲线像一条温顺的蛇。

当暗物质流通过引力透镜聚焦成一束细线,精准注入装置核心时,奇迹开始了。生物复合材料表面的螺旋纹路亮起,从蓝色渐变成紫色,最终定格为深邃的靛青色——这是六维能量在三维空间的视觉化呈现。能量监测仪的数值以稳定的斜率攀升:50%、60%、70%...当突破85%的瞬间,装置周围的空间开始泛起涟漪,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石子,远处的陨石坑轮廓出现了轻微的扭曲。

“维度通道正在形成!”肖薇的声音带着颤抖,她的算法成功捕捉到了通道的边界——一个直径两米的球形区域,内部的星光呈现出奇异的红移,仿佛穿越了数十亿光年的距离。“通道的稳定时间目前是12秒,正在延长...15秒...20秒...”她突然指着屏幕尖叫,“看!里面有东西在动!”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球形区域内。模糊的光影中,似乎有无数线条在流动,像是时间长河的缩影。有那么一瞬间,姜晚清晰地看到了一条熟悉的街道——那是她童年居住的北京胡同,年轻的父亲正蹲在门口,给三岁的她系鞋带,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两人身上,温暖得让她鼻尖发酸。这个画面只持续了0.5秒,就被另一段光影取代:火星殖民地上,一群穿着橙色宇航服的人正在种植作物,其中一个身影转过头,面容竟与她有七分相似。

“是不同时间线的影像!”魏教授的声音在通讯器里回荡,老教授激动得用拐杖敲击地面,“六维空间能看到所有可能的过去与未来!”他的全息影像突然闪烁了一下,“通道正在收缩!能量转换效率开始下降!”

屏幕上的数值果然在回落,85%、80%、75%...赵鹏立刻调整暗物质注入量,将流速提升了15%:“可能是暗物质在高维环境下消耗过快!加大剂量!”但装置核心的生物复合材料突然出现裂纹,靛青色的光芒从裂缝中渗出,像血液般滴落,在基座上砸出细小的坑洞——那是高维能量对三维物质的侵蚀。

“必须关闭通道!”姜晚当机立断,按下了紧急停机按钮。装置的光芒瞬间熄灭,球形的维度通道像被扎破的气球般收缩、消失,只留下淡淡的能量残影,几秒钟后也彻底消散。控制中心里一片寂静,只有服务器的风扇还在不知疲倦地转动,刘洋摘下头盔,露出被汗水浸透的头发,他抹了把脸,手心全是冷汗:“刚才那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自己退休后的样子——在地球的海滩上钓鱼,旁边还趴着一只和月芽很像的猫。”

事后分析显示,85%的转换效率已经足以打开维度通道,但生物复合材料的稳定性只能维持37秒。周磊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裂纹截面,发现水熊虫DNA序列在高能量冲击下出现了断裂,像是被无形的剪刀剪断:“它们能承受极端环境,却扛不住维度通道的撕扯力。我们需要给DNA加一层‘防护壳’,或许可以试试碳纳米管包裹技术。”

陈雪却有了新想法。她在检查装置残留的能量痕迹时,发现其中混有微量的反物质——不是团队注入的那种,而是来自六维空间的“原生反物质”。“这些反物质与我们的正物质接触时,湮灭产生的能量恰好能补充通道的消耗。”她指着质谱仪的检测结果,反物质的湮灭峰值与六维能量的频率完全吻合,“这就像给通道装了个‘能量补给站’,如果能引导这些原生反物质参与循环,或许能延长通道的稳定时间。”

这个发现让团队重新振作起来。姜晚在白板上画下新的设计图:在装置核心周围加一层反物质捕获网,用强磁场约束六维空间渗出的原生反物质,让它们与正物质按1:1的比例湮灭,产生的能量再反馈给通道。“这是一个闭环系统,”她用红笔圈出反物质捕获网的位置,“就像水车——利用水流的能量带动水车,再用水车灌溉农田,形成循环。”

赵鹏立刻着手改造装置,他给反物质捕获网加装了超导磁体,产生的磁场强度达到20特斯拉,足以束缚任何已知的反粒子。周磊则开发了碳纳米管-DNA复合结构,将水熊虫的DNA序列包裹在直径1纳米的碳管中,像给脆弱的线缆套上了金属管道。测试那天,当原生反物质被引入循环系统时,装置的能量转换效率稳定在了92%,维度通道的稳定时间延长到了惊人的187秒。

透过通道,团队看到了更清晰的六维景象:无数时间线像彩色的绸缎交织在一起,每条绸缎上都点缀着闪烁的光点——那是重要的历史节点。有一条金色的绸缎上,标注着“人类首次进入六维空间”的字样,光点的位置还处于暗淡状态,但边缘已经泛起微光。

“我们离目标只差最后一步。”姜晚望着通道里那条金色绸缎,指尖在控制台上轻轻敲击,“下一次测试,我们要尝试发送一个探测器——一个搭载了人类文明信息的探测器,让它穿过通道,告诉六维空间:人类来了。”

控制中心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连月芽都竖起尾巴“喵”了一声,仿佛在表达赞同。赵鹏拍着周磊的肩膀,两人相视一笑,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疲惫却兴奋的光芒。肖薇正在调试探测器的通讯系统,屏幕上滚动着人类文明的“名片”——从甲骨文到量子计算机的代码,从《诗经》到贝多芬的《欢乐颂》,从地球的蓝照片到月球基地的全景图。

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月球的白昼即将结束,地球的影子像巨大的幕布缓缓覆盖月面。姜晚看着窗外逐渐暗下来的天空,远处的探测器在夕阳的余晖中闪着光,像一颗即将起航的星舰。她知道,前路依然有无数难题:通道的稳定性、探测器的返回、与六维空间的真正沟通...但此刻,她的心中只有期待。

“准备发射探测器。”姜晚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传遍了控制中心的每个角落,“目标:六维空间。任务:传递人类的问候。”

随着发射指令的下达,探测器像一颗银色的流星,缓缓驶入那片靛青色的维度通道,消失在时空的褶皱中。通道关闭的最后一刻,团队收到了它传回的最后一张图像:六维空间的深处,有无数双“眼睛”正在注视着它,那些眼睛闪烁着友好的光芒,像夜空中最亮的星。

探索之路永无止境,但人类的脚步,已经踏入了更广阔的宇宙。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究极进化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